以《姨母帖》为例浅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定
2020-11-30李勇
摘 要:文章以《姨母帖》为例,阐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问题为引领,通过史料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从教学实施看卫夫人对王羲之技法的训练,人格的养成,体会家国情怀素养;从课程结构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对《姨母帖》能否入选教材进行质疑。
关键词:卫夫人;王羲之;姨母
教材中的图文搭配,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易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模块,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章中使用王羲之《姨母帖》来论证王羲之书法的优美。文章以《姨母帖》为例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阐释。
一、 史料实证,姨母寻踪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
学生面对《姨母帖》不可避免的产生问题:姨母是谁?
《现代汉语词典》对姨母的解释为:母亲的姐妹。
有关王羲之母亲的史料极少。清代王国栋在《王氏宗谱》中清楚记载:“旷(王羲之父亲王旷):正次子,字处季……配卫氏。子二:籍之,羲之。”虽然不知道王羲之母亲是谁,但明确告知其母姓卫。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于世。士族高门为维护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防止血统的混淆,在婚姻上实行严格的通婚制度,讲究门当户对。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可谓权倾一时,素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河东卫氏家族自卫瓘在西晋武帝太康帝时位至司空,享受到空前政治社会殊荣,其儿子辈们亦是封荫门户的受惠者,其中第四子卫宣在晋武帝亲敕下尚皇室公主,实现了与皇室联姻的至上荣耀。河东卫氏亦是一流高门,王家与卫家通婚实属门当户对。“卫与王互为中表”,素有姻亲关系的记载是可信的,但是这并不能锁定姨母是何人。
《世说新语·俭啬》有一条记载:卫江州在寻阳,有知旧人投之,都不料理,唯饷王不留行一斤,此人得饷,便命驾。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卫江州指卫展,李弘范应为李弘度(李充),李充称卫展为舅,可知李充母亲是卫展之妹。张怀瓘《书断》中谓:“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可知李充母亲是卫夫人卫铄。李充乃王羲之同辈好友,其母卫夫人自然与王羲之母亲卫氏同一辈分,乃是同族姐妹。王羲之称卫夫人为姨母当无误。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认姨母的身份,有助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作为根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 教学实施,姨母授技能
直系亲属的去世引发亲属的悲伤哀痛是极其正常的。姨母这一旁系亲属的去世却引发王羲之的极度伤痛,无疑是罕见的。有理由怀疑王羲之对姨母去世的伤痛,并不仅是因为姨母的身份而是另有他故。
卫夫人在《卫夫人稽首和南帖》中说:“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王羲之言:“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南朝宋羊欣在《采古来能书名人》曰:“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可见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成长的早期,儿童尚处于对知识的渴求,但还没有定向的阶段,采用自然教育的方式最好,因为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知识视野以及思维敏感性,并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摸索、探索,最终能找到一条适合儿童自身发展与特定规律的人生之路。
卫夫人在教授王羲之书法时,并不是局限在书斋里描红临摹,而是带着王羲之深入生活,感悟山川自然之美。
她带着王羲之进入山谷中,观察形态不一的石头,感受石头坠落时显露的力量和速度。这就是点,卫夫人谓之曰:高峰坠石,去理解重量和速度。她带着王羲之走在平原上,看着云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这就是横,卫夫人谓之曰:千里阵云,去学习开阔的胸怀。她带着王羲之走进丛林里,观看枯藤老树,感受那种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这就是竖,卫夫人谓之曰:万岁枯藤,去感受强韧的坚持。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了教条的理论传授,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认为,学习并不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
卫夫人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使用榜样这一载体,激励和引导王羲之学习。她为王羲之树立了两座洗墨池的榜样,激励王羲之勤学苦练。
一座是先贤张芝洗墨池。张芝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字写完后,就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最终洗出的墨汁逐渐染黑了池塘,被称为墨池。张芝的勤学苦练使其书艺大成,被尊称为草圣。
卢梭: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另一座是卫夫人自己的洗墨池。卫夫人自身习字十分认真,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写完就在泊池里洗一洗笔砚,泊池里的水慢慢变成了黑色,这就是卫夫人洗墨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羲之的学习更加努力,也留下了自己的墨池传说。北宋的文学家曾巩著有《墨池记》一文:“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赞颂王羲之的勤奋刻苦精神。
在卫夫人的精心教导下,王羲之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转益多师,终成书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至高峰。
卫夫人去世消息传来,王羲之“哀痛摧剝,情不自胜”,留下千古《姨母帖》,绝不仅是为姨母的身份,而是感念其师之殇。
三、 家国情怀,姨母塑人格
马克思:“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一个高明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晋书·怀帝纪》:“永嘉三年……秋七月……刘元海遣子聪及王弥寇上党,围壶关……淮南内史王旷(王羲之父亲)、将军施融、曹超及聪战,又败,超、融死之。”王旷则失踪下落不明。
王羲之时年7岁,受此影响,终日郁郁寡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自卑、怯懦、敏感、抑郁、封闭、憎恨等大量的负面情绪。卫夫人让王羲之在书法中体会到开阔的胸怀,体会到强韧与坚持。以己身的坚强(年轻丧夫,养育幼儿)帮助幼年王羲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坦腹东床让人们看到了看到了王羲之的率真性情。
《晋书·王羲之传》:“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入仕为官,关怀国计民生。让人们看到了王羲之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青山绿水中,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让人们看到了王羲之的潇洒自在。
从王羲之的一生中人们很难发现自卑、怯懦、敏感、抑郁、封闭、憎恨这类负面情绪,卫夫人在塑造王羲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无疑是成功的。
四、 课程结构,姨母疑己身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选择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描写了兰亭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通过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人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兰亭序》以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学者认为: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其附录3临摹范本推荐的是王羲之《兰亭序》。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要精选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典型性的史事,要力求避免过难、过繁、过偏的内容。
《姨母帖》艺术造诣毋庸置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称赞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出,王氏家风漏泄殆尽。”杨守敬称赞此帖“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但是此帖书法端庄质朴,朴厚而多隶意,很少有遒美俊逸之姿。《姨母帖》应是王羲之由带隶意的古风向新书风转变的过渡时期作品。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此帖并不能代表王羲之成熟时期,那种“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妍丽流美书风。因此姨母帖不具备典型性这一要求。《兰亭序》则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综上,《兰亭序》比之《姨母帖》更适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设计、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更符合新课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五、 小结
只有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实施等等。文章以《姨母帖》为例,阐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毋牧泉.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姨母帖[J].文史月刊,2017(8):68-74.
[3]王金真.魏晉战争中的河东卫氏家族:以卫觊、卫瓘、卫玠为个案的研究[J].2014(5).
作者简介:
李勇,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