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
2020-11-30李建军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会因为心理、理解、记忆等因素出现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积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找到数学探索的处理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适应能力展开了培养,结合生活、情境、问题、分层、合作、实践,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适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的是早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数学知识,熟练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为学生吹响生活的号角,将学生凝聚在生活中,使学生看到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知道了数学并不是枯燥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法切断联系的,使学生正视数学,找到数学的探索乐趣;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动态视频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变化,形成了系统学习的意识;教师为学生提供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完善了自己的判断;教师为学生展示分层的力量,使得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能够满足学生对数学的追求,实现學生的价值;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将学生汇集在一起,让学生在合作中突显自己,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扩大了学生汲取营养的范围;教师引导学生实践,为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有了前进的目标,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控更具效果。
一、 吹响生活的号角——培养学生适应生活联想的能力
生活,就环绕在学生周围,看似是抽象,其实生活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某一个人的,需要学生耐心观察,仔细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为学生吹响生活的号角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结合具体的场景来分析数学知识。
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区分圆柱和圆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类似圆柱和圆锥的物品,诸如卫生卷纸、玩具漏斗等,使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学生观察与圆柱、圆锥类似的物品后,知道了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产生了探索的动力。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接着,笔者将重点放在圆柱和圆锥的结构学习上,让学生通过制作圆柱和圆锥来完成对空间图形的学习。学生利用手中的剪刀和彩纸,开始了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的探索之旅。学生在剪切、拼接的过程中,发现圆柱是由上下两个圆组成的,而中间的圆柱形状则是由一个长方形围成的;圆锥呈现上点下圆的特点,是由扇形围成的。学生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笔者继续让学生探索圆柱和圆锥的高。学生通过用手中的笔进行图形抽象绘画,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高,懂得了抽象图形的绘画技巧。
二、 吹响情境的号角——培养学生适应情境赏析的能力
情境,就像是教师手中的彩笔一样,为学生带领了不一样的线条和颜色,给教学增添了韵味,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为学生吹响情境的号角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好奇心。
在学习“对称和平移”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知道怎样区分轴对称图形,懂得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图形对称和平移的幻灯片课件,在幻灯片课件中,笔者首先为学生列举了大量的图形,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学生分类后,笔者询问了学生分类的依据,得知学生是根据图形两边是否对称来判断的。接着,笔者在幻灯片中为学生传播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此之后,笔者为学生播发了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制作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剪纸的魅力。学生观看视频后,发现剪纸之前,人们总会折叠一下,留下一道痕迹,剪出的图案则围绕这条折痕呈两边对称的样子。笔者为学生介绍了对称轴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折痕就是剪纸图案的对称轴。笔者还在多媒体中为学生创设了画一个图形,并在方格纸上使其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的任务。学生利用方格纸,确定了图案每一部分所在的位置,找出了其与对称轴对称的部分,然后按照平移的要求,完成了平移,得到了新的图形。
三、 吹响问题的号角——培养学生适应问题分析的能力
问题,就像是街边的路灯一样,在昏暗的夜晚亮起,一个接一个,为人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照亮了道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为学生吹响问题的号角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逻辑推理的数学思维。
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特点,能够用割补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熟悉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你都知道哪些平面图形?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见过哪些组合图形吗?你知道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数学课堂,回忆了自己学过的平面图形,给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答案。学生还对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了复习,将其制作成了表格,方便开始新的探索。学生分享了自己见到过的组合图形的标志、图案等,认识到了组合图形的应用广泛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分析组合图形的时候,将组合图形转换成了自己学过的图形,然后利用已知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相加后,得到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四、 吹响分层的号角——培养学生适应分层学习的能力
分层,就像是人们庆祝生日的蛋糕一样,在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填充物,让蛋糕变得夺人眼球,变得香甜可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为学生吹响分层的号角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对知识的把握。
在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时,笔者为了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知道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在教学中按照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层,设置了A、B、C三种教学计划。对于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稳步提升的学生,笔者为学生提供了B计划,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认真聆听,耐心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开启了C计划,为学生设置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探索更多关于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放缓了教学的速度,为学生设置了A计划,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决课本知识上,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模型,然后进行举一反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引导下,进行了不同难度的学习。
五、 吹响合作的號角——培养学生适应合作沟通的能力
合作,就像是黏合剂一样,将学生汇聚在了一起,让学生围绕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学习上的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为学生吹响合作的号角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分享自己的看法,活跃自己的思想。
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数的特点,知道小数运用的范围,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组织学生合作,进行购物模拟活动。学生分组后,都显得很积极,参与到了模拟活动的讨论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将讨论后的结论汇总、筛选后,提炼出了有用的意见,立足顾客和售货员,设计了购物活动的细节。在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购物和付款,熟悉了小数的应用,了解了小数的性质,进行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顺利完成了购物模拟活动。学生在合作中,有了大面积交流的机会,找到了与自己气场相合的朋友,懂得了学习是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的,不能闭门造车。
六、 吹响实践的号角——培养学生适应实践体验的能力
实践,就像是园丁种植树木一样,必须要经过实地的考查,结合树木的种植特点来设计种植方案,保障植物的存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为学生吹响实践的号角来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让学生像种植人员一样,在实践中收获真理。
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笔者为了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会应用分数加减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分数加减的过程。学生拿到实践任务后,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对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进行了计算。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践行了同分母分数,保持分母不变,用分子相加减的原理,熟悉了分数计算的特点。笔者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导致结果错误,便引导学生在计算完成后进行结果检验,使学生能够在二次查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计算漏洞,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经过验证后,减少了运算的失误,熟悉了分数加减的技巧。
总之,文章通过为学生吹响生活的号角、吹响情境的号角、吹响问题的号角、吹响分层的号角、吹响合作的号角、吹响实践的号角,培养了学生适应生活联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情境赏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问题分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分层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合作沟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实践体验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不仅了解了学生的优势,还了解了自身的不足,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让数学课堂更具人性化,更能推动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康瑞芳.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
[2]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
[3]冯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探究[J].才智,2017(36).
[4]杨晓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4).
[5]张小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
作者简介:
李建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