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大片的演进过程与生成逻辑

2020-11-30戴金鸣叶刚

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生成逻辑

戴金鸣 叶刚

摘要:电影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利器。本文从发端、困境、突破三个方面分析了主旋律电影的演进过程,继而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四因素探讨了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大片的生成逻辑。主旋律电影作为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对其演进过程和背后的发展逻辑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主流大片 演进过程 生成逻辑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战狼2》《红海行动》《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大片。这些电影以可观的票房收入、良好的群众口碑,为我国主旋律电影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改变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票房与口碑倒挂的现象,意味着主旋律题材的电影也能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也意味着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讲述方式获得了普罗大众的认同。

一、主旋律电影的演进

纵观主旋律电影的演进过程,明显经历了一个发端、困境和突破过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接近观众并获取其心理上的认同,从困境中突围,奇迹般地成功逆袭。

1.发端。主旋律电影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文艺载体,是指那些积极向上,关注现实、传播正义,体现民族精神,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催人奋进的影片。主旋律电影在营造高品质的文化氛围、改善对国家现实和历史的认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

在中国电影史中,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一般认为是1987年3月由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提出的。 1987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2个月后,全国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上率先提出“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號。会议将“主旋律”规定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主旋律应该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从此,官方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主要聚焦党和军队等重大历史题材,主要讲述国家领袖、人民干部和重大事件。电影生产则由电影制片厂拍摄,风格单一,强调宣传和教育功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开国大典》《大渡河》《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彭大将军》等。在应对“众声喧哗”的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影由此发端。

2.困境。由于过分强调革命传统和政治任务,主旋律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只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票房超过1000万元。即使是高票房的电影大多也是由团体票房支持的。

造成国内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过分强调影片的宣教功能,轻视影片的娱乐和艺术属性。长久以来,人们把主旋律电影理解为宣传片,是意识形态导向的电影。实际上,只要是弘扬时代精神,能够催人奋进的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比如,《离开雷锋的日子》《背着爸爸上学》《法官妈妈》这些以平民化视角描绘当代生活的影片也是主旋律影片。二是僵化的艺术形式、老套的画面、激昂的音乐和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与社会的消费心理相冲突,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同。随着时代的进步,日益渴望自由的人们,对于老套的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反感。三是传播理念陈旧,营销手段单一的主旋律电影在传播环境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新兴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观众在媒介接触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影响力日益式微。传播环境的改变给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带来不小的挑战。

传统的主旋律影片在观念保守、言论环境相对封闭的过去也许可以广为传播,但在思想自由解放的新时代,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灌输往往会遭到民众的反感甚至是抵制。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后,《英雄》《赤壁》《功夫》《十面埋伏》等商业大片迅速发展。在21世纪初的十年中,商业大片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主旋律电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改变传统的创作观念,适应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满足观众对电影审美的新需求,成为这一时期电影人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

3.突破。2004年以后,影片《张思德》和《大决战》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主旋律电影主动求新、求变的艺术自觉。这两部电影克服了过去说理口号化、人物脸谱化和故事模式化的缺点,用细腻的感情、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来包装政治主题。在中国电影求新、求变的征途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影片是2009年9月由韩三平和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并执导的电影《建国大业》。该片生动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这部影片以4.3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年度票房的总冠军,成为当年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在2010年4月举行的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中,《建国大业》获最佳亚洲电影。

《建国大业》的成功来源于对国际主流商业电影制作方式的借鉴。这部影片可谓是中国在2009年以前,大成本、大阵容、大制作、大营销的代表作。有网友在网上点评道:“这是一部明星集体政审的资料片,这是一次历史人物去魅的故事会,这是一个艳阳派PK晦暗派的隐喻,这是一场主旋律嫁接消费主义的变奏曲。”作为史诗般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该片借鉴国际商业大片中明星化的策略来塑造群像式的人物形象。187位明星的主演或客串创造了电影史上“数星星”的独特奇观,如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张国立饰演蒋介石、许晴饰演宋庆龄、刘劲饰演周恩来、陈坤饰演蒋经国、王伍福饰演朱德、刘沙饰演刘少奇……这一时期的影片坚持了主旋律的创作理念,主动借鉴国际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拍摄手法更加丰富、细节处理更加细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再加上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使得主旋律电影迅速在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中突围。

进入新时代,主流商业大片成为电影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连续3部现象级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2016年)《战狼2》(2017年)《红海行动》(2018年)几乎在同一时期占据了电影口碑、票房和社会关注度的顶峰。

二、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大片的生成逻辑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以新生,在新世纪的不断探索中得到提升,在追随国际大片的脚步中得以完善。

1.政治因素。主旋律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从选题审批、投资制作、发行宣传到影院排片都由政府主导,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特征。这种体制的束缚不但没有带来主旋律电影的热映,反而严重扼杀了其市场竞争力。

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电影也受益颇多。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良好的政治关系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九二共识”“三通四流”“一国两制”到1997年香港的回归,两岸三地的交流、合作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先进的技术、多元的理念,促进了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诞生了诸如《武当》《荆门》《新龙门客栈》《少林寺》《黄飞鸿系列》《卧虎藏龙》《英雄》《一代宗师》等一批极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电影。

国家的电影政策、法律法规和舆论环境对“主旋律”的界定和呈现有很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十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命题。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电影摆脱了刻板的意识形态话语常规的束缚,主旋律电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生。电影体制的改革,迅速催生了电影的商业化。自《红樱桃》“试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就以星星燎原之势迅猛发展。

2.经济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电影的蓬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步步向市场化改革迈进。1993年1月,广电部出台的3号文件打破了过去在发行方面行政化的做法,是中国电影市场化道路的重要一步。广电部的3号文件中指出,中影公司每年可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从此,大片来了。与此同时,一大批社会资本进入电影市场,打破了国有资本一家独大的局面,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局面。《战狼2》(2017年)《红海行动》(2018年)和《流浪地球》(2019年)等主旋律影片,在获得巨大经济回报的同时,实现了商业利益与国家意志的成功对接。

合拍电影是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电影实施“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境外资本不断涌向中国。作为投资热门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0年,影响较大的影片《卧虎藏龙》就是由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内地联合制片的典型。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外合资企业开始涉足创作、营销、发行等各个环节。2004年12月,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外国资本正式进入中国的电影制作环节。这家公司由中国最大的国有电影企业集团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世界闻名和全球公认的娱乐电影业巨头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和中国电影电视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共同投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首家中外合资的电影娱乐公司。

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庸俗化和套路化的问题。自《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启之后,青春片一度火爆。在打架、恋爱、堕胎成为惯用套路后,观众开始用“脚”投票,电影市场明显下滑。人们发现,一味用流量明星和低俗化的东西迎合市场,并不是获取票房的关键。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反映社会主旋律的影片也是主流。此外,2017年,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创造了12.99亿元的票房收入。2014年,徐克执导翻拍的《智取威虎山》也获取了8.84亿元的票房。这些案例说明,真正决定票房收入的是影片质量、人物故事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市场与观眾的良性互动,反映出观众对主流价值影片的渴望,是中国电影产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3.文化因素。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像艺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各种文化产品、文化形式和文化思潮,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呈现出文化的全球化和多样性。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人开始积极学习美国好莱坞等世界先进的电影生产和营销模式,促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产出。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理念直接促进了主旋律电影走向商业化。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等影片都具有好莱坞大片的风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不仅繁荣了中国的电影市场,更推动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决策的实施,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历史上最蓬勃发展的好时期。

对崇高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精神固有的内在需求。主旋律电影中正能量的价值观比其他题材电影拥有更多的群众基础。由于全世界人民的英雄情结,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主旋律电影,都在围绕英雄拯救进行。视觉文化时代,电影屏幕上的英雄形象正是这种崇高美的集中体现。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满足了这一需求,让人们看到了振奋中国士气的中国形象。比如,《战狼2》中的冷锋、《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湄公河行动》中的高刚……这些英雄人物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激发了民众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关系的看法。电影人不再将两者人为地对立,而是在主旋律电影中吸纳商业元素,在商业电影中积极表达主流价值,达到“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流化、艺术电影市场化”的理想目标。正由于改变了传统“主旋律”的创作模式,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创新理念的运用、意识形态的表达、人物真实性的书写、叙事技巧的追求等方面精益求精。这也正是英雄人物回归银幕受到热捧的原因所在。

4.科技因素。电影不仅是人类思想艺术的创造,也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在100多年的电影发展史中,科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多维、从胶片到数字、从真人到动画、从人工到智能、从模拟到高清、从实景拍摄到电脑特效……电影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手段,增强了电影的内涵,使电影的水平和层次有了显著提高。1999年,刘伟强执导,吴镇宇、舒淇、谢霆锋等主演的动作剧情片《中华英雄》第一次在武打动作及场景的设计上将虚拟场景和数字特效融入其中。2013年,徐克导演的古装悬疑电影《狄仁杰2》首次使用48帧高速率3D电影技术。这一系列新技术的使用,创新了主旋律电影的表现手段,创造出更加真实、更加细腻、更加震撼的视觉奇观,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电影的新期待。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新一代电影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设想,未来的电影制作不一定组织剧组人员在地拍摄,可以依赖庞大的共享数据库提取和使用素材。只要有好创意的剧本,使用数据库,就可以制作出想象力非凡的影片。在主旋律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老虎的镜头便是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的美妙视听奇观。这段特效戏只有一棵大树,并没有老虎,后期借助数字技术反复模拟老虎和杨子荣的关系,最终用2分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听盛宴。

2019年10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李前宽和肖桂云联合执导的经典电影《开国大典》完成4K修复工作,并在全国公映。很多网友赞叹:“史诗级巨制,史诗级视听效果!”该片用4K(4096×2160)分辨率,让影片更清晰;使用HFR 60格/秒高帧率,使画面更流畅;使用HDR高动态范围,让光影层次更细致;使用4K DCI调色,让镜头语言更流畅;使用5.1环绕声,让声音更立体。通过4K修复新技术,这部老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带领观众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再次见证了光辉岁月的感人瞬间。

三、结语

回顾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大片的演进过程是伴随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而实现的,是在政治、經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中国电影只有融入世界电影的文化大家庭,并不断交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有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实现中国电影的强国梦。

作者戴金鸣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叶刚系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媒体时代中国政治传播新秩序及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7AXW010)、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新时代交叉学科研究团队支持项目“全球视野下的比较政治传播研究”(项目编号:CUC1SJC06)的阶段性成果,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饶曙光,兰健华.近年“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开拓与收获[J].中国文艺评论,2019(12).

[2]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大片:阐释与建构[J].艺术百家,2017(09).

[3]张慧瑜.从主旋律影片到主流大片的嬗变[J].电影艺术,2011(03).

猜你喜欢

主旋律电影生成逻辑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主旋律电影中的精神内涵及当代启示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本·阿弗莱克主旋律电影的独特呈现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