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技术赋能机遇 推进出版业态创新
2020-11-30魏玉山
魏玉山
自出版业诞生至今已经2000多年,期间出版业态发生过多次改变,包括介质形态、装帧方式、印刷方法等,但是革命性的变化主要出现在近40年。
过去,印刷复制技术不断发展,推进了出版的产业化进程,但载体形态、编辑、印刷、发行的业态变化不大。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态出现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次革命因数字技术而生,以王选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为肇始。1974年,国务院启动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即“748工程”。1979年,王选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率先获得突破,发明了“数字化存储和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及输出复原和失真最小的变倍技术”。同时,计算机汉字输入法也研发成功并推广普及。这是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运用的开始,此后报纸、书刊排版陆续告别了铅字。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载体形态,还丰富了内容的展现方式,书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听、看,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方向发展。
第二次革命是由网络技术引发的,以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为开端。互联网的接入对出版业态的改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从网络创作、网络编辑、网络出版、网络传播、网络发行、网络印刷到网络阅读,对出版业链条构成了全面的重塑。在网络创作中最典型的网络文学,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达到2442万部,此外还有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内容形式。网络的普及改变了我们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获取知识、寻找信息主要通过学校、书报刊、广播电视等机构和出版物。现在,网络就是一个大学校,网络就是大媒体,由于网络越来越强大,我们不再依靠纸质媒体、不再依靠广播电视媒体,甚至远离了传统媒体都可以获得比以往更为丰富、更为及时的知识与资讯。
网络的普及还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阅读終端,手持手机阅读的人举目皆是,不分城乡、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场合。网络的发展还使得按需印刷、远程印刷成为寻常事。互联网与出版业的融合,创新了出版的生产方式、服务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出版业态。
新世纪以来,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与出版的融合走向纵深,出版业态面临第三次革命。
引发第三次革命的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其中人工智能最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维护国家安全,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2019年8月13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文化服务业智能化升级,支持智能技术和创新服务在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广告服务、会展服务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实现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出版业运用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多个环节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因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而引发的出版业革命即将到来。
VR/AR技术也是引发新一轮出版革命的技术之一,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层出不穷,但与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应用相比,还不够广、不够深、不够实。要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主要因素,出版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其他领域产品的成功经验,寻求VR/AR出版的革命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