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搜索

2020-11-30高彩霞

中国德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农耕劳动育人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

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夏庄小学坐落在城阳区夏庄。这里濒山靠水,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刺绣、核雕等传统技艺,经过世世代代的匠人传承下来。几十年前这里也是山东的果蔬基地,但随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阳已经从菜篮子基地跨越为了今天的青岛北部交通大枢纽,学生也不再是菜农的孩子,他们成了新市民。传统劳动方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孩子们缺少对劳动的正确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基于此,学校依托“夏庄农耕”“城阳非遗”以及青岛特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套符合新时期小学生成长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劳动课程育人体系。

一、校内:以农耕课程为引领,多点布局

在校内,学校以农耕校本特色课程为引领,搭建“一园一房三馆”劳动空间,引入非遗老师专业师资,多点布局,支持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将农耕课程形成体系

学校坐落的区域,农耕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深厚,为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农耕课程开发之初,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农耕文化工作室,由校长牵头,聘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为工作室顾问,劳动专职教师参与,共同研发课程。课程整体设计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其中“系统性”主要指围绕劳动育人目标作系统思考,从课时设计一内容选取一教学手法一评价跟进,通盘考虑,抓好每一环节;“发展性”主要指根据小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实用性主要指在劳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贴合地域特色及学生发展实际,选择教师、学生易操作,能实现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农耕知识”“农耕故事”“田园诗词”“实作农耕”四大内容模块构成的“菜篮子口袋书”校本课程体系。

在进行纸质教材开发的同时,学校围绕《菜篮子口袋书》教材,面向劳动育人实际,构建劳动课程资源库。鼓励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教材课件,充实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教师间教育教学方法的交流,反过来也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品质提升。通过实践,原有教材不断得到琢磨,育人目标更为聚焦、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积极、方法也更加有趣。

2.拓展学校劳育空间

学校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建起了“一园一房三馆”。“一园”指的是学校1000多平方米的“夏娃娃种植园”。种植园中的蔬菜种植园被分成33个区域,面向1-6年级学生,采取责任承包的形式,分包到班级。学生通过照料蔬果,体验劳动的不易;通过观察果蔬,感受四季的变化,在与植物共成长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夏娃娃种植园”中不仅有播种、耕耘、采摘等农事活动,还有劳动果实的义卖活动。学校用义卖款项设立了夏娃娃爱心基金。捐出的第一笔爱心基金为贵州岗乌小学的贫困学生送去了5,000元的爱心捐助。这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一房”指的是学校的“夏家厨房”,这里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场所。夏家厨房的厨艺课每两周开一次课。厨艺课上的厨艺清单,主要以传统美食为主,但会根据学生的年级,在难度上有所区别,例如汤圆、青团、粽子、饺子、面饼等,都是清单上的内容。孩子们在学做美食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不仅是生活技能,还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夏至学做手擀面、吃面的过程,也是为了庆祝新麦子的收获,吃面尝新;冬至热热闹闹学做包饺子的过程,也是感受中国文化中对团圆、幸福的追求。

“三馆”指的是学校的百年校史馆、菜篮子美学馆和茶艺馆。校史馆中介绍区域性农耕文化成果、展示农耕文化实践项目和农事活动,供学生了解当地农耕特色和风土人情;菜篮子美学馆展示不同时期的农耕用具和蔬菜图片资料,解释农作物的栽种、生长与气候时节的关联,学生在这里既可以学到农业知识,也感受到了应时的规则;茶艺馆中教学生认识夏庄特有的老爷茶、松针茶;聘请专业老师教授学生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孩子们回到家,用學到的茶艺知识泡茶给爸爸妈妈喝,既收获了一项劳动技能,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3.将非遗老师请进课堂

学校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积极开发非遗特色劳动课程,一批如淘泥、刺绣、扎染、茶艺、拓年画、泥老虎等非遗课程逐步形成系列。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不同非遗技艺被安排在不同年级开展,如陶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刺绣和扎染课则被安排在四年级上。

学校每周会邀请非遗教师到学校来指导孩子们学习传统技艺。传统技艺与育人过程碰撞往往能产生许多不可思议的火花,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如2019级、2020级毕业生就用拓年画的技艺制作属于自己的毕业证书。学生领取证书底板,拓出毕业证书。然后,丹青工作室的教师用毛笔将学生们的信息填写在毕业证上,金框装裱,一份独一无二的毕业证书便制作完成。这是劳动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

二、校外: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实践育人

在做好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因地制宜,结合特色主题活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还原真实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参与公共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1.特色主题活动

立足果蔬基地,设计“寻访菜农”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寻访活动前,教师会指导学生列出寻访提纲,学生按照提纲进行访问,并最终提交寻访视频和寻访报告。寻访内容包括深入田间,体验菜农的劳作过程,采访、聆听菜农精耕细作的窍门;搜集老农具照片,听菜农讲每一件老农具的作用,了解其演进过程;了解农事谚语,以及菜农如何应四时变化安排农事……

依托崂山西麓、白沙河畔的良好生态资源,学校联合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开展“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修建鸟巢,救援幼鸟,开展爱鸟、护鸟行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生长点。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2.校外实践基地活动

学校毗邻夏庄四季生态采摘园。采摘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国内先进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技术,采用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种植全天然、无公害水果、蔬菜等。学校与夏庄四季生态采摘园建立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将其作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紧跟科技发展,感受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的变革。在生态园中,种植专家会给学生进行相关农作物种植的指导和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采摘园中的农作物,指导学生通过素描观察记录,并尝试与传统菜园种植方式作对比,真实体验科技带来的劳动方式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劳动创意意识。

3.多彩研学课程

夏庄境内有商代霸王台、东晋慧炬院、元代黄石官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历史某一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学校以此打造特色“匠心劳动”研学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感受劳动之美.体会古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自己工作的执着认真,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才能让如今的我们仍在感叹古代工艺的精妙。

经过几年实践,劳动教育已成为我校育人新途径。在未来,我们将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扎根实践,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高彩霞,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夏庄小学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鑫超

猜你喜欢

农耕劳动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