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11-30马刚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可划分为“理解”和“被理解”两个维度,通过开阔国际视野、引进科技知识、了解国际规则等举措增强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包容和理解;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扎根中国大地、参与全球治理等举措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理解,进而推动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关键词 开放;国际理解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
作者简介 马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事处,科员
一、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對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该意见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复杂背景下出台的,既展示了中央和国家坚持“开放”理念的信心和决心,又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回应逆全球化思潮的中国声音。随着2020年黑天鹅事件的降临,“开放”一词早已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席卷全球的病毒正演变成对制度优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次深度检验。究竟是继续选择“全球化”,还是开启一轮新的“逆全球化”?究竟是分道扬镳、闭关锁国,还是互相融合、合作共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到教育领域,没有教育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国际教育交流机制,也无法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教育现代化最终也会走进孤立主义的“死胡同”。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只有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对外开放,更是文化的对外开放、思想的对外开放。中国文化推崇“大局观”,只有具备更加宏伟的视野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并作出正确的决策。黑天鹅事件从本质上看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因为一次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就彻底否定全球化给世界人民带来的便利。中国文化提倡“战略定力”,战略方向一旦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左右摇摆,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并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做到提质升级、行稳致远。中国文化蕴含“辩证法”,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面对困难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寻求突破,才能在全球博弈场上“育新机”“开新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承担了培养国际人才的历史使命,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文化的博大胸怀。正是这种担当负责的大国观念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向世界传播着正能量,对于增强国际理解与被理解、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是极其重要的。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阐释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核心理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核心要义是增进了解、互相宽容、加强团结、合作共赢。国际理解是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实质和柔性力量,只有基于国际理解的教育对外开放,才是有深度、有内涵、有质量的对外开放。可以说,国际理解教育在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中起着润滑和推动的作用。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对国际权力观和全球治理观、共同利益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涉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教育。第一,关于政治的国际理解教育。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正深刻改变着二战以来的国际体系并塑造着新的国际秩序,相互制约、共同治理的大国关系格局正在形成。第二,关于经济的国际理解教育。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国际分工体系,各国均或多或少地从中受益,共同的利益追求正是这个体系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第三,关于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在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客观条件下,文化多样化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必将受到推崇和追捧,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摒弃非黑即白的冷战思维,日益萌发出对多元文化的渴求了解,并展现出尊重和包容的心态。
三、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做到“理解”
(一)开阔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应紧紧依托课堂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国的了解和认识主要停留在书本上。尤其是在经济实力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到“现实版”的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于是课堂教学便成了学生了解国际人文社会环境的主要渠道。例如,外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训练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国际新闻、国际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的区位、气候、资源、宗教,甚至风俗文化。
然而,仅仅依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国际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理解的深度不够,很多知识都是只言片语,甚至由于教材的篇幅所限,不得不“遗漏”一些对于国际理解十分重要的细节知识。二是理解的效果一般,教师授课以知识学习和成绩提升为主要目的,缺乏对国际理解的引导教育,自然效果一般。事实上,出国研学旅行、国际夏令营的蓬勃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域文化的良好机会。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十分热衷,若是引导得当,则有助于帮助孩子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增进孩子的外语表达能力和文化包容能力。
(二)引进科技知识,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是很重要的方面。科技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最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避开国际交往的工具价值而单纯谈论更高层面的文化共融是不切实际的。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就开始选派聪颖幼童出国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派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也是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为历史任务的,所学专业亦以理工科为重点。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要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不能停留在学习科技知识表面,而应该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近代以来,我国科技整体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尽管近些年我国科技成就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根本原因是科学精神不足。科学精神是一种基于兴趣的探索精神,是推陈出新、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例如,屠呦呦用一辈子的时间研究青蒿素,在190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最终在治疗疟疾方面作出了革命性贡献,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赞誉。这种科学精神应该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培育,抓早、抓小才能从根本上回答“钱学森之问”。
(三)了解国际规则,养成全球化思维方式
国际组织是各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大舞台,也是各国利益角逐的主战场。在这样的平台上,注重国际规则的认知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国际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谋求发展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能力。虽然我国已广泛加入了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并且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缴纳的会费金额持续上升,但人员数量占比却仍然不足。我国所培养的国际组织人才仍然偏少,在国际组织这个舞台上参与的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了解国际规则,不参与国际事务,就会使我国远离世界舞台中央,甚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新时代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应加大对具备国际理解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储备力度,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
加強国际理解应树立大局意识,遵守国际议事规则,尊重各方利益和合理关切,用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化思维方式来处理国际事务,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目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理念,才能迎来人类命运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在中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全球化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意识,增进学生对世界发展方向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处于何种地位的整体认识。
四、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做到“被理解”
(一)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国际交流机制
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不仅要做好“理解”,还要做好“被理解”。在国际交流领域,留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广大出国留学人员既有国内成长经历又有海外生活体验,日益成为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用外国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另一方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指出,中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国。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要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尤其应注重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率先落地生根。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教育发展与经贸合作成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和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以及加强中国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人才支撑,从而为区域共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深入人心,必将使得中国为更多的国家所接纳,从而增进国际“被理解”。
(二)扎根中国大地,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新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特别注意防范文化自卑倾向,避免形成对国外文化的盲目崇拜。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建立在对自己国家悠久教育文化传统的认识、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改革立场、态度及行为方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其优秀的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对待、好好珍视、好好弘扬。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而来华学习、工作、考察或是旅游,往往被中国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所震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在国际理解教育中不能忘本,更不能迷失自己,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注定要受人鄙视,那些有自己鲜明特色和文化个性的民族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的发展,在全世界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同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让国外学子可以不出家门享受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熏陶。
(三)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正在日益加强,“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不复存在。在新型国际关系背景下,传统的零和博弈与冲突思维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特别是随着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俨然已经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把握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发展方向,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随着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愈发多元化,世界正在变得拥有更多选择。在这个大趋势下,崛起中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方面积极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中国坚定支持多边教育合作,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例如,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这些举措正在塑造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做到“被理解”的国际理解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国正在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向全世界传播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慢慢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学习中国。中国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路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也得到了国际社会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责任编辑 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