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Caroli 病合并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表现
2020-11-30王冰浩霍亚玲孙真真
王冰浩,霍亚玲,孙真真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Caroli 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属于肝脏纤维性病变,多发为主,单发少见[1-2],发病率较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Caroli 病合并髓质海绵肾(medullaiy sponge kidney,MSK)则更少见,国内临床研究资料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诊断经验相对不足[3]。因此,术前准确诊断对该病治疗方案的制订至关重要。选择我院2008 年6 月至2019 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7 例Caroli 病合并MSK 患儿,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 例中,男4 例,女3 例;年龄1~7岁,平均(2.4±1.1)岁。临床表现为腹胀、腰痛及间断血尿、呕吐、食欲下降伴黄疸,2 例白细胞升高,肝肾功能均正常,乙肝标志物无异常。
1.2 仪器与方法 7 例均行超声检查,5 例行CT 扫描,2 例行MRI 检查。超声使用Philips IE33,频率5~10 MHz,患儿取仰卧或侧卧位,观察病变位置、范围、双肾及其他合并症情况。CT 使用Philips 64 层MSCT,扫描参数:120 kV,60~120 mAs,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碘海醇,剂量2.0 mL/kg体质量,上肢静脉团注,流率1.0~2.0 mL/s,并于注射后25、50~60、90~120 s 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MRI 扫描使用Siemens 1.5 T MRI,轴位及冠状位采用薄层T2WI,TR 1 100 ms,TE 80 ms,层厚4 mm,矩阵180×180;MRCP 采用HASTE 序列。
1.3 图像评价 超声由1 位主治医师操作,对病变层面进行截图,并由1 位技师记录。CT 及MRI 由1位主治医师、1 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读片,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统一意见后作为最终结果。
1.4 Caroli 病分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2 型[4]:Ⅰ型即单纯型,为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炎、胆石症,不伴肝硬化、门脉高压;Ⅱ型即硬化型,又称Caroli综合征,为肝内胆管扩张伴先天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及门脉高压。
2 结果
2.1 超声结果 7 例中,肝脏增大5 例,缩小2 例;Caroli 病Ⅰ型5 例,Ⅱ型2 例。肝内见多发(5 例)或单发(2 例)梭形或囊状液性暗区,其中3 例暗区与扩张的胆管相连或分界欠清晰,呈囊尾征(图1a)或蝌蚪征改变;4 例暗区内可见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肝外胆管无扩张或显示不佳。胆囊壁增厚4 例,其中2例胆囊腔内伴强回声斑,2 例伴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增宽(>15 mm)及腹水。双肾增大5 例,形态正常2例,双肾髓质回声增强,其内伴条形暗区及强回声斑,双肾皮质未见异常(图1b)。
2.2 CT 结果 5 例行CT 检查,其中肝脏增大3 例,缩小2 例;Caroli 病Ⅰ型3 例,2 例Ⅱ型。肝内见多发(3 例)或单发(2 例)囊壁菲薄的梭形或囊状低密度区,沿胆管走行、呈簇状分布,CT 值7~18 HU,其中3 例与扩张的胆管相连呈囊尾征(图2)或蝌蚪征(图3);2 例伴索条征稍低密度影,CT 值分别为42、38 HU。4 例胆管或低密度囊内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CT 值152~264 HU;2 例伴中心点征的圆点状低密度影。胆囊壁增厚毛糙3 例,2 例胆囊腔内伴点状高密度影,2 例伴肝硬化、门静脉增宽及腹水。双肾增大3 例,形态正常2 例,髓质内可见条片状低密度伴斑点状高密度影。
2.3 MRI 结果 2 例行MRI 检查,其中肝脏增大1例,缩小1 例;Caroli 病Ⅰ型1 例,Ⅱ型1 例。肝内见多发梭形或囊状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图4a);MRI 胰胆管成像(MRCP)示病变沿肝内胆管走行并相互聚拢,近端均与胆管相连,呈典型的悬挂征,远端与扩张的小胆管相连,呈蝌蚪征(图4b)。肝外胆管壁不规则并管腔轻度扩张,1 例扩张的胆管内伴多发小类圆形充盈缺损,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低信号。胆囊壁毛糙、增厚,1 例囊内伴T1WI 低信号、T2WI 低信号,1 例伴肝硬化、门静脉增宽及腹水。双肾增大2 例,髓质内可见条片状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
图1 男,2 岁 图1a 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肝内多发梭型及囊状液性暗区,肝内胆管扩张呈囊尾征 图1b 二维超声示肾脏体积增大,髓质回声增强,伴强回声斑 图2 女,3 岁,CT 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肝内多发薄壁囊性低密度影沿胆管走行,呈囊尾征 图3 男,1 岁,CT 增强扫描门脉期见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影,呈蝌蚪征 图4 男,5 岁 图4a T2WI 脂肪抑制序列,肝内见多发梭形及囊状高信号 图4b MRI 胰胆管成像(MRCP)示病变沿肝内胆管走行并相互聚拢,近端与胆管相连,呈典型的悬挂征,远端与扩张的小胆管相连,呈蝌蚪征
3 讨论
3.1 概述 Caroli 病由法国学者1958 年首先报道并命名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此后Todani 将其归为先天性胆管囊肿Ⅴ型,以儿童、青少年多发[5]。既往文献[6-8]报道,临床上Caroli 病Ⅱ型较Ⅰ型多见,本组Ⅰ型5 例,Ⅱ型2 例,与文献不同,可能与本组例数较少有关。MSK 是一种先天性肾髓质囊性疾病,特点为肾锥体乳头及集合管囊柱状扩张,因外观貌似海绵而得名。Caroli 病合并MSK 临床虽少见,但Ⅰ、Ⅱ型均可伴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扩张性疾病,包括多发性肾囊肿、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等[9-11]。MSK 与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偏身肥大症、马蹄肾等其他器官发育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12]。Caroli 病合并MSK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食欲下降、黄疸、腰痛及间断血尿等,肝肾功能可无异常。
3.2 影像特征
3.2.1 Caroli 病的影像特征 肝脏形态增大或正常,均可见肝内多发或单发梭形、囊状病变,可呈分支样扩张,分布区域明显,形似鹿角,MPR 能多角度旋转,可清晰显示囊性病变与胆管的关系。病变与扩张或正常的细小胆管相连,呈蝌蚪征或囊尾征,CT 增强扫描亦可清晰显示以上2 种征象。本研究超声与CT共显示囊尾征或蝌蚪征3 例。中心点征为门静脉小分支血管被囊性病变所包绕,因密度差异反衬所致,CT 表现为扩张胆管内偏心性生长的小圆点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本组CT 示索条征及中心点征2 例。部分患者肝内囊状或梭形低密度区内见高密度隔影,分隔影为被包绕的胆管壁。病变合并胆管结石时,胆管内可见强回声/高密度结石,MRI 信号根据结石成分不同表现多样化,同时见胆管壁增厚时可提示胆管炎。值得注意的是,当结石较小时,MRI 敏感度远不及超声及CT,易漏诊;合并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时,可见肝硬化、门静脉增宽、脾大及腹水等征象。MRCP 序列可旋转任意方位及角度,全方位判断胆道、囊性变的分布及与胆管分支的关系,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本组2 例行MRI 及MRCP,病变T2WI 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MRCP 序列呈悬挂征及蝌蚪征改变。
3.2.2 MSK 的影像特征 Caroli 病合并MSK 时,双肾增大或形态正常。超声可见肾锥体呈放射状分布,伴钙化灶及结石回声增强光点,后方伴声影,也可见集合管囊状扩张形成的无回声区,一般无肾盂、肾盏积水。CT 可清晰显示小钙化灶,但具有一定电离辐射,尤其不适用于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常规筛查;MRI对钙化灶、结石的敏感度低,仅能显示髓质内囊性扩张的集合管,可见正常的肾柱形态消失;髓质内伴囊状迂曲的条片状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多为集合系统尿液潴留所致。
综上所述,儿童Caroli 病合并MSK 临床少见。超声具有费用低廉、检查便捷的优势,可作为该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图像缺乏整体性;CT 对小的钙化灶显示敏感,但具有一定电离辐射;常规MRI 结合MRCP 可全方位观察胆道、囊性病变分布及与胆管分支的关系,有助于该病的分型及并发症的检出,但对钙化不敏感。三者各有优劣,具体应用应结合临床需要,必要时联合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