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明清苗疆研究现状综述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0-11-30何圳泳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边墙期刊论文黔东南

何圳泳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1008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代中共领导人在治理边疆经验的基础上,发表了在新时代下我国关于边疆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边疆发展、边疆安全和边疆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我国边疆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点地区。在中国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的问题上,苗疆地区发生过许多次人民反抗朝廷统治的斗争。特别是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土司叛乱和苗民起义更是屡见不鲜。苗疆地区的民族治理问题一直是明清两代统治者所关注的。

本文以CNKI检索得到的158篇期刊文献作为分析样本,探究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明清苗疆研究的状况。目前为止,国内学界尚未出现对明清苗疆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分析与解读,而这样一种分析与解读显然是必要的,有利于我们对过去近20年明清苗疆研究的回顾,了解当下研究现状,更有利于未来研究的开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的关键词筛选与CNKI数据库提供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对近20年明清苗疆研究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计量分析,以进一步深化对该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期刊论文的筛选

文章以CNKI文献检索数据库为工具,采用以下操作途径来分析期刊论文样本:根据明清苗疆研究的社会科学性质,进入CNKI文献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在“文献分类目录”一栏勾选“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三项。在“输入检索条件”中将“苗疆”定为检索的主题词汇,并含关键词“苗疆”并设定为“模糊”检索,检索年限设定为2001至2018年,期刊类别设定为“全部期刊”,共有237条检索结果。由于CNKI检索得出的结果较为机械,因此需要对237条检索结果的内容进行校验,排除不属于明清两代的非历史学科的论文,最后得到158篇相关的期刊论文。

如表1所示,首先将2001至2018年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得到的237篇文献进行区分,其中“有效文献数量”为158篇,“无效文献数量”为79篇。这里判断“有效文献”的标准是,第一,检索得到的文献年代是否为明清两代①;第二,检索得到的文献是否为历史学科研究文献。②在检索得到的文献中出现许多关于“古苗疆走廊”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但经分别对其内容进行校验发现多数是围绕当前“古苗疆走廊”的建设进行探究,所以该论题研究出现的“无效文献”数量较多。“有效文献”的信息特征是下文文献计量分析所要探究的。

表1 近20年明清苗疆研究期刊论文年度数量分布表

二、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为了达到对158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更为客观的分析效果,本节综合运用VOSviewer、CiteSpace和Endnote三款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以及CNKI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可视化分析功能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以便更为直观地展现21世纪以来明清苗疆研究整体研究方向、研究热点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前沿问题。其中三款文献分析软件对文献计量分析功能各有千秋,VOSviewer具有强大的共现网络聚类和密度分析功能[1]。相较于VOSviewer,CiteSpace则具有对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及新动态的识别与分析功能[2]。相比于前面两款分析软件,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提供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较为简单,主要是文献互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作者合作网络的可视化分析。这里将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作为对上述两款软件分析结果的参考。Endnote具有对文献信息的查询、管理、归类、分析功能[3]1。本节利用Endnote这项功能,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信息作深入的挖掘。

(一)数据处理与技术路径

①如刊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的一篇《“封建剥削”抑或“民族压迫”:近代民族地区农家致贫因素再讨论——以苗疆为例》论文,是作者对近代以来苗疆民族地区农家贫困原因的探究。显然文章的时间是近代以后,不属于本文所要检索对象的时间范畴内,被视为“无效文献”。

②如刊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的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古苗疆走廊民族语言文化建设》论文,是作者对“古苗疆走廊”民族语言文化建设的探究。显然文章的研究主题不属于历史学科研究论文的范畴,被视为“无效文献”

首先要获得近20年来来明清苗疆研究主题与热点必须对158篇期刊论文中的关键词做进一步的筛选与分析。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分析软件皆基于Java配置环境之中方可运行,为了保证两款软件的正常运行需要计算机安装及配置相对应的Java运行环境。

VOSviewer: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中将选定的158篇期刊论文“导出参考文献”,在“文献管理中心——输出文献”中选定Endnote一项将文献进行导出。利用Endnote软件将导出文献的txt格式转换为ris格式,便于VOSviewer识别。在VOSviewer软件中导入ris格式的文件,在类型选择中采用co-occurrence模式,选定keywords,限定一个关键词最小出现次数为5,在所有435个关键词中有35个符合该条件。最后VOSviewer自动识别并剔除与合并一些意思相近或重复的关键词,得到11个高频关键词。

CiteSpace:在CNKI数据库中选择Refworks一项进行文献格式导出,并将文件导入CiteSpace中。创建new project,将数据来源选定为CNKI,时间年限选定为2001至2018年,在节点类型选项中选择term和keyword,取消reference选项,其他选项采取默认形式。运行导入的文件,选择“可视化”窗口进行可视化分析。

Endnote:将在CNKI数据库Endnote选项中导出的文件导入Endnote软件中,利用tools中的subject bibliography选定keywords一项进行分析。

(二)关键词统计

探究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的研究热点,期刊论文中的关键词是其重要依据[4]。往往该领域研究期刊论文某个方面同一类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说明该领域研究的某个方面研究成果越多,学界对其关注度越强。同一类相关的关键词聚集到一定数量,则该方面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中的热点[5]。使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对158篇文献的435个关键词进行统计,其中频次达到5次的关键词有11个。

从表2的关键词频次显示中看出,关键词“苗疆”作为158篇文献的中心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清代”,这两个关键词是该领域研究中的中心词汇。其中在地域分布上,“湘西苗疆”的关注度比“黔东南”苗疆略高。在论述话题上,“改土归流”、“苗疆边墙”等作为传统研究主题也得到了不少的关注。

将Endnote得到的文件导入VOSviewer中,启用其关键词共现功能,得到图1研究热点知识彩色图谱。如图所示图中“苗疆”是中心关键词,居于中心位置且其节点圆圈最大,表明该词引用的频次最多,其次是“清代”、“湘西苗疆”、“黔东南”、“改土归流”等词。其他词汇越接近中心关键词“苗疆”则表示该关键词越为重要,图中距离“苗疆”最近的有“清代”、“贵州”两个关键词,其次是“黔东南”、“农业”等词,表明“清代”、“贵州”两词比“黔东南”、“农业”两词更为重要。两个节点关键词之间离得越近则两词出现在同一文章的频次越多,两节点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粗则表明连接的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6]。同一种颜色表示同一种关键词聚类(表2)。

从图1可以看出,“苗疆”、“清代”两词无论是大小还是位置都处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地位,属于明清苗疆研究的中心主题。由于“苗疆”与“清代”被引用频次较多,且无法更为详细表现研究热点主题,所以各个研究热点主题词从其他关键词中提取。从节点圆圈大小来看,“黔东南”、“贵州”、“湘西苗疆”、“改土归流”等词汇成为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从产生从节点连线粗细程度上看,“黔东南”、“边墙”与中心关键词联系强度上比其他关键词更为紧密。综合VOSviewer提供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1)和Endnote提取关键词频次与相对应的代表文章主题分析,大致可将近20年来明清苗疆研究分为“清代黔东南苗疆开发与治理”、“湘西苗疆边墙”、“贵州苗疆治理与苗民起义”、“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4个研究热点(表2)。

表2 近20年来明清苗疆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三、明清苗疆研究热点分析

(一)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

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是清代雍正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明清西南苗疆民族地区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也是历来苗疆研究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陆续还有不少文章以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为研究主题展开探究。关于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这个传统话题的讨论,如其中对于清王朝开辟苗疆性质问题的探究,学界历来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并产生激烈的争论[7]-[8]。李世愉、吴荣臻、方铁、孙秋云、马国君、张中奎等人认为开辟苗疆属于改土归流范畴,而张捷夫、张永国、罗康隆、刘本军等人对此则持否定的态度[9]-[20]。随着该问题研究的深入,李世愉、徐新建、张新民、杨军昌等人近年来也发表了新的看法[21]-[24]。胡兴东、卢丽娟从清代西南苗疆行政区域变化的角度对“苗疆”这一概念进行解析,为清代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注入新的见解[25]。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尝试从新的视角对清代苗疆治理问题展开探究,如从法律控制的角度,黄国信、娄义鹏、石小川等人分别从苗例、苗疆习惯法和法律移植等法制方面探究苗疆的治理[26]-[28]。

(二)清代黔东南苗疆开发与治理

黔东南作为西南苗疆民族地区中的一个重点区域,关于这块区域的开发与治理得到学界的关注。首先,陆跃升发表了系列文章分别对清代黔东南苗疆治理政策、人口的迁徙、农业经济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变革进行相关的阐述[29]-[33]。针对清王朝对于黔东南苗疆的治理政策,马国君认为雍正年间朝廷在开辟苗疆的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当,引发黔东南苗民大起义,危及地方统治秩序,对此,清王朝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手段,其中体现了朝廷对苗疆治理政策的转变[34]-[35]。2000年以后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清水江文书得到相应的征集与整理,由清水江文书反映出清水江流域的经济、社会治理状况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并逐渐成为当前的学术研究热点。吴才茂、李斌、程泽时、张中奎、杨化冰等人以新发现的清水江文书为中心对清代黔东南乡村社会控制、盗案断理与法律实践、苗疆土地政策、汉字传入苗疆等方面展开探究[36]-[39]。更多研究则集中在清水江文书中反映出来的清水江流域的木材经济,如曹端波、程泽时、代少强、张坤美、单洪根、潘志成、吴大华等人对清水江流域木材经济形式、计价标准、经济模式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木材的征用与经济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探究[40]-[44]。

(三)湘西苗疆边墙

湘西苗疆边墙作为明清苗疆研究领域中一个传统研究主题,自1990年以来已有学者做出相关的研究[45]。开始之初对湘西苗疆边墙的研究仅仅立足于国家对苗疆社会的控制与治理,即边政问题,后来随着湘西苗疆边墙被定义为南方长城之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学界对其研究也渐为深入[46]。张应强、姚金泉、伍新福等学者的文章对明清湘西苗疆边墙的军事功能,以及清王朝与地方社会政治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47]-[50]。2006年以后,学界对湘西苗疆边墙研究不再局限于其政治、军事功能的阐述,逐渐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进行拓展。其中经济方面,暨爱民、赵月耀、张晓燕、伍孝成、姚炜等人探究了清代重修湘西边墙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51]-[55]。文化、民族融合方面,暨爱民、谭卫华、吴曙光、向伟、张振兴、谭必友等人从文化与民族融合的角度,以中央与地方互动关系为中心探究了湘西苗疆的国家化进程[56]-[63]。民间信仰方面,龙圣、明跃玲等人探究了清代湘西苗疆民族地区民间白帝天王崇拜文化[64]-[65]。文化教育方面,江盼盼、刘新鹏、瞿州莲、王启敏等人探究了清代湘西苗疆义学、教育优惠政策、“科举冒籍”等民族教育方面的问题[66]-[68]。古籍文献方面,近年来李汉林、刘翀、张振兴、黄佳熙等人对清代对记录湘西苗疆民俗民风、治苗政策的地方志《苗防备览》展开探究[69]-[70]。由此可见,近年来学界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对清代湘西苗疆这一研究热点展开深入探究。

(四)贵州苗疆治理与苗民起义

明清苗疆民族地区早期研究的大部分文章是围绕苗民起义的论题展开,就湘西、贵州民族地区而言,发生于清代雍乾、乾嘉、咸同三次苗民大起义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71]。该论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针对西南苗疆地区来说,咸同年间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是当时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过去围绕苗民起义的话题大部分论著都是就清代的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等治理政策展开叙述,进入21世纪后,学界有些学者开始反思过去的苗民起义研究,尝试从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展开新的探究,如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一书[72]。关于贵州苗民研究,近年来张中奎、王洪、娄义鹏、潘志成等人从区域社会和地域文化方面对苗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探究[73]-[77]。2012年以来,“古苗疆走廊”成为贵州苗疆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迅速引起学界的关注。杨志强、曹端波、田书清、胡振、黄柏权等人立足于清代改土归流与民族边疆的治理等角度对“古苗疆走廊”展开探究[78]-[82]。“古苗疆走廊”迅速成为一大学术热点还在于当前国家与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密切的联系。

四、各年度阶段性研究前沿分析

VOSviewer软件提供的关键词研究热点知识彩色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只能呈现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无法明确的体现研究主题或研究热点的时间变化过程。关于这一问题的探寻只能利用CiteSpace中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加以呈现,如图2。由于不同的软件因此所分析得到的关键词略有不同,如图2所示,CiteSpace分析得到了20个关于研究主题的主要关键词和9个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图中加粗的字体)。图中字体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受关注强度的大小,与VOSviewer提供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相同,“苗疆”与“清代”两个关键词受关注强度最大,是中心关键词,其次依旧是“湘西苗疆”、“苗疆边墙”、“改土归流”、“黔东南”等。两个节点关键词连线的粗细也表示两者之间关联程度的强弱。由图中可以看到2001年的关键词是“边墙”;2002年为“张秀眉”;然后中间空出一段时间没有相关的关键词出现,2007年为“开辟”;2008年没有关键词;2009年为“湘西苗疆”、“明清时期”、“苗疆边墙”;2010年为“功能”;2011年为“开辟苗疆”、“改土归流”;2012年没有关键词;2013年为“古苗疆走廊”、“黔东南”;2014年为“清水江文书”、“《苗防备览》”、“严如熤”、“国家化”、“军屯”;2015年没有关键词;2016年“清水江流域”;2017年为“纠纷解决机制”、“贵州”;2018年“湖南苗疆”。根据这些关键词分布的时间特点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07-2011年,2010-2017年,2018年。2001-2002年以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和苗疆边墙的修筑为主要探究话题,这段时期的代表学者是伍新福。2007-2011年对苗疆边墙持续展开探究,同时对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段时期以谭必友、赵月耀、张中奎、马国君为主要研究学者。2013-2017年随着清水江文书文献价值的发掘,学界逐渐对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展开研究,这段时间主要以张振兴、陆跃升两位研究学者为主。2018年研究主题以湘西苗疆为主,这一年暨爱民发表了该领域一系列论文,成为2018年的主要研究学者。

五、结论与评价

本文对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筛选得到的158篇明清苗疆研究的期刊论文展开统计分析,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功能以及Endnote文献管理功能,对近20年明清苗疆研究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归纳出“清代黔东南苗疆开发与治理”、“湘西苗疆边墙”、“贵州苗疆治理与苗民起义”、“改土归流与开辟苗疆”4大研究热点。本文同时利用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创建时区共现知识图谱,对明清苗疆研究各年度发展阶段的研究前沿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2001-2002、2007-2011、2013-2017、2018年4个发展阶段的研究前沿与相应主要学者。以上4大研究热点主题皆是从地方管理的角度对明清苗疆研究进行切入,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第一,明清两代的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并控制好这块“容易产生叛乱”的苗疆地区,使其成为王朝有效统治中的一部分。第二,借鉴明清两代对于苗疆社会的有效管理,为当下中国境内的民族问题处理提供良好的参照。另外,随着明清苗疆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苗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逐渐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明清两代对于苗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边疆地区的旅游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主题中的“苗疆边墙”、“古苗疆走廊”、“清水江文书”等选题皆有不少涉及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论著。这些研究论著在研究范式上形成交叉学科,成为近年来明清苗疆研究的新亮点。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明清苗疆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热点、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方法注重文献信息“量”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运用该研究方法能够使研究对象有了足够的数据为支撑,能够对研究对象的数量分布特征、发展变化规律等整体情况有更为宏观上的把握,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的目的。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庞大文献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使研究者和读者更便捷、更直观地把握住整体信息情况,同时也迎合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当然,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难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为了限定研究对象样本的单一性,只对CNKI的期刊论文进行限定,排除了其他数据库的信息资料,这样无疑对结论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其次,在刊载期刊论文研究内容类别划分上存在着某些主观性因素。特别有些文章论述的话题呈现纷繁杂乱、错综交加的特点,给论文主题划分增添不小困难,因此在内容的分类上难免会有误差的产生。最后,研究仅仅围绕CNKI数据库所得到的数据及文章的信息展开,虽有其直观性、便捷性的优势,但难以避免其研究的浅层性与表面性,进而无法对其深层次的因果逻辑关系展开探究。但无论如何,本文的撰写体现的是跨学科一种的新尝试,更加应该尝试让大数据介入到传统的史学领域研究中,这也应该是传统史学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一种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边墙期刊论文黔东南
施工期面板坝挤压边墙破损对填筑质量的影响
我国体育学领域高被引学术期刊论文特征分析
遇见黔东南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诗书画苑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国内“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档案部门举办档案展览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