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2020-11-13李虹王心怡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边墙苗族变迁

李虹 王心怡

〔摘 要〕由于封建王朝的吏治腐败和赋税沉重,尤其对西南边陲的苗族长期实行残酷镇压,迫使苗民不断起义反抗,极大震撼了朝廷的统治,迫使朝廷效仿北方长城在东部苗族方言区修筑了边墙。在长期的屯兵统治过程中,带来了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关键词〕边墙;苗族;艺术;变迁

横亘在湘西崇山峻岭之上五百年的边墙,使原本一体化的湘西与黔东北苗族地区,即东部苗族方言区被生生分划为生苗区和熟苗区两大板块。特别是长期的大量屯兵,引起了熟苗区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变迁,并逐步向生苗区渗透,与苗族原生艺术文化和谐共生。

一、迁居的东部苗族族群及其原生艺术特点

(一)迁居的东部苗族族群及其区域社会特征

苗族族群的始祖,根据苗族流传的古歌和现代历史学家的考证, 一致认定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大约五千年前,因在逐鹿战争中落败,九黎部落不得不从中原迁出。其中重要一支多年后迁至现在的湘、鄂、黔、川、桂、滇诸省毗连的崇山峻岭中,成为现在分划的东部、中部苗族方言区的先民。

(二)东部苗族族群的原生艺术形式及特点

1.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其族群史歌《迁徙古歌》中就有着鼓社的记载。他(她)们一边打着鼓点节奏,一边舞蹈,同时演绎着与族群相关的文化事项,如生产劳动、狩猎伐木、动物模仿、情感生活等。因此,苗族鼓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社会功能:鼓舞人心、团结民众、娱悦身心;

表演内涵:节奏音乐、舞蹈、叙事三位一体;

表演形式:单人鼓、双人鼓、四人鼓等,打边是节奏基础;

表演类别:女子花鼓、男子武术鼓、团圆鼓等;

表现内容:鼓点节奏、舞蹈技巧、生产生活片段、情感情绪表达。

2.苗族山歌

苗族山歌是苗族中团结教育、沟通思想、抒发感情的主要方式,它内涵丰富,涵盖生产劳作、婚姻嫁娶、破土盖楼、人情地貌、历史轶事等。其歌腔总体上可分为平腔与高腔,其中还可以分为腊尔山腔、武陵平腔和莲台山腔等。苗族山歌歌词有三个头、四个头、五个头和多个头的形式,用赋、比、兴手法,领风、雅、颂古风。

3.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体现苗族古老民族族体文化的主要载体,主要的传承者是苗师巴代雄,在苗族各种祭祀仪式尤其是祭祖仪式上,巴代雄作为主持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颂唱苗族古歌。根据笔者研究,认为可将其分成神话古歌、族群史歌、祭祀神歌三种类别。

二、边墙修建的历史原因及其建筑特点

(一)苗民起义运动是边墙修建的历史原因

生活在大山中的苗族民众,与外界汉族的发展差距悬殊,汉、苗文化差异形成的愈加复杂的民族纠纷是原因之一。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苗族长期执行民族隔离分化、残酷镇压和无情追杀政策,导致苗族人民积怨加深,这是原因之二。对于千百年以来都是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苗族民众,朝廷的沉重赋税是导致湘西苗族人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对于苗民起义,明、清政府均派遣了大量官兵进行镇压,虽然大规模的起义被一次次镇压下去,但朝廷的损失也非常惨重,尤其是小规模的苗民运动无法根治,朝廷只好在东部苗族方言区修建一道长城——边墙,来阻隔和镇压苗民起义。

(二)边墙修建的区域及其特点

1.边墙修建的区域

据鲁岚编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凤凰》中载,从明到清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边墙最终形成了全长四百余里,炮台7座,碉楼544座, 关厢5座,关门25座,哨台98座,屯卡105座,汛堡51座的宏大规模。2000年4月22日,全国长城协会副会长罗哲文同国家建设部、文物局专家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防御工程体系、军事机构设置、防务制度等和北方长城一样,因而定名为“南方长城”。

2.边墙的筑建特点

南方长城之所以一直被称呼为“边墙”,笔者认为有两种含义:其一,从墙体建筑的形状上看,北方长城的墙体是两边都有垛口的,既能保护守卫者,又能进行瞭望和攻击,而边墙只有对外的一边有垛口;其二,与封建时期所认为的中原地区相对应,边墙修建在湘西、 贵州一带的边缘地区。边墙的修建,形成了一个区域防御体系,也将东部苗族方言区分划为服从朝廷管理的熟苗区和苗民自生自灭的生苗区。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熟苗区”被大量汉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所覆盖,并随着边墙防御体系功能的衰退,汉文化艺术又逐步向 “生苗区”渗透,这就带来了这一区域的多元艺术变迁现象。

三、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一)以凤凰为中心的熟苗区的汉文化流传,形成了以外来艺术为主体的多元艺术变迁

1.任职凤凰的达官显贵带来的汉族地区高度发达的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的艺术变迁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在凤凰就任的总兵(正二品)就有63人。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有着宗教信仰、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或者爱好,并带着家族来到这里任职,凤凰作为边墙的指挥中枢,官员们普遍在其中修建了寺庙和祠堂,且其中基本都建有戏台,养着戏班子。因此在明、清时期,凤凰境内民间流传着京剧等各个地方剧种,这反映了凤凰城艺术文化的变迁现象。

2.大量屯兵带来的商业活动和汉文化活动,推动着整个边墙范围的艺术变迁

边墙的沿途建立了许多营哨用以屯兵,鳳凰城内大量官兵带来的外来汉族文化自然就会冲击、覆盖这里的苗族原生文化。同时,屯驻的官兵祖籍构成繁杂,再加上大量移民,时间一久自然就会产生同乡会、老乡会等系列团体、协会,并且,他们需要聚会的场所,由此就会修建带有本土宗教信仰和民间艺术的会馆,这些场所所带来的除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外,还有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多元的艺术变迁。

3.凤凰籍子弟在朝廷担任高官,也直接影响着凤凰城的文化艺术变迁

几百年来,大量朝廷官员进进出岀,商业、文化活动十分繁荣,凤凰城不仅作为边墙的指挥中心,也成为整个湘西地区的文化中心。因此凤凰这样一个小小山城人才辈出,据统计,从雍正到光绪这一百多年间,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的凤凰籍官员就有448人,近现代人物也很惊人:有民国总理熊希龄,大文豪沈从文,同盟会会员43人,黄埔军校85人,国民党高级军官40人。

他们在外面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对家乡直接或间接地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着这一区域的文化艺术变迁。

(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族宗教艺术向生苗区渗透,形成了巴代宗教艺术形态的共生现象

1.汉文化地域的民间宗教艺术在高度发达社会的没落

正宗源流的大牌宗教门派,大凡都能得到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亲睐,老百姓敬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但是民间宗教,属于巫傩文化性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受到了不断地挤压、遗弃,大部分只能是在民间苟延残喘。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汉文化地域的文明程度已经高度发达,民间宗教自然就处于相对没落的地步。

2.没落的汉族民间宗教艺术在熟苗区文化真空地带的崛起

在形成的熟苗区内,本源的苗族文化艺术被打压和禁锢,又缺少域外文化的补充,使这一区域长期处于文化艺术的真空状态,所以,当汉族地区的民间宗教到来的时候,广大官兵欣然接受,有着深厚信仰基础的苗族民众也能迎合,没落的汉族民间宗教艺术在这一区域得到了迅速崛起。

3.汉族民间宗教艺术向生苗区渗透并共生

随着历史的推进,边墙地区逐步稳定下来,慢慢改变了苗族过去那种“铜不沾铁,苗不沾客”的观念,边墙内外逐步开放,熟苗区和生苗区慢慢开始了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在宗教信仰上,饱受千百年封闭的生苗區民众,一方面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单调、文化缺乏,虽然有着表达刻骨铭心的祖先崇拜的原始巴代雄(苗师)宗教艺术,但是,汉族民间典型的代表巴代札(客师)宗教艺术,同样具有丰厚的宗教文化底蕴,特别是它的仪式形式上的可观赏性,能够迅速吸引生苗区民众的关注;另一方面,苗族民众有着深厚的信仰基础,巴代札宗教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自然能够赢得生苗区民众的共鸣,并得到认同。

在东部苗族方言区,巴代雄作为文巴代,巴代札作为武巴代,有着充分的互补性,形成了苗、汉宗教艺术形态的共生现象。

结 语

边墙,已更名为现在的南方长城,它的历史,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它所带来的文化艺术变迁,形成东部苗族方言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经济社会这一地区发展的巨大经济资源。

(责任编辑:张贵志)

课题来源: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课题“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巴代艺术文化变迁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代号:17C0995。

猜你喜欢

边墙苗族变迁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清潩河的变迁
苗族民歌
平行边墙出口窄缝挑坎消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