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探析*

2020-11-30罗春桃

法制博览 2020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罗春桃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现在正处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段,而剩下的脱贫攻坚任务,才是困中之困,难上之难。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给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提升资助育人质量,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良好品质。资助工作质量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脱贫攻坚后阶段的必经之路,是教育扶贫的核心目标。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是带动整个家庭摆脱贫困获得发展最快捷有效的良方,探索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质量提升是时代的要求,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深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要矛盾要求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内涵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资助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资助工作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向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转变。高职院校要认清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主要矛盾的转变,并要做到以下三个转变和一个坚持:一是由单一化的经济资助向多样化资助方式转变;二是由个别金融机构开通助学贷款服务向多个金融机构同时开通助学贷款服务转变;三是由同一化的资助模式向个性化资助模式转变。四是坚持经济资助仍是现阶段主要资助力量的原则,特别是今年新冠病毒疫情使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受阻,短时间内贫困家庭收入减少,为避免学生中途辍学,要尽快调查,创建检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

(二)思政教育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

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中的核心目标,立德树人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必经途径;还是为社会主义储备合格人才资源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新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建资助育人平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二是统筹规划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相互融合、促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心全意投入立德树人工作中。

(三)国家脱贫政策要求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

2019年3月,习总书记第七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1]要求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为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补齐短板。《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2019年农村学生达到53%。[2]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和内地民族职业院校,如湘西的高职院校,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接近90%,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达到了40%。[3]对农村家庭而言,成年子女不仅不能为家庭挣钱,还要接受教育增加家庭负担,这让贫困家庭承受不起。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高职教育是农村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脱贫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2019年,国家相关部门精准施策,全国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4]扩招后加大教育资助力度,高职院校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同时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国家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确保贫困学生应助尽助;二是要确保贫困学生接受高职教育对家庭零负担;三是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成功获得高质量就业,从而拔掉穷根,带动家庭彻底脱贫。

二、影响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资助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不平衡

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高职院校的资助内容也面临着新的变化,资助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已经突出,成为资助工作质量提升和脱贫攻坚任务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是教育扶贫决胜时期的必然选择。目前,高职院校资助的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单一的经济帮扶已不完全适应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贫困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还需要更多的需求,如精神关爱、教育资源的充足、区域教育资源的平衡。新冠疫情期间,远在偏僻农村的孩子上网课,缺少电脑手机,甚至没有网络,这个差距就突出来了。从这个角度看,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一定要瞄准贫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突破单一的经济帮扶制约。第二,生源地助学贷款市场供需现象失衡,不能满足全国各地贫困学生的需求。如湖南省,目前有国家开发银行办理该业务,由国家财政贴息;其他银行有助学贷款业务,但仍需学生家庭担保抵押。西北部有些地区尚未开通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资助供需不平衡,给教育脱贫如期完成造成影响。

(二)思政教育与资助育人之间欠融合

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最后一年,资助育人正向内涵提升阶段迈进,符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围绕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角度审视,资助工作和思政教育之间确实存在融合度不深的情况。一是两者之间互动性不强。资助育人游离在思政教育的边缘,资助育人单方面向思政教育靠拢,思政教育响应度不够。二是个别资助人员开展工作存在随意性。资助工作执行者中,个别一线的辅导员,视资助工作为事务性工作,仅负责评审上报,评审过程中未全面践行资助育人的德育目标。还有滥用权力现象,有的辅导员直接交给班长执行该项工作,更有甚者出现建档立卡困难学生漏评的情况,为防止东窗事发,继而许给学生若干好处,要求学生签下自动放弃资助的承诺书。资助工作缺乏法治保障,其随意性的结果不仅没有让贫困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反而让贫困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出现反面效果,制约着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提升。

(三)教育扶贫与资助效果之间缺反馈

马里亚诺·格龙多纳(Mariallo Gronclona)在《经济发展的文化分类》中指出,人类短期的经济行为,可用经济变量解释,但长期的经济行为,必须求助于文化教育。[5]国家实施教育扶贫的政策,力求让贫困家庭产生长期的经济行为,其作用是断穷根。高职学生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对象,经过三五年的职业教育后,学生家庭脱贫即可奏效。让贫困学生获得发展,摆脱贫困,是高职院校助力教育脱贫的应有之意。资助效果要经历长期和动态的观察才能显现,当前资助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尚不健全,资助效果是否达成难得确保。具体而言,其一,学生助后跟踪监管不力现象。对学生的消费理财观引导没有及时跟进,个别学生把资助金看成个人应得,为自己增添电脑手机,大手大脚花得理所当然,实则是学生消极价值观的体现。教育扶贫断穷根首先要正观念,消费不合理制约教育脱贫的质量。其二,贫困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缺乏反馈。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仅限于在校期间,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工作优先推荐被大部分学校忽视,对贫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情况更是缺少动态跟踪机制。教育扶贫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脱贫的初衷?教育扶贫与资助效果之间缺乏反馈,也阻碍着资助工作质量提升。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

(一)细化精准资助内容,确保资助供需平衡

既然单一的经济资助难以满足学生成长中的需求,那么资助工作就要做得更精更细,才能满足受助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实现供需平衡,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有助于资助工作质量提升。

细化体现在落实到个体。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涵盖各民族,成长的环境各异,生活习惯不同,性格各有差异,学习基础和掌握的技能不一样,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在文艺方面的表现力特别突出,汉族学生在学习方面稍有引领等。对于这么多不一样,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就不能同一化,而是要把资助育人工作做细,细到对每一个贫困学生按需帮扶,了解每一个贫困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扶助,特别困难的学生要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帮扶,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细化体现在突出多样性。目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来源有国家奖助学金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但有的省份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尚未开通由国家贴息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学金最高档每年4400元,也只能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至于学费能否按时交齐的问题困扰着贫困学生,学校催学费,家长借学费,给他们带来了心理负担,贫困家庭没有完全实现子女求学零负担的目标,贫困孩子求学稍欠安心。多样化资助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福音,没有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地区要开通由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业务,解决全国各地贫困学子的学费问题;引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除了经济援助,也要充分利用企业能带来的隐形资助,如寒暑假推荐贫困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参加勤工俭学或实习,学生通过劳动得到报酬,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增长了见识,还能提高自信,对贫困学生自身成长有很大的益处。

细化体现在关注疫情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劳动者外出务工,据统计,2019年全国在外务工的建档立卡劳动力有2729万,[6]这些家庭可能出现返贫情况;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短时间内的学习生活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高职院校要克服疫情的影响,尽快对建档立卡等特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摸底,做到资助因变而优,有求必应,确保学生学习生活不受影响。

(二)推进资助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确保立德树人目标落实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将资助平台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促进育人质量提升。

双向互动促融合。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引,探索资助工作如何育人的核心问题,资助育人如何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深度融合的问题,这就需要把资助工作统筹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发展,做到资助资源与思政资源互通,资助成果与思政成果共享,以多种方式促进资助育人和思政教育的互动,推动二者形成合力,实现二者整体发展。

打造品牌提质量。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内容之一,可以打造成德育亮点品牌。各高职院校要把资助育人写进学生手册,把诚信感恩教育、励志社团、个性化资助、义工队、家教团等由资助衍生的团队、平台,深度融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做成特色,树立榜样,推出品牌,产生影响力,做到可持续性,可发展性,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双提升。

加强指导保落实。对资助育人一线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培训与指导实践,让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深入头脑,秉着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政治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三)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确保精准资助效果实现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质量提升要求,不只是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以时间、情感、财物、知识、技能、就业、创业等多方面贴近学生需要,以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创新学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精准体现在不漏掉一个应助学生,不应助学生一个也不能多。凭借资助平台发布的建档立卡学生数据,分析校园一卡通消费,了解学生情况,实施科学、动态管理,做好消费预警,消费过高及时提醒沟通;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资助。精准需要因人施策。贫困学生的贫困是多样化的,有的学习基础薄弱、心理素质不好、创业实践能力较差、交流沟通能力不满意等,由此带来的自卑、怯弱,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中就会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创新资助模式,采取“因人施策”或“一人一策”的资助方式,量体裁衣精准资助。精准资助还需要脱贫不脱政策。家庭脱贫的学生继续资助,扶上马送一程,直到学生有技在身,顺利就业。

优化推送就业服务的精准度。建立精准的供求服务对接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校企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免收贫困学生的就业推荐费,就业部门在掌握毕业班贫困生信息,根据学生的专业、性格特点,用手机短信或APP方式推送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要像新生入学时开通的绿色通道一样,开通就业绿色通道。[7]同时核实招聘单位信息的真实性,确保贫困学生不上当受骗。

构建就业创业精准反馈机制。高校要成立贫困生成才信息反馈工作小组,及时收集毕业后的受助学生的发展信息,实时更新受助学生就业创业的动态信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薪水、生活情况及对母校的满意度,同时及时挖掘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理想信念、感恩励志等方面的讲座,给予在校的贫困学生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就业部门要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满意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干型的职业人才服务。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