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民兵集中轮训创新发展
2020-11-30张台华
张台华
内容提要:民兵集中轮训,是民兵军事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加强民兵战斗力建设、提高民兵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推动民兵集中轮训创新发展,一要统筹基地建设;二要强化组训管理;三要抓好训练保障。
民兵集中轮训,是民兵军事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加强民兵战斗力建设、提高民兵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对民兵军事训练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军分区系统作为民兵军事训练的主要组织者,应紧紧聚焦实战实备,着眼提升训练质量,努力推动民兵集中轮训创新发展。
一、统筹基地建设
长期以来,制约民兵集中轮训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条件良好的训练场地,从而导致训练效益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为此,应立足辖区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加强市县两级及行业系统民兵训练基地建设,推动民兵集中轮训规范、稳步发展。
一要建强市级基地这个主体。集中优势资源,在每个地级市建成一个集教学训练、考核评估、战备拉动、装备维护、国防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生活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民兵训练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着眼训练大纲规定的课目内容,合理区分教学区、训练区、生活区功能,规范各类教学场所、训练场地设置,配套宿舍、食堂、小超市等生活设施。坚持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在教学区建设上突出信息化,在训练区建设上突出野战化,在生活区建设上突出军营化,使训练基地各个功能区建设既各具特点又满足教学和生活需求。充分挖掘潜力,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条件的可以新建,条件不足的也可立足现有场地进行适应性改造,确保训练基地设备齐全、功能完备。
二要配套县级基地这个补充。军分区应会同各县(市、区)人武部,围绕区域定位、任务类型,科学规划并统筹抓好各县级民兵训练基地建设。要区域连片综合建,综合考虑安全、便利等因素,科学选址,强化县级民兵训练基地的区域辐射能力,提高共享共用水平;因地制宜灵活建,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建设独立的训练基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其民兵训练可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组织,不片面要求每个县(市、区)都建设一个民兵训练基地,防止造成资源浪费;科学把握标准建,县级民兵训练基地一般以满足100人的承训任务为建设标准,主要用于编组专业分队的教学训练,也可承担新兵役前教育训练任务。
三要用好行业基地这个拓展。随着民兵新质力量比例大幅增加,部分课目训练器材贵、科技含量高、专业教员少,完全依托市县两级训练基地往往很难完成训练任务。这就需要各级发挥当地产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将民兵集中轮训向高新领域拓展,向专业社团拓展,向优势行业拓展,补齐普通民兵训练基地的短板弱项,打造优势互补、军地共建、资源共享的行业训练基地。
二、强化组训管理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军后备力量建设也呈现新的变化,民兵数量进一步压减,新质力量比重加大,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情况处置的多样性、突发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为此,应着眼训练实战需求,强化训练组织领导,推动民兵集中轮训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要强化训练组织领导。要把民兵集中轮训作为军地“党委工程”突出出来,摆到中心位置,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军地主官牵头、分管副职负责、部门领导主抓、机关人员参与的训练组织格局;严格落实党委议训制度,及时分析训练形势,解决矛盾问题,切实为民兵集中轮训提供组织保证。
二要统筹制订训练计划。集中轮训期间的民兵队伍,战斗力最强、斗志最旺盛,也最便于指挥、集中和调动。军分区应依据市县两级训练基地的承训能力和任务需求,统筹制订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人数等。比如,在市级民兵训练基地,可动态保持100人左右参加轮训,并将其作为辖区一支能够承担快速反应任务的拳头力量,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专业训练,确保无论何时遇有突发情况,始终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力量可以迅速出动、有效应对。
三要抓实各类训练内容。严格落实《大纲》要求,注重分类指导、注重任务牵引,确保时间训足、内容训全、对象训到、层次训够。要围绕任务需求强化训。按照“临水防洪、临山防火、城市防空”的理念,驻城区的民兵分队,重点组织城市内涝抢险、城市防空和反恐维稳等课目训练;地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民兵分队,重点组织森林防火、山体滑坡救援等课目训练;邻近大江大河区域的民兵分队,重点组织抗洪抢险、水上救援等课目训练;邻近交通干道的民兵分队,重点组织保交护路、抢修抢通等课目训练。要区分人员类别针对训。分队指挥员和各级骨干重点训练情况处置、编组指挥、判断决策等内容;建制分队人员重点训练编组出动、物资装载、机动行进、人员撤离、器材撤收等内容;专业分队人员重点训练处置流程、推演作业、装备实操等内容。
三、抓好训练保障
军分区体制双重、编制特殊、现役力量有限,训练基地没有专门编制,也没有专项保障经费,如何确保基地正常、长效运转,是摆在军分区面前的一项现实课题。为此,应主动探索方法路径,积极调动军地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军地齐抓共管、协调顺畅的训练保障格局,推动民兵集中轮训持续、高效运行。
一是运行力量要实现融合化。利用地方党政机构改革的契机,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予以支持,努力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人员队伍和教员队伍。一方面,要采取军地共用模式健全日常管理队伍。地方体制编制调整后,新成立的一些部门或机构,与国防建设仍然有诸多关联,军分区系统要主动与地方加强沟通,积极探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队人马、多重职能”的可行性,切实走开合署办公、军地协作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专兼结合模式选准配强教员队伍。建立教练员选拔聘用制度,根据训练任务和专业需求,采取专职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方式,由军分区机关统一组织选拔聘用,专职教练员承担日常教学管理等任务,兼职教练员担负重要时段的专业课目教学和组训任务。
二是后勤保障要实现社会化。为确保管理人员专注于训练基地正常运行、教员队伍集中精力组训,各级训练基地的后勤保障应全面实行社会化。比如,可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解决就餐、物业和医疗等保障需求。在餐饮保障方面,可以由训练基地提供场地设备,餐饮公司提供餐饮服务,服务质量、食堂卫生、食品安全由军地共同监管,费用按照实际用餐人数结算;在物业服务方面,卫生保洁、营院绿化、会议服务及水电维修等,可以聘请专业物业公司提供服务,费用按年度结算。
三是经费来源要实现制度化。严格落实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积极筹措训练保障和基地维护保持、改造升级等所需经费,不搞临时化缘,不搞临时摊派。要依据有关财务制度,研究制定各类集训费用开支细则。比如,现役官兵、专武干部训练费用,从军分区本级标准经费中列支;应急分队骨干轮训、专业分队集训费用,从各县(市、区)民兵事业费中列支,主要用于民兵就餐、教练员薪资和训练期间的日常运行费用;装备维保费用,可以由市本级民兵事业费担负,军分区统一纳入预算、统筹开支;场地改造费用,可以通过每年地方党委议军会议,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等等。通过明确各类经费开支细则,有效推动民兵集中轮训经费保障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