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军队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时代特性及实践方向

2020-11-30解晓静任振兴

国防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民军队强军军队

解晓静 任振兴

内容提要:军队文化在军队建设中一直发挥着思想引领、铸魂励志、凝神聚气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助力强军兴军实践,表现出独有的时代特性。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为强军兴军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也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制胜战力。“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①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文化自信既寓于文化建设具体实践中,又是一种历史性、时代性的总体判断,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才能充分建立文化自信。人民军队在建设发展中,创造出被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官兵高度认同的革命红色文化,并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理清历史脉络、探析时代特性,对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应秉持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民军队在成长壮大中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回顾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是在强大文化自信砥砺支撑下,我们才能在白色恐怖的极端困境中仍保留星星之火,才能在日寇疯狂侵略时高喊“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才能在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吹响冲锋号,才能面对灯红酒绿的侵蚀保持不变质不变色。文化自信是人民军队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质,人民军队不同时期坚持的文化自信,历史逻辑一脉相承,实践逻辑接续递进,目标指向一以贯之。

(一)在革命战争实践中破旧立新、谋求独立、赢得解放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支武装力量迈着坚定的革命步伐,在同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斗争中,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对保证革命战争胜利、军队发展壮大,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革命初始,我军就肩负起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历史重任,军队文化的第一使命,便是为“破旧立新”提供思想精神支撑。为克服旧军队的不良习气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南昌起义前委就专门成立宣传小组,主要担负起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斗争以及长征战略转移中,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独创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实践中,以敢为人先的自信姿态,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奠定了人民军队早期先进文化建设基石,使得人民军队文化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谋求民族独立,成为人民军队革命斗争的主要任务。军队文化的工作对象、服务范围、内容构建等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分为“对我鼓舞、对敌瓦解、对友宣传”3项主要任务。“对我”,主要在极端恶劣的斗争环境下,更加注重拓展文化的方法手段,构建多层面文化宣传阵地,创建报刊、发展文艺团体、创作文艺作品,更好地激励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对敌”,主要是采取标语绘画、宣传文告、阵前喊话、唱日本歌等方式,制造“精神手榴弹”,开展政治攻势和舆论宣传,力争突破敌军思想和心理防线;“对友”,主要是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国统区创刊《新华日报》,在延安发行刊物《文艺战线》。文化各界在党的号召指引下,凝结成具有强大文化自信的共同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站在两种前途命运的历史交汇口。人民军队文化在为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战的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其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人民性,更加注重激发广大群众思想觉悟。解放战争前,通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组织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教育,引导官兵克服和平麻痹思想,保持坚强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战斗意志。内战爆发后,重点宣贯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展杀敌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同时,注重军事制度建设,恢复健全党委制、实行“三大民主”、重建士兵委员会。“三大战役”中,充分体现我军性质宗旨的先进文化,铸就了人民军队和老百姓铜墙铁壁般的坚定信念,军民团结如一人,创造出“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等战场奇迹。人民军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确保了我军得道多助、一往无前,并最终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

(二)和平建设实践中巩固政权、探索发展、曲折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由长期战争环境走向相对和平环境、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迈向社会主义革命,军队建设也发生了重大转折。使命任务主要围绕巩固政权、保卫祖国、建设经济展开,军队文化建设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新中国刚刚诞生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人民军队以巩固新生政权为使命,加快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步伐。一方面,人民军队充分发扬文化传统,并结合新的军事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军队文化。朝鲜战场上响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钢少气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靠着强大文化自信,激发出无穷力量,沉重打击了气焰嚣张的美帝强敌。另一方面,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毛泽东亲自倡导“使军队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1950年5月,总政治部成立文化部;8月,下发《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全军由此开展大规模文化学习,为培养高素质指战员队伍、有力巩固新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57年到1966年,是军队文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军坚持文化自信实践,主要是以理论武装全党,掀起毛泽东著作学习热潮;1960年在全军基层部队开展“两忆三查”教育运动,1963年普遍开展学习雷锋、学习“好八连”活动。特别是军队科技工作者在勇攀科技高峰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并成为我军文化建设发展的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军队全面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军队文化实践坚持发扬革命光荣传统,激励官兵向战斗英模学习,部队始终忠实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我军取得了珍宝岛保卫战和西沙群岛自卫还击战等胜利。1975年,邓小平提出整顿军队,军队文化建设逐步回归正轨。“文革”中的一些教训,也成为提醒我军保持军队文化正确方向的一面“镜子”。

(三)改革开放实践中走在前列、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军队建设也翻开了崭新一页。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新政策、采取了许多新举措,推动军队文化自信实践持续深化、充分发展。

邓小平关于军队文化建设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并强调,“历来树立毛主席培养的好作风是军队带头的。不是叫宣传队、播种机吗?是军队把好作风带到地方,从长征开始以后就遍及全国”②《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4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全军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2月,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部队青年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四有、三讲、两不怕”,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讲军容、讲礼貌、讲纪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作为我军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邓小平对这一口号给予高度肯定,后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概括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军队始终坚定贯彻这一号召,使得文化建设走在社会前列。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军队内外文化影响反转的现象开始显现,尤其表现为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腐朽思潮侵蚀。围绕军队“打得赢、不变质”历史性课题,江泽民指出:“加强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提倡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生活。”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论述选编》,251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文化生活既要发挥娱乐功能,更要着力于培养一代四有军人。”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论述选编》,252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这一时期,中央军委颁发的一系列纲要和政治工作条例,都强调要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建设军营文化、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军队文化积极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始终朝着积极健康、格调清新、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围绕实现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忠实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新阶段军队使命,军队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军队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大力培育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战斗精神,提出“忠诚使命、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效规范了官兵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保持军队文化的先进性、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掌握部队,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综上,不同时期的人民军队文化自信实践根植于军事实践,不但在政治方向上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一致,而且自觉服从服务于大政方针,孕育伟大精神、培育先进典型、创作红色经典,成为整个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过程中,军队文化正是以独有的崇高品格和英雄风骨,成为弘扬各时代主旋律的强大力量,成为民族精神之光。

二、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中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地缘政治棋局、综合国力竞争等发生重大变化,军队建设内外环境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并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变革大发展。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强军文化烛照强军征程。军事实践越是向前进,军队文化自信就越发强劲。在强军兴军实践的伟大历程中,军队文化自信彰显出独有的时代特性。

(一)以强军目标为统领,文化自信的方向感召力更加凸显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抓住了建军治军要害,拎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纲。以强军目标为统领,军队文化在向这一目标集聚过程中,产生了推动军队建设的强大方向感召力。

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军队文化把确保我军政治本色、铸牢官兵信仰根基作为首要任务,着眼重大主题教育、军队党的建设、意识形态斗争等,通过思想引导、舆论宣传、氛围营造等方式,发挥文化主功能,持续强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军之魂。

把服务中心、服务战斗力作为核心指向,将战斗文化融入联合作战指挥、实战化军事训练、一线斗争准备,把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突出出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牢牢扭住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

把加强作风建设、纯正部队风气作为根本保证,着眼打牢部队建设根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思想层面上肃清反面典型的“流毒”影响,推动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打造法治文化,不断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强军之基。

从近年来的强军兴军实践看,人民军队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一直朝着实现强军目标迈进,不仅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方向更加明晰、底气更为充盈。

(二)以铸魂育人为根本,文化自信的政治引领性明显增强

坚持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开启了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新篇章。习主席强调,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队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坚持文化自信中强化官兵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仰。大力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时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抓好理论轮训、组织巡回宣讲、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军上下营造浓厚政治文化氛围。

鲜明树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印发一系列习近平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引导官兵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组织“学历史、忆传统、励斗志”活动,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上甘岭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颁授“八一”勋章,增加林俊德、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大力宣扬张富清、程开甲、杜富国等英模典型,以及陆军某部“大功三连”、医院船“和平方舟号”等先进集体。

通过吸收优良传统蕴含的红色营养,激发凝聚军心、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来铸魂育人的政治引领性不断增强。

(三)以备战打仗为指向,文化自信的战斗提振力大大攀升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因此,军队坚持的文化自信,也必须充满战斗性。

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战斗力,首要体现在强化“战斗队”思想上。针对官兵思想根子上的“和平病”,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聚力深入纠治和平积弊的通知》,部队上下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对照“二八现象”和问题清单深入查摆,掀起“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热潮,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的风气逐步回归。

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战斗力,极大激发出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精神。将战斗文化贯穿到工作生活全过程,试验场、训练场、演兵场处处充满“硝烟味”,营院一改建“家园”、造“花园”的舒适之风,板报橱窗、文化长廊、英模雕塑突出“兵味”“战味”。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得激励,涵养虎虎生威的精气神。

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战斗力,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上书写强军事迹。近年来,不论是在防空识别区巡逻、亚丁湾护航、海外执勤维和中,还是在各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务中,人民军队始终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以敢于亮剑的决心勇气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下好先手棋、打赢主动仗,充分展现“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四铁”过硬部队的精神风貌。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自信的时代生命力愈发强健

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新一轮改革深入推进,军队坚持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内容载体等,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更加注重把牢方向和体系布局。以习主席有关强军兴军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保持军队文化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中央军委颁发的《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抓什么、怎么抓”,有效增强了军队文化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

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力量重组。调整组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重建解放军文工团,加强部队文艺服务指导力量,构建以基层文艺力量为主体的文化队伍。

更加注重平台构建和手段创新。着眼融媒体时代特征,充分发挥“两微一端”平台作用,积极探索“红蓝融合”实践模式,全新开播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及时创建军兵种报纸;各级党委机关改造军网门户网站,重点打造“中国军视网”“钧正平工作室”等一批优质网络矩阵,有力汇聚强军兴军正能量。

更加注重塑造“高峰”和精品力作。认真贯彻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持续抓好强军主题文艺创演和出版工作,在基层部队广泛开展“强军风采”系列文化活动;结合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组织论文征集、影片展播、文艺奖评选、微电影征集等。军队文艺工作硕果累累,既彰显出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生命力,又为履行使命任务发挥了服务保障作用。

三、人民军队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中坚持文化自信的实践方向

党的十九大构设了强军新布局,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战略指向、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时代课题。“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我军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要有一流的武器装备支撑,更要有一流的文化塑造。因此,文化自信不能断流。我军要迈入世界一流军队行列,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

(一)坚守“忠”,在永葆本色中以忠诚著称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人民军队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应加强创新理论武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紧前任务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突出信仰文化、忠诚文化、铸魂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之直达官兵、深入人心。

应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把文化安全作为最深层的政治安全,发挥军事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引导官兵自觉抵制市场对文化的绑架、金钱对道德的冲击。尤其是应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颠覆与渗透,不断夯实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思想政治根基。

(二)紧扣“战”,在斗争较量中以勇毅取胜

抗战时期,我军坚持的文化自信,能够掀起全民同仇敌忾的狂飙;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征程中所秉持的文化自信,更应充满战斗气息。

着眼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有效履行“四个战略支撑”使命任务,肩负起砥砺战斗精神、催化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职能,为培养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锻造坚贞不屈的战斗意志、培育“有血性”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精神熔炉。

向和平积弊亮剑,彻底把绵绵的、轻飘飘的元素剔除出去,让兵味战味重归文化主基调,使“有筋骨”的文化成为引领官兵的“率众之旗”,成为具有杀伤力的“真刀真枪”。

融入战斗工作,聚焦部队教育训练,把战斗文化元素渗透到部队教育管理、训练执勤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之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攻心”作用,做到仗怎么打、文化就怎么建。

(三)突出“新”,在赓续传承中以创新超越

人民军队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军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走向世界一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牢记历史、不忘根本,接续传承好中华传统军事文化的优秀基因。在军队上下形成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的浓厚氛围,让官兵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鲜血凝成的真理,是生命换来的奇迹。

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时代,坚持军队文化自信,必须注重守正创新。在强军实践中,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再生再造新的生命力,努力打造砺剑文化、航母文化、空天文化等新型文化品牌。使军队文化扛起时代重任,承载民族精神。

(四)注重“融”,在内外融合中以特色引领

向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迈进,我军要坚持文化自信,就不能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必须在内外融合上下功夫。

一方面,注重与社会先进文化合拍并流。充分利用军地文化协同创新,打通军地文化流通链路,总结“军营开放日”等经验做法,联手推动红色教育资源、国防教育基地共建共享,不断丰富扩展军队文化的内涵外延。

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文化的接轨交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充分发挥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展现新时代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同时,把握好增强文化共性与坚持独有个性的关系,把我军军魂、宗旨等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以特色彰显价值。在对外军事交流中,充分展现出具有中国气派、革命风格、时代特色的人民军队文化自信。

(五)做到“实”,在服务官兵中以质量求效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根本问题。官兵是军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者,文化效能最终也要通过官兵来实现。

强军路上,针对当前文化工作存在的离兵太远、供需相悖等现实矛盾,亟须一场“文化供给侧改革”,彻底打破自我设计、自我循环的怪圈,解决质量不够高、服务跟不上等结构性问题,改变官兵“文化需求外溢”状况,努力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

作为文化工作重要载体的文艺工作,必须从“象牙塔”“亭子间”走出来。多组织“文艺轻骑兵”小分队走向试验场、训练场、演兵场等战斗准备最前线,让军旅文艺深入大漠戈壁、高山雪原、万里海疆,为官兵演作喜闻乐见、能激发精神共鸣的文艺作品。让我军特色的军旅文艺迸发出强大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精神滋养和动力支撑。

我军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支有着高度文化自信的军队。这种自信,源自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源自中华民族优秀军事文化传承,源自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源自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这种自信,不仅承载着人民军队辉煌的过往,也必将引领人民军队向世界一流奋进,并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人民军队强军军队
我的科技强军梦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强军战歌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盛大国庆阅兵见证改革强军新时代
人民军队赞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