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0-11-30宋洪兵
宋洪兵
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先秦诸子的思想,皆关心政治问题,此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谓“皆务为治者也”。儒家、道家、墨家等,基本都在政治之外指点政治的“应然”面相,唯独法家,真正进入政治,揭示政治的本质,并试图从政治的视角来规范与引导政治。秦朝二世而亡,汉儒认定原因在于暴政,“惨刻无恩”的法家学说应对此承担历史责任。千载之下,批判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吊诡之处在于,法家被儒者批判得那么不堪,却又异常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执拗低音”。原因何在?恐怕还与法家最为透彻了解政治的理论特征密切相关。试想,去掉法家学说,中华文明有关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将不复再有法家参与之下的深度与广度。如何评估法家参与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着开放多元的学术立场,本期选取了六篇与法家有关的文章,以期学界更多关注法家这一形成于先秦时期且最富争议的思想流派。这组文章,正面称赞者有之,反面批判者亦有之,既涉及法家之源,又关系法家之流,更有法家学说理论特征之探讨,基本代表了目前学界对法家研究的现状。
老子学说,辞约义丰,潜涵巨大的诠释空间,“君人南面之术”即为其中一个常为世人提及的面相。身为史官的老子,能够近距离观察政治并思考政治,其为“侯王”设定的相关“君规”引起喻中教授的关注。老子可谓法家诸子之外,最接近政治本质的哲人。韩非子诠释《老子》文本并最终在思想层面“归本于黄老”,良有以也。
法家学说揭示政治的本质在于权力与利益之博弈,追求“内治外强”,追求大一统的秩序,追求“治世”与“利民”。换言之,法家以理论家与实干者的姿态进入政治并思考政治的出路,其政治伦理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公正”价值。正是因为这个价值,法家诸子不惜得罪权贵,最终落得以悲剧命运收场。徐克谦教授对韩非子公正观念的探讨,可见韩非子在等级制度时代以“法治”来寻求公正价值的理论努力。
维护政治公正,吏治必须清廉。法家强调“明主治吏不治民”“吏不敢以非法遇民”,以客观普遍的法则来调整君臣、臣民的权力与利益关系,由此构建出一套防范官吏作奸犯科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重在外在监督与防范,与儒家重视内在吏德养成的“反贪”思想传统,形成互补。吏治清廉,源于内外皆修、德法并重。邱涛教授对法家学说与先秦秦汉反腐败制度的建构关系,做了详细阐释。
自西汉以降,秦朝二世而亡的兴亡教训,成为法家学说难以洗清的历史污名。秦政有无政治正当性理论?曾有观点认为秦朝是一个没有理论的王朝。也有舆论认为秦朝实亡于阴阳家而非法家,因为阴阳家才是秦政意识形态的核心。杨基炜博士依据秦朝刻石,在“秦德”与“秦法”的双重视野中重构秦朝政治正当性的理论,强调“以功证德”以及“自然之道”与秦法的关联。
法家诸子及其学说,在汉儒那里受到猛烈批判,司马迁亦不例外。他为韩非子作传,深切同情,当然与其切身遭遇相关,可谓感同身受。但他对韩非子的学说难以认同。赵明教授通过分析史迁笔下韩非子的形象,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韩非子君主专制的理论图景,司马迁关注的生命体验、个体尊严,成为赵明教授评价韩非子学说的基本立足点。韩非子及法家学说研究,因批判视角而多元。法家研究,应开放而包容。
晚清民国时期,法家学说复兴。章太炎、梁启超纷纷为法家辩诬正名,探索法家进入现代思想的途径。严复深谙西学,直陈法家“法治”根本不同于现代“法治”,前者实质为“专制”。然其“寻求富强”的救世情怀、重振秩序的现实关切以及贯彻一生的政治改良观念,使得其政治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法家烙印,这并不因其主张民主、自由等观念而有所抵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