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2020-11-30李殿仁

孙子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危机防控疫情

李殿仁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又一次严肃地警示我们,重大公共危机这个不速之客,随时随地都可能以各种形式神不知鬼不觉地侵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来,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冲击经济社会有序运转,破坏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处置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化危为机,开创新局,已成为全人类的现实所需和长远所求;成为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和直接体现;成为人们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诚如《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现代国家而言,重大公共危机如果处理不好,会迅速发展演变,也可能会成为国家的生死大考。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和非凡成就,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超凡智慧和伟大精神,同时也为人类共同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必须自觉树立危机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思想指导实践。认识的高度决定摆位的适度、工作的力度、效果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有古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最管用的经验。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是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觉悟程度和必备素质。许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突如其来,猝不及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酷的现实提醒我们,危机意识必须自觉强化,而不能对危机被动应对。应对公共危机不是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而是根本建设和战略举措。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谋划,与安全稳定统筹安排。尤其要主动自觉,绝不能在危机没来时心存侥幸,危机真来了措手不及、仓促应对,危机过去了又放到脑后束之高阁。要像《孙子兵法》讲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里的智者,不仅指战场上的将帅,也指任何组织的领导。“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其要义在于“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分析处理问题时,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重大公共危机要以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面对,认真考虑所采取的措施的利害得失,既要在攻坚克难时树立战胜的信心,又要在形势向好时预见潜在的危机,才能避免被动和失误。

公共危机事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复出现,多领域出现,多方式出现,突然性出现。这就提醒我们危机意识要常有常备,不能时紧时松,时有时无,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就拿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说,虽然我们防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但完胜全胜尚待时日。全球化时代,没有国家是孤岛,有了问题,无法独善其身。中国虽然初步控制住了疫情,世界其他国家的疫情还在蔓延。疫苗的研发要尊重规律,有个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不断变化和扩大,即使战胜了新冠病毒,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难以预测的病毒或疫情。公共卫生事件是危机,其他事件也是危机:水涝干旱,风沙雷电,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军事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造成重大公共危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棋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防控公共危机绝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共同责任,要树立常态化防控危机的思想和意识。

当然,防控危机常态化绝不能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而是要沉着应对,把握主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研究应对危机的部门,有一批专门人员专司这项工作,不涉及其他人的更多精力,保证经济社会的安全和发展。专门机构和人员要科学安排,有序组织,紧盯问题,分析形势,研究特点规律,把握发展趋势,做好防控处突的预案,打好主动仗,下好先着棋。对各类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见之于未萌,动之于先发”,处置于及时,防控于有效,做到“胜兵先胜”。正如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和内核,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根本立场和必然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把抢救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就可能要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牺牲部分人的行动自由和活动方便。这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像武汉这种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果断决策进行封城需要超凡的意志和决心、巨大的魄力和担当。我们对每一个生命都备加珍惜,小到襁褓中的幼儿,大到近百岁的老人,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实际的体现,就是最高的人权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和政府要精心组织,积极作为。为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国务院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了感染率、病死率。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它从古至今都为历朝历代所推崇,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兵家都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思想。我们有时会忽略兵家对治国理政的影响,事实上,在《孙子兵法》中,无论是告诫国君将帅“修道而保法”,还是倡导“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都是强调要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果,复工复产及时有效,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极度困难下有序发展、创新进步,就是习主席、党中央和各级干部、全国军民上下同心的结果。如《孙子兵法》所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我们忘不了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宝刀不老,再赴前线;忘不了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夙兴夜寐,冲锋陷阵;忘不了军医院士陈薇将军以身试药,不畏生死;更忘不了许多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快递小哥,他们甘于奉献,却“无智名,无勇功”,在抗疫中成为无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担当、智慧和力量生动诠释了“上下同欲者胜”的伟大思想。

三、必须制定明确的战略策略

坚定信心是前提。孙子讲:“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信心,从军事文化角度讲就是精神状态,是重要的战斗力,并且越是在狭路相逢时越显得重要。信心是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困难、问题、矛盾、危机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绕不开躲不掉,只能面对,深入分析,积极应对,战而胜之。惊慌失措、怨天尤人、手忙脚乱都解决不了问题。精神状态好了,没有办法可以想出办法,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战胜一次危机就提高一种能力,克服一个困难就增长一份知识。实践证明,危机来了,强者应战,弱者叫苦;强者办法多,弱者理由多。“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信心是一种意志、一股干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平时好过,跟着潮流走,八九不离十。关键时刻能不能站出来、豁出去、顶得上、过得硬,看似是勇气,实则是信心。信心是一种战略定力、一种韧劲。消息满天飞,谣言到处传,真真假假,怎么能辨得清、站得稳、顶得住?关键时刻要冲得上、打得赢,既要旗帜鲜明,又要信心满满。信心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毛主席总结得好:“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同舟共济是大局。《孙子兵法》曰:“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顾名思义,就是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命运与共,相互接济。要树立国家观,坚持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更不能只顾自己,隔岸观火,看水行舟。国家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最可靠的依托。就像有人所说,国家力量平时似乎离我们挺远,然而它始终像一道屏障,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存在着,直到有一天出现新冠病毒这样的入侵,这道屏障突然崛起,释放出守护人民的强大能量。要树立友情观,坚持相互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次抗疫,全面体现。武汉封城,湖北告急,党中央一声令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开足马力全速运转,创造了“对口帮扶”“倾囊相助”“搬家式支援”等各种形式的援助。要人有人,要钱给钱,要物调物,要技术送技术,要专家派专家,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活力,治理的潜力,民族的魅力。要树立尽责观,坚持担当精神。既然是同舟共济,就应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形成浩浩荡荡的应对危机的力量。

科学防治是关键。处置任何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既有普遍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必须把握特点,科学应对。“战胜不忒”的关键在于筹划的科学性,要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全方位统筹部署,以保证“所措必胜”。从空间讲,要照顾各个方面以及相互关联,分清轻重缓急,合理使用资源和力量;从时间上讲,要照顾各个时间段以及相互衔接,分清先后顺序,有序安排行动方案,处处时时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英明正确的领导和民主科学的决策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重视科学研究,关心科研队伍。这次抗疫科技团队发挥了关键作用。抗疫战役一打响,隔离、封城、穿防护服、戴口罩、勤洗手等都是采纳了专家的意见。中医中药得到了弘扬传承,发挥了特殊作用。普及科技知识,养成良好习惯,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如法规制度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互相关心团队意识,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的意识,等等。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这些平时教育多少次都难做到的,而一场疫情让大家养成了懂科学、重修养的良好习惯。

精准施策是要点。好钢用在刀刃上,功夫下在要害处,有的放矢,古今公理。要坚持问题导向,下功夫弄清问题的根源,找准它的性质要害,精准到要点部位、最佳时间。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把优势力量集中到解决最紧迫问题上来”“只有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疫情控制住,才能从根本上尽快扭转全国疫情蔓延的局面”。补齐了短板就发挥了优长,克服了缺点就增加了优点,解决了要害就带动了全局。要坚持目标导向,弄清楚劲往哪里使,精准到具体目标。要坚持效果导向,弄清标准要求,精准到具体时效上。马克思主义效果论,坚持动机和效果有机统一。出发点是好的,工作也是努力的,但没有取得实效,出力不讨好,瞎忙乎白忙乎。出发点是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对的,取得了预期效果,就是可以信赖托付的人才。应对危机尤其要精准有效,防止贻误时机。《孙子兵法》上讲, 要“践墨随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防控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要了解问题在哪里,要害在何处,自己有多大能力,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扬长避短,补齐短板,瞄准要害,精准施策,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了毛主席教导的“抓住战略的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的枢纽部署战斗”,用正确的战略指导和得力的战役战斗行动,就能取得防控公共危机事件的决定性胜利。

四、必须争取化危为机最佳效果

军事战略的功能在于止战、控战、胜战。在战争爆发之前,想尽办法制止战争发生,能不打尽量不打。不仅是弱势一方,即使强势一方也力求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高境界。如果止战困难,一旦打响,要有能力控制战争进程,什么时候开战,打多大规模多长时间,打到什么程度,能打得响也能收得住,把握主动权,这也是一种战略境界。既然开打了,就要打赢战争,而且如《孙子兵法》所讲,“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这又是一种战略境界。通过以战止战,提高军队战斗力,换得和平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最理想的战略目标。同理,防控重大公共危机也最好把危机消灭在未发之前,止危于未萌。这并不是空想,只要认真对待,扎实工作,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要立足于预防危机,做好各种应对预案。其次,一旦危机出现,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控制住事态,绝不让它蔓延扩散。但应该看到,许多时候危机来得突然怪异,同处危预案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沉着分析,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方案。正如陈康大将讲“枪声一响,再好的应对方案作废一半”,聪明的领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调整修改。最后,要借势、用势、造势,因势利导,团结奋斗战胜危机。英雄不问出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的办法好、能解决问题就按谁的办法办。特别是要善于在危难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火线提拔重用人才。对于那些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敢打头阵勇当先锋的优秀人才,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要“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是对那些善于在危难中找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帅才将才要破格重用。《孙子兵法》中对将帅素质提出的“智信仁勇严”,要求做到的“五经七事”,在防危处突中处处可以体现。经得住考验的用之,经不住考验的去之。这次抗疫斗争对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是一次现实考验,又是一次全方位提高:既堵塞了漏洞,又补齐了短板,对全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包括法规制度、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物资储备、调拨运用、部门协调、基层建设等都是一次大检阅、大促进、大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的冲击,也是一次大的推动;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打开了眼界,开拓了思路;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催生了许多新的项目和业态。危机是实践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在全球抗疫的伟大斗争中,各种思潮都很活跃,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各种势力登场表演,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疫情是出卷者,各种势力都是答卷者,人民群众是阅卷者,历史和现实是判卷者。百闻不如一见,千说不如一干。许多在课堂上讲多少遍都认不明的道理,一场疫情让人们找到了答案。这场疫情还未结束,但已经加快了百年变局的速度,拓展了百年危机的广度,也许加大了百年博弈的烈度。各种难以预料的重大公共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中国传统兵学是实干哲学,《孙子兵法》历时2500 多年沉淀至今,其中的斗争哲学、管理哲学无时无刻不在指导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考验和危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相信党,相信人民,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一定能笑到最后。

猜你喜欢

危机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声”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