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哲学问题》对学习哲学的方法论启示
2020-11-30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思维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个人能否成功,所以成功必然需要有一个正确思想的指导。哲学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及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论无疑有助于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掌握研究哲学的方法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罗素《哲学问题》中蕴含的逻辑分析法、怀疑法、辩证否定法对于如何学习和掌握好哲学提供方法论启示。
一、罗素的《哲学问题》
罗素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很受中国读者欢迎的西方学者。《哲学问题》知识论所占篇幅较大,是重点讲述部分,从知识论中提炼出作者蕴含的方法论,可运用于任何哲学的研究领域,《哲学问题》清晰地表明了罗素的基本思想,罗素对所提及的哲学问题并未做出肯定的解答,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这些问题,这些范畴问题仍然是当今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后辈人去探讨。对于这本书,罗素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对那些有建设性的问题做出解释分析,提出中肯的意见。对于知识论方面的探讨,罗素先是提出问题、从经验出发,除此之外,他还对实在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有讨论的过程方法,有终极性结论,但是无论如何从分析他的写作内容来看,探讨的结果不重要,分析过程才可贵。
二、哲学方法意蕴
想要了解罗素的哲学方法,首先要从读他的原著开始,深入研读他的文章,学习他的哲学方式方法,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学习、借鉴其优秀成果,才能让我们在研究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下面笔者将从分析他的文本开始探讨他的方法。
1.逻辑分析法
罗素在《哲学问题》这本书中,占用很大的篇幅在讨论知识论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开始引入,在文中的开头便提出“世界上有没有如此之确切的知识,以至于一切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对它加以怀疑?”[1]这一问题直接就指向了人类对于最根本的,带有“real”性质的知识的探讨。同时,罗素明确地为讨论界定理论范围,将这一问题划出了日常生活的界限,划归给了哲学范畴。作为分析哲学流派并擅长数理逻辑的哲学家罗素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分析。罗素首先从经验出发,以桌子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张桌子,它的形状轮廓,以及颜色和光泽;走近触摸起来,给人们呈现出了事物的润滑度、坚硬度以及冷暖度;我们对它施力的时候,用手拍一下,它会发出一种拍打的声响,但是仔细探究会发现,桌子的颜色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光影的变化而改变。可见,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光的强弱,对观察到的物理客体所呈现给人们的那个客体不同。当然对于颜色光泽来说,对画家和哲学家表现出不同的意义,于是罗素引出了哲学上的两个重大区别,也就是说事物看起来是什么与它实际是什么的区别。这一问题提出后,罗素又从颜色、纹理、形状等对桌子进行了细致分析。罗素最后得出了“在这里,感官又似乎并不给我们提供有关于桌子本身的真理,只不过提供桌子有关的现象而已”[2]。在罗素看来,我们从经验常识认知的、用感官所认识的世界并不能代表事物本身,这些“感觉材料”只是一种现象,充其量只是事物实在背后产生的原因,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标志”而已,但不是其本身。最终,罗素回到了关于实在的问题上。
在第一章中罗素采用大量的例子去探索背后的实在到底是什么,不仅在整章中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揭开人们常犯的错误面纱,而且章与章之间也是紧密相连,比如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他抛出实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他又提出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存在,如果有那么它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此在第二章中他试图探讨物质的存在问题,以经验中的感觉材料为出发点探究物质存在的理由。那么根据罗素的逻辑,物质若存在它的性质是什么?所以罗素在第三章中又探讨物质的性质问题,物理科学家对物质本性的看法给出了答案,一种是空间中的位置,一种是运动力,罗素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指出了我们只能认识物理对象关系,但不能认识物理关系本身,其实也是在指出事物背后真正的实在是什么?罗素在探讨如果实在存在,有没有这种性质?通过第三章的分析,多数的哲学家都认为若存在则必将是精神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常识的答案都是“相似的那一个”,带有很强的唯心色彩,进而引出了第四章“唯心主义”,罗素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指出事物本身和关于事物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不能混淆。而唯心主义把我们所能认识的东西局限在我们的亲知上,于是又引出了第五章知识的两种分类:即亲知知识和描述知识,并且对这两种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区分[3]。他把人们之间意识到的知识称为“亲知”的知识,将不能直接意识到的称为“描述”性的知识,因此指出了如何获取知识,从而引出第六章的归纳法,以此类推,环环相扣,章章相连,逻辑严密。在这里只是说明他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哲学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科学性离不开这种严谨的逻辑分析法。
2.怀疑法
如罗素在书中所言,“要想做一个哲学家就必须锻炼得不怕荒谬。”[4]拥有一种怀疑的哲学态度是探索知识的动力之源,保持着怀疑的学习态度,持着这份好奇不断探索问题。保持怀疑可以让我们明辨是非,让我们过得更加明白,看问题更全面,避免独断以及受知识局限的影响而迷失自我、无法表达自我。要学会通过怀疑增强自身的辨别力,走出狭小自我,踏入外部世界,摆脱本能和习俗,用世界视角、世界思维去探索真理知识的新世界。
罗素在探讨知识论的时候开篇就讲到现象和实在的问题,在罗素看来,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先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从我们看到的表象开始的。罗素对于表象进行了怀疑,他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表象的确切的知识,是否应该认定为真理呢?带着疑问进行探讨,他从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看待事物开始论述的。在日常的认识中,我们通过经验能够感知到生活中的事物,并且形成一定的观念。但是哲学不同,哲学是用批判性的方式回答终极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答方式以及科学中的解答方式不同,哲学需要怀疑、需要反思。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念认识,存在着混淆概念的成分,而哲学必须对其做出批判性解答:人们从经验中获得的那个观念就一定是不可怀疑的吗?罗素的例子足以证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生活的习俗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怀疑。在罗素看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观念是没有经过怀疑、未经验证过的,对这些没有确信的东西,我们都有理由去怀疑,在未认证之前都应对其审慎讨论。虽然说经验和感觉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但由于每个人的直观感觉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有着各个不同的个人感觉,那事物就像在我们感觉之中,而罗素通过桌子形状颜色的例子,提出视觉器官不能提供给我们真实的东西,事物好像独立于我们存在着,他自然地提出了客体实在的概念;它是一种物质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在罗素看来,事物一定是存在着的,这点是肯定的,大多数的哲学家都这么认为,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但“存在”背后的那个“实在”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给予准确的答案,我们可以假定“实在”存在,并探讨实在的合理理由。对知识论的讨论,罗素一直在推论、怀疑、再推论、再怀疑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不断认识,对现象、对知识、对观念、对本质的认识都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在本书的第五章罗素在指出,亲知知识是我们直接认识的,无须推论,但是罗素怀疑在一些我们认识的感觉材料、自我意识问题中,但是要认识到别人的心灵,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因此描述性知识也便相伴而生了。在罗素的论证中,他不断反思、不断怀疑、不断进步、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总之,在罗素的整本书中都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我想正是他不断对问题探讨追问,一步步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探索真理。
3.辩证否定法
罗素为了证明存在的问题列举了较为常见的观点贝克莱的上帝观念、莱布尼兹的“灵魂”、其他哲学家的宇宙综合心灵。得出了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二者都承认有实在存在,但问题在于二者对实在的看法不同。在达成二者都认为有实在的情况下,罗素为了追根溯源,使问题进行了转向,转化成假定实在的理由是什么。罗素找到了一个探究物质理由的出发点,从经验中的感觉材料出发,引入笛卡儿的怀疑法,来找到一个无可怀疑的东西,进一步对“我思故我在”进行了辨析,指出笛卡儿的局限。他指出,只有人们心灵中有观念,才能得知一些东西可以被思维,在人们心灵之外,则无可思维,所以其他事物不可想象,自然也不会存在,于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一切万物都是精神的存在。而罗素在第一章中就有所描述,他提到若桌子上盖上一块布,你若不去想它,它便不会存在?显然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是罗素指出我们不能以荒谬性来放弃对唯心主义的探究,不要以奇怪性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贝克莱从知识论角度所提供的唯心主义的理由是:我们无法相信感觉材料依赖于我们的心灵,若离开人们的心灵,我们无可认知。罗素将直接被认识的东西称之为“观念”,他以一棵“树”为例来阐发贝克莱唯心主义主张,并指出了这些论证的问题所在,对贝克莱的第一个错误进行批判,把事物本身和关于事物的思想观念混淆了,最终指出了贝克莱唯心主义的谬论在于理解行为和理解对象的不同,即不能把所有直接认知的东西都看作精神的,后面罗素围绕着我们心灵的认识能力角度进一步批判了贝克莱唯心主义的主张。接着,罗素对唯心主义第二点批判在于唯心主义把我们所能认识的东西局限在我们的亲知上,通过上述我们能够得出,罗素默认实在存在,但对于我们能否认识到存在保持怀疑,不能给出准确的定论。通过这样的批判精神,进而让问题越来越趋于明晰,进而探讨关于真理的知识。
三、哲学价值
哲学是一门科学的方法论,学习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学习哲学之人所起的作用,其能够培养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必将终身受益。哲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获取知识、追求真理,但互相之间又有区别,知识的确定性问题,科学的知识都是确定无疑的,哲学却不能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哲学的不确定性才是真理。《哲学问题》这本书,并未给予读者明确性的答案,它的任务依然要继续研究此类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吸取优秀的哲学方法,来指导自我的生活学习。《哲学问题》通过对知识论的探讨,有很多方法值得借鉴,比如有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有相关的论述:“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5]哲学也是一门反思的学问,此外,还有比较的方法以及整体系统方法,但我认为在知识论探析中逻辑分析法、怀疑法、否定辩证法最为突出,对学者的影响也最重要。逻辑分析法体现出了科学的严谨;怀疑法是一个学者探究学问必持有的怀疑态度;否定辩证法即批判性思维,这些方法都可以内化于哲学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之中,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的认识,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罗素的《哲学问题》是他哲学思想上的代表作,整本书透露出他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阅读研究这本书,跟着他的逻辑思路,对哲学尤其是认识论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来回答罗素提出的问题,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深入了解哲学领域。哲学的反思也注定了它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都产生于现实,哲学能够对我们所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和批判,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改造。哲学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法,通过怀疑性和批判性的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升华自身、改造世界,一个哲学学者应该持有这种怀疑的哲学态度和批判的哲学精神,提升自我的思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