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培训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民政部培训中心全国养老服务类培训班的实证研究
2020-11-30
(民政部培训中心 北京 101601)
民政系统培训管理工作的模式、质量和承载力,影响着包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在内的,各类民政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民政部培训中心亟须通过构建培训管理专属理论体系,厘清各个板块、维度、因素,使其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从而优化培训管理模式,改善工作质量,扩大培训承载能力。
一、背景介绍
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1]。在这种老龄化现状之下,现有民政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2]。专业人才队伍的不足,已成为养老服务行业中的一大短板[3],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政养老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民政部培训中心作为辐射全国民政系统的培训单位,近30年来,为我国民政事业培养了大批民政干部和专业技能人才,很好地满足了民政行业的各类人才需求。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培训中心按照原有工作模式组织举办的养老服务类培训班,其培训规模和效果,都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投身民政培训事业的职业“培训人”,如何运用有限的培训资源,尽可能为我国民政养老服务事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培训管理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流程环节经验化、重心导向模糊化、工作传承随意化等诸多问题和障碍,一直困扰着一线“培训人”,也一直制约着培训事业的承载力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实际上,通过对纷繁表象的归纳和分析,不难发现,所有问题的共同点,都在于各个工作环节的“不稳定”,在于“标准化”工作思路的缺失。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有源自没有系统的、清晰的、可靠的“标准化”工作依据和理论后盾。因此,面对当前民政培训领域的职业困境和发展需求,“培训人”需要尝试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专业化、独立化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系,为培训管理工作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专业智力支持和理论武装,以此作为反哺实践、推动实践的突破口。
此次研究,专门针对一线培训管理工作特有的分散性、多变性、复杂性等职业特点,从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首次将“标准化”这一概念,正式引入到民政培训管理工作之中,以期发挥“标准化”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4],将培训工作中零散的各个环节、维度、因素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将培训管理标准化与基于标准化建设内容的培训满意度相结合,建立起包含个人背景因素、培训管理标准化、培训满意度这三大组成部分的培训管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与满意度(satisfaction)理论模型,以及配套的调研问卷。之后,以一手调研资料作为开展培训管理专业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力求发掘出培训管理所含各维度、各因素的客观联系与内在脉络,从而精准地提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科学建议,以期推动培训管理工作由不稳定“人治”到标准化“法制”的阶段性“蜕变”。
二、研究方法
以培训管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与满意度(satisfaction)理论模型,即“培训管理SS理论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和调研框架,采用定量研究法,进行实证调研和专项分析。
1.研究基数与样本数
以民政部培训中心2018年举办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养老服务类培训班参训学员为调研对象,共发放280份问卷,回收且可用的有237份(84.6%)问卷。
2.问卷设计
定量调研问卷依据“培训管理SS理论模型”进行设计,包含个人因素、培训管理标准化、培训满意度3卷内容。卷1列出了8项个人因素,即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所在地(城乡)、地域(南北西)、工作经验、月收入、培训经历;卷2为培训管理标准化认可度问卷,包含硬件条件、课程与师资、班级管理和后勤服务4大维度;卷3为基于培训管理标准化内容的培训满意度问卷,包括环境与安全、收获与提升、尊重与重视、管理与秩序、服务与保障5大维度。
三、分析与阐述
(一)培训管理标准化认可度水平和培训满意度水平
培训管理标准化的4大维度,硬件条件(mean=4.260)、课程与师资(mean=4.454)、班级管理(mean=4.579)、后勤服务(mean=4.489),以及总体标准化认可度(mean=4.455),都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培训满意度的5大维度,环境与安全(mean=4.288)、收获与提升(mean=4.381)、尊重与重视(mean=4.532)、管理与秩序(mean=4.554)、服务与保障(mean=4.387),以及总体培训满意度(mean=4.428),也都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这是非常积极的可喜发现,说明广大参训学员高度认可民政部培训中心提供的培训管理服务,这是对培训中心全体“培训人”长久以来辛勤付出与执着奉献的肯定与回报。
同时,尽管各维度的平均值都在“非常高”的水平上,但培训管理标准化中的“硬件条件”维度和培训满意度中的“环境与安全”维度要略低于其他维度。这样的发现,为培训中心在今后工作中的改善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显著性差异分析
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培训人”来说,树立“服务意识”是做好培训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而要在工作实践中将“服务意识”真实、有力地体现出来,就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充分的区别性了解,这是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1.性别因素
基于性别因素,男学员和女学员在培训管理标准化的4大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之间也没有显示出有规律的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且各维度都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这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说明男女学员对各维度的服务都很满意,并没有因为性别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认可度差距。在这看似寻常的分析结果中,实际上饱含了所有“培训人”细致的“匠心”追求和台前幕后的无数努力。
2.年龄因素
基于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在培训管理标准化的4大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培训人”较好地照顾到了各个年龄段学员的年龄特征和培训需求。不过,分析结果还显示出,40—49岁学员的认可度平均值略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学员,且这一现象表现在每个维度上。尤其是在硬件条件维度上,这个年龄段的学员仅在“高”(3.41—4.20)水平上,低于其他年龄段“非常高”(4.21—5.00)的水平。结合硬件条件总体认可度,以及各年龄段在硬件条件认可度上的具体数值,可以认为,培训中心在硬件条件方面,仍有继续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3.政治面貌因素
基于政治面貌因素,党员和非党员在培训管理标准化的4大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说明一线“培训人”能够平等对待两大群体的学员,使党员学员与非党员学员的培训需求都能够得到均衡与满足。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培训人”还需注意发挥党员学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此快速增强培训班凝聚力,提高培训管理工作效率。
4.所在地(城乡)因素
基于所在地(城乡)因素,参训学员在硬件条件维度(t=-3.155,p=0.002)和后勤服务维度(t=-2.050,p=0.042)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非城市学员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城市学员。这是个正常的、普遍的现象,这主要与城市学员较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不过,培训中心还是需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两个维度上继续努力做出改善,以此来更好地满足所有学员的培训需求。
5.地域因素
基于地域因素,参训学员在硬件条件维度(F=5.008,p=0.007)和课程与师资维度(F=3.637,p=0.02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西部地区学员的认可度平均值明显低于其他地域。在班级管理维度和后勤服务维度上,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西部地区学员的认可度平均值仍略低于其他地域的学员。同时,学员认可度平均值从北方、南方到西部,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且表现在每个维度上。面对这种现状,“培训人”需秉持对参训学员负责,也对培训中心自身负责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对所要举办的每期培训班,提前进行需求分析,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需求评估机制”[5],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每一份民政培训资源。
6.工作经验因素
基于工作经验因素,参训学员在课程与师资(t=2.120,p=0.035)、班级管理(t=2.394,p=0.017)和后勤服务(t=2.058,p=0.041)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工作经验在5年以上的学员,其认可度平均值明显低于工作经验在5年及以下的学员。在课程与师资维度上,更多的工作经验意味着学员对该领域的了解更加深入,把握得更加透彻,这就使他们对课程与师资的要求更高。在班级管理维度和后勤服务维度上,积累了更多工作经验的学员,往往也拥有更多的资历和更高的地位,相应的,他们对班级管理和后勤服务的质量、态度、细节,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不过,两大工作经验群体的认可度,在每个维度上都维持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所以,这仍是个正面的发现。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显著性差异的存在,也恰恰说明了培训中心很好地满足了工作经验相对较少,资历相对较浅的学员的培训需求。
7.月收入因素
基于月收入因素,参训学员在硬件条件(F=4.019,p=0.008)和后勤服务(F=2.787,p=0.041)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来说,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学员,其平均值明显低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学员。同时,在硬件条件维度上,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学员,其认可度平均值(mean=4.069)显示出了低于“非常高”(4.21—5.00)分数档的数值。可以说,这样的分析结果符合学员个人因素的特点,这也说明,培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和后勤服务都亟待提高。
8.培训经历因素
基于培训经历因素,参训学员在硬件条件(t=-2.194,p=0.029)和课程与师资(t=-2.405,p=0.017)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培训经历的学员,其认可度平均值明显低于无培训经历的学员。同时,虽然班级管理和后勤服务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这两个维度上,有培训经历的学员的认可度平均值,也都略低于无培训经历的学员。这种现象的发现,说明培训中心需要多向其他同类型培训机构虚心“取经”,不避讳,不退缩,一切以有效改善自身管理模式和培训效果为目标。实际上,这也正是专门开展针对培训管理标准化与满意度研究的题中之义。
(三)相关性分析
根据科恩(1988)提出的相关性强弱划分指数,r=0.10 to 0.29为弱相关,r=0.30 to 0.49为中相关,r=0.50 to 1.0为强相关[6]。
培训管理标准化的4大维度,硬件条件、课程与师资、班级管理、后勤服务与培训满意度的各维度,以及总体满意度之间,均呈现正比例、强相关的关系。换言之,参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各维度的认可度越高,则培训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参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各维度的认可度越低,则培训满意度也就越低。这样的发现,很好地说明了将“标准化”这一概念引入到民政培训管理工作之中,建立培训管理标准化与满意度体系的科学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其现实价值不仅在于学术研究层面的发现与获得,更在于对工作实践层面的推动与导向。
(四)回归分析
培训管理标准化4大维度,后勤服务(p=0.000)、课程与师资(p=0.000)、硬件条件(p=0.000)和班级管理(p=0.000)的显著值均小于0.05,即4大维度对总体培训满意度均有独特贡献。其中,后勤服务维度(Beta=0.349,t=6.410)对总体培训满意度的贡献值最大。其次是班级管理(Beta=0.242,t=4.056)、课程与师资(Beta=0.208,t=3.714)和硬件条件(Beta=0.197,t=4.582)。
需要强调的是,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后勤服务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和轻视,但实际上,如果后勤服务做不好,不仅会影响培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班级管理的难度系数,还会影响培训中心最需改善的硬件条件,其在培训管理实践活动中的维护和效果,继而影响培训班的整体培训目标的实现。
此次研究所得,可以为今后培训管理工作重心的调整,提供正确的指引和必要的理论支持,从而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研目标。同时,有必要说明地是,在强调后勤服务重要性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其他各维度的重要性。培训管理标准化的四大维度,都以其各自的内容、属性和特点,对培训满意度和培训效果产生着不可或缺的独特贡献。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关于培训领域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大多集中在课程建设或授课技巧等方面,而专门针对培训管理组织工作的专业研究却长期被忽视和边缘化,这是培训组织工作一直原地踏步,至今未能从实践中凝练出理论体系,乃至形成一门专业学科的先天障碍。只有先认识到对培训管理本身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迈出从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步,而后,才能继续实现再从理论到实践,有效指导培训管理工作实践的最终目标。
此次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个人因素、培训管理标准化、培训满意度三大板块的实证理论模型,创制了与理论模型相配套的调研问卷,并对民政部培训中心的养老服务类培训班进行了有效“临床诊断”,继而真实地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提出了精准的、有效的,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科学建议。希望此次研究能够成为推动培训管理工作继续向前发展的现实助力,使其迈向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独立化的完整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达到科学化、标准化、职业化的新形态;在工作上,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效而持续地壮大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民政部培训中心作为民政系统内的最高培训平台,在当前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新形势和新压力之下,有觉悟、有决心,也有实力,发挥培训中心在民政行业中的培训龙头作用,为我国养老服务事业,乃至整个民政事业做出更多、更大、更深远的现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