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的母爱新议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克劳狄哈姆莱特男权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欧洲文学戏剧泰斗——莎士比亚的作品,涉及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如鲍西娅、朱丽叶等。《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首,对哈姆雷特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丹麦王后即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却很少受世人关注,对她的评价也是多种多样的,说她轻浮、善变、对爱情不贞、爱权势等。而笔者认为她虽柔弱却坚强,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母爱的伟大母亲。

一、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几千年来传统封建思想一直束缚着广大女性,女子没有自主性。她们小时候的身份是女儿,这之后妻子与母亲的身份贯穿了今后的人生。虽然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以人为核心,肯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但只是针对男性而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女性来说,她们只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1.违背伦理的婚姻

中世纪时期女性在其丈夫死后,是可以继承遗产后再改嫁他人的,并且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行为。但对于乔特鲁德来说却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她改嫁的是自己的小叔子,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违背伦理纲常的,所以她受到了人们的抨击和谴责。

剧中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去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嫁给了克劳狄斯,这引起了哈姆莱特的极度不满。“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1]44后来,在宴会上,克劳狄斯当众宣布哈姆莱特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这个好消息和乔特鲁德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乔特鲁德没有嫁给克劳狄斯的话,那么哈姆莱特继承王位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我推敲的理由是,乔特鲁德应该是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和地位,才顶着道德的舆论和谴责那么快嫁给了克劳狄斯。但是哈姆莱特并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他认为母亲的改嫁背叛了自己和父亲,同时也影响了他对女性的评价,“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1]46,女性成了淫荡、脆弱的代名词。剧中通过戏里伶人的言辞,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要求乔特鲁德遵守妇道,从一而终。哈姆莱特询问母亲对戏的感想,她认为“那女人在表白心迹的时候,说话过火了些”[1]55,说明她并不赞同这种贞节观,这是作家想象的女性,根本没有顾及女性的生命逻辑。“男性渴求女性的贞洁、美貌、母性情怀”[2],这样的女性形象正是哈姆莱特心目中所要求的母亲形象。乔特鲁德受到人们的斥责、咒骂,就是因为她触犯到了男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所以,哈姆莱特对乔特鲁德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辱骂。“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1]11笔者认为乔特鲁德的不贞,表现的只是一种脆弱,而不是淫荡。由于她的脆弱,只有依靠位高权重的克劳狄斯,才能保住她作为王后的身份,也才有资本为哈姆莱特的将来打算。剧里我们可看到,自始至终她都没有主动地参与到这场权利的争斗中去,更没有洞察一切风吹草动的能力。她一直扮演着一个疼爱自己儿子的母亲,尽管哈姆莱特对她的这种爱不理解,她也不失为一个慈爱宽容的好母亲。

2.依附服从,迷失自我

“女性形象被男权文化赋予种种意义和价值,女性的自我之声却被抹煞和压制了。”[3]我们知道,克劳狄斯的王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为了巩固政权,娶了乔特鲁德。然而,乔特鲁德却不知道毒害先王的凶手就是自己现在的丈夫。而哈姆莱特坚决地认为在母亲身上充满了深深的罪恶,这些罪恶是永远也无法原谅的。从乔特鲁德和哈姆莱特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乔特鲁德虽然贵为王后,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乔特鲁德的悲剧命运,并不因为她高贵的身份而有所改变。

相反,乔特鲁德成了男人布控的一颗小棋子,同时也成了男性争权斗势的一个工具。她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中间,成了一只躲在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本来她嫁给克劳狄斯就是违背伦理纲常的,哈姆莱特还不断地往她的伤口上撒盐。但乔特鲁德是一个充满母爱的母亲,为了儿子宁愿自己受委屈。

二、男权主义下的牺牲品

1.男权主义

男权主义也称为男权制,指男性掌握着所有的权利,把女性当作一个工具,对女性握有生杀大权,从而剥夺女性作为人的所有权利和尊严,不断地压迫打压女性的一种制度。主要是“残酷、不平等、伪道德、随意贬低女性、将女性幽禁、剥夺其参加社会的权利、提供不公平的待遇与奖励,从而阻止女性的发展。”[4]

在男权主义的主导下,女人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利和自我的发展,女性变成了只能攀附于男人这棵大树才能存活的花朵。文中的乔特鲁德,就只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男性们所导演的一场戏剧中的一个小配角,必须依靠克劳狄斯这样的大主角而生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的权力都是掌握在男性手中。作为无任何权力的女性来说,要么成为男性争权斗势的工具,要么就在不断地挣扎中走向毁灭,最终的结局都是悲惨的。所以我们看到乔特鲁德像安娜、苔丝一样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

哈姆莱特作为男性的代表,他没有站在女性的立场为女性考虑过,更没有思考过对奥菲利亚和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他站在男性的立场不断地对母亲进行指责、痛骂。他已经忘了自己与母亲的母爱情深,也忘了与奥菲利亚的爱情。而乔特鲁德正是这种环境下的无辜受害者,乔特鲁德的悲剧不仅仅来自他的儿子,她的悲剧更是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

2.政治斗争的工具

乔特鲁德作为男权社会下被伤害的典型形象,在整部剧中出现的场面并不多,所说的话更是少之又少。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劝说哈姆莱特抛开眼前惆怅的阴云,不要再沉睡在老国王逝世的悲痛中。后来的出现我们是从哈姆莱特的口中了解到的,知道了乔特鲁德不幸的遭遇。然而哈姆莱特非但不表示同情,反而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守贞洁、淫乱、喜新厌旧的女人。

对于克劳狄斯毒害先王这件事,可以说乔特鲁德是完全不知情的。如果她知情并且参与的话,在哈姆莱特把所有的实情都告诉她的时候,她就不会显得那样的惊慌失措,失去自我。可见,乔特鲁德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她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哈姆莱特而转,哈姆莱特就是她活着的唯一希望。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的爱,因哈姆莱特的不理解而更添一份苦楚。

三、情势所逼,悲剧结局

1.对王权的无奈

乔特鲁德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老国王十分疼爱她,这点从戏剧中鬼魂的言辞里可以看出。还有一个英俊潇洒,人人都羡慕的儿子,家庭算是幸福美满的。那些所谓的政治党派、王权之争,与她没有多大关系。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丈夫猝死、儿子发疯、登上王位的也是别人。按常规来说,继承王位的应该是自己的儿子——哈姆莱特。但乔特鲁德又拿什么与之相抗衡呢?在这场王权争斗之中,她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但为了儿子以后的生活,她忍受着所有人的唾骂及指指点点,嫁给了克劳狄斯。

“女人只是权利的媒介,而不是权利的掌握者。”[5]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乔特鲁德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也只是一个被阴谋家欺骗的对象。她天真地以为,自己嫁给了克劳狄斯,那么以后王位的继承就理所当然是哈姆莱特了。但她不知道,克劳狄斯一直担心哈姆莱特发现他的所作所为以后找他报仇,多次找机会想除掉他。

2.关于儿子的顾虑

乔特鲁德只是男权社会下千千万万妇女之一,只是一个寄希望于儿子的母亲。对于她是否参与对丈夫的谋杀,在老国王死之前与克劳狄斯是否有奸情,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在剧中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哈姆莱特在她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改变,反而因为潜藏着对哈姆莱特的愧疚心理而给予更多。

其实,她在老国王死后,完全可以追随而去而解脱,名声也保住了,但为了哈姆莱特,她还是顶着道德的谴责、人们的舆论嫁给了克劳狄斯。如果乔特鲁德比较现实,整天追求些物质的东西,让哈姆莱特自生自灭,长大的哈姆莱特又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无法揣测。但是,乔特鲁德没有这样做,反而是为了哈姆莱特受尽了所有人的指责。乔特鲁德的每一举动都是那么的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克劳狄斯,更害怕哈姆莱特说些不该说的话,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惹怒了克劳狄斯,她一直都在委曲求全,可见,她是多么的爱哈姆莱特!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处处为自己的孩子打算。

3.悲惨的结局

西蒙娜•德•波伏瓦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6]。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的仓促改嫁成了她日后所有不幸的根源。在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新政权和哈姆莱特为代表的老政权的争斗中,乔特鲁德注定是最痛苦、最纠结的。乔特鲁德的悲剧是必然的,又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乔特鲁德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忽视,女性的自我之声被无情地湮没。在文中她一直处于失语状态,是她不想说吗?不是这样的,是因为男权主义根本就没有给过她这样的权利。“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残酷现实”[7],哈姆莱特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了母亲,他认为自己现在的痛苦都是母亲造成的。然而,他却不知道更伤心、更难过、更无助的是自己的母亲,面对这场不为人知的阴谋,乔特鲁德早已成了陪葬品。乔特鲁德为他的忧郁而担忧,她把希望寄托于奥菲利亚和他的好朋友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哈姆莱特,让哈姆莱特早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拾以前的开心快乐。但是,哈姆莱特完全感受不到母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对母亲更加地变本加厉。

最后,对于乔特鲁德喝下了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这个细节描写。尽管剧中没有明确说明是误喝还是故意喝,但从上文的分析以及作品情节的发展上看,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故意喝的!因为这不但有机会挽救儿子的生命,还能平息所有人对她的不满,同时自己也完全解脱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乔特鲁德最终难逃沦为牺牲品的悲剧命运。

四、柔弱而勇敢,敢于牺牲的母亲形象

1.柔弱而勇敢的形象

《哈姆莱特》中乔特鲁德那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让人难以征服的刚硬和坚韧。

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的包容、忍耐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特别是在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之后的一系列语言的渲染。“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1]64。面对哈姆莱特无情的谴责,乔特鲁德不但没有恼羞成怒和训斥儿子,而是耐心地听着,不断地反思自己。当哈姆莱特要求她把自己带到克劳狄斯面前去邀功时,她甚至赌咒发誓,只要自己还有一点气息存在,就决不会泄露一个字,这说明情爱与母爱相比,她更看重后者。乔特鲁德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她对克劳狄斯说,看来王子的确疯了,居然把波洛涅斯当成是一只耗子给杀了。这个谎言挽救了哈姆莱特,对于乔特鲁德这样的女性来说,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后来乔特鲁德被迫同意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她以为这样的安排完全是为了哈姆莱特好,却不知中了克劳狄斯的阴谋诡计,也正体现了乔特鲁德的善良无辜。

2.奉献、牺牲和忘我的精神

母爱,是人世间最美的,也是最至高无上的。“女人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女人。”[8]因此,女人可能就是因为有了母亲这一身份而变得伟大,为了子女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辞。

剧末,乔特鲁德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代替儿子喝下了那杯毒酒。其实,乔特鲁德事先可能知道这个阴谋,但她不能说,因为这场决斗不仅仅是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的较量,还隐藏着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较量。所以,乔特鲁德先把可能会致哈姆莱特死亡的毒酒给破坏了,这样至少为他扫清了一个障碍。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用那美妙的声音呼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1]102假设那杯毒酒没有被乔特鲁德破坏的话,他是没有机会把克劳狄斯杀死的。倘若后来哈姆莱特没有被雷欧提斯刺中的话,那丹麦的王位继承人就是他。为了儿子乔特鲁德承受着不为人知不能言说的痛苦,最后牺牲自己的性命保全儿子。

五、结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乔特鲁德柔弱而坚强、勇敢的母亲形象,莎士比亚对乔特鲁德这个形象的塑造是苦心经营的,她身上渗透了母爱的光辉。对其重新审视和探讨有着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克劳狄哈姆莱特男权
喜剧《无事生非》
《哈姆莱特(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Myth and Mechas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复影”式的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影子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