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影响

2020-11-30黄桂春

现代交际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实践论实事求是中国化

黄桂春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7月。那年7月爆发抗日战争,整个国家处在动乱中,迫切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争。毛泽东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在1931年至1934年所遭受损失,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的。因此,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已经刻不容缓,《实践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实践论》的完成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它为什么能够成为典范?《实践论》阐述了哪些观点,提出的这些观点又是如何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我们今后应该如何用《实践论》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事实证明,毛泽东不仅做到了解释世界,还改变了世界。他熟知并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有了发展的可能。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深入浅出,运用我们熟悉的语言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中出现类似“吃一堑长一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中国俗语或句子,用来阐述观点十分贴切,这样既能很好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能让人产生共鸣。他用我们以前熟悉的句子去解释新的概念或理论,方便中国民众的理解,还形成了具有本国独特风格的理论。毛泽东还举了一些中国的具体例子来阐述其观点,比如“外面的人们来延安考察”“战争的领导者”等,说明毛泽东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来阐明观点的,他得出的结论绝对不是凭空而出的,是平时的注意观察、主动思考、善于总结规律得来的。这些例子的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理解习惯,有利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

《实践论》和《矛盾论》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可以从毛泽东的其他著作中找到答案。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其后的研究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为经典,所以影响广泛。可以说,《实践论》和《矛盾论》阐释的基本观点贯穿在毛泽东思想的始终。种种影响都彰显出典范的作用。这也正说明了典范是需要学习、继承和运用的;只有不断地学习、继承和运用,才会持续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

二、《实践论》中所阐述的实践第一观点影响深远

《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弄清了认识从哪里来的问题;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讲清了人们为何要认识的问题;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标准;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为认识找到了归宿。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做出的详细而又深刻的论述,其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受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最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他认为,实践造就了人及人的主观世界,实践发展了人的大脑,形成了人的认识世界。毛泽东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容,他在《实践论》中指出:“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2]283他认为人们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生活问题,由于这种需求,得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得到了发展。我们常讲做事有始有终,我们知道了认识有来源,那认识有尽头吗?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阐述了整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认识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一个人不可能认识全部的事物,只能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进行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对认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而又全面的分析,他解释了人的认识从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这一问题。他认为,认识的第一阶段是人的感觉和印象及其他外部的联系,而后通过实践才会到达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可以做出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的下一阶段就是形成思维,了解事物的内部矛盾,达到论理的认识,就是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明知认识是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人们还是去不断地探索,是什么促使人们去不断地认识,实现认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呢?那就是实践,是实践才使认识实现了飞跃,因为人们能够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取得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人们的认识能力、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实现的。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靠“第六感”来作判断,认为它是可靠的;然而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不能够解决本质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284不是说主观的东西完全不可信,只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的检验中,应该明白,世上的真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事物是有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以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虽没有尽头,但认识有目的和归宿。我们不缺少能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但能改变世界的实践家就相对较少。毛泽东认为,人应该有法则性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只有你所预定的这些能在实践中变为事实,你的认识运动才算完成。但这种完成也只能说是阶段性的,因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未来的发展是很难预料到的。当然,如果你所想的一切都还只是在预定的阶段,没有到达实践的阶段,那么你的认识运动不算是完成了的,你还得为达到你的目的继续努力奋斗,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实践也一样。但总的来说,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实践。

三、用《实践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继往开来,谋求发展,也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容。从在革命和战争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在新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时代在变,国家在变,领导人也在变,但指导思想一直在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曾经指导中国的革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现在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未来还会指导中国走向共产主义。《实践论》内容十分丰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将实事求是进行到底

实事求是贯穿于《实践论》的始终。继《实践论》后,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对实事求是做过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实事求是后来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虽然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一定的调整,但实事求是始终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就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由上述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所坚持的,在此基础上也结合时代特征融入新的理解,既保留了实事求是真正的内涵,又赋予其新的内容,拓宽并加深了对它的理解,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实事求是。

2.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我们党积累得来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以后会越来越丰富;它也是我们党的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才有了属于我们中国的一套思想体系,它在不同的阶段发挥出了不同的作用,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促成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确保每一位中国人都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我们会用实践来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指导的中国,只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识将会在我们的传播下不断强化,迸发出勃勃生机。

3.努力造就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创造主体

谁是理论的创造主体?其如何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呢?毫无疑问,工人阶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担负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组成的,将其体现出来的,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理论创造的主体,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是用它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头头是道,不如真正、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干一件实事、解决一个人民关心的问题。就像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的,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提高自身可操作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本领。各方面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更好更快地为人民办实事。

四、结语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其后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理论的形成,加强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实践论》表明,中国问题要用中国话语表达,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对文字的理解也有自己的习惯,更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别国先进的理论,但是并不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创造出适用于我们国家的理论。毛泽东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给了我们今后发展理论的正确方向,其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为我们国家的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实践论》结合了中国的话语传统与特色,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正确而又深刻的阐述,有效地向大众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实践论实事求是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定乾坤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浅议《实践论》一文的几点意义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