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办学框架下的俄语教学研究
2020-11-30何静
何 静
(江苏师范大学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从全国范围看,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截至2019年12月,我国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有797个,其中合作办学机构64个,合作办学项目达到733个;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有191个,其中合作办学机构48个,合作办学项目143个[1]。这些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俄合作办学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俄语教学特点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指出:“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2]俄语教学是中俄合作项目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外方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俄语对外一级测试和国内公共俄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更关系到学生在出国后能否完成专业学习,能否在国内院校和合作学校顺利毕业拿到学位。
与专业俄语和公共俄语教学(即二外俄语教学)不同,中俄合作办学中的俄语教学属于“复合型俄语教学”。“俄语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专业俄语教学、公共俄语教学、复合型俄语教学(专业+俄语)三种类型。专业俄语教学是把俄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学专业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俄语学习是从最基础的俄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开始,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围绕俄语语言文学学习与研究来进行。”[3]中俄合作办学框架下俄语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效等方面。
在“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大部分中俄合作办学学生来说,俄语仅仅是他们的公共必修课,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他们不需要像俄语专业的学生一样全面系统地学习俄语语言和文化,只需掌握一定的俄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特定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他们学习俄语的最终目的是听懂外方教师用俄语讲授的专业课,通过俄方规定的语言等级考试,从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点明显不同于专业俄语的教学。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都必须借助俄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完成,对于俄语课时数量的硬性要求,使这种复合型俄语教学又区别于二外俄语教学。中俄合作办学实行互认学分的学位授予机制,采用“国内X年+国外Y年”的双校园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学生在国内只有一年到两年的时间系统学习俄语,随后出国的学生直接去俄方合作院校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留在国内的学生则学习俄方教师讲授的专业课,使学生在一到两年内快速掌握俄语基础知识,顺利出国学习并听懂俄方教师的专业课是俄语教学面临的首要任务。总之,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教学目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嫁接性及教学时效的紧迫性给合作办学框架下的俄语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专业+俄语”特色教学模式
江苏师范大学的中俄合作办学始于2013年,最初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交通大学合作联合设立了“金融工程”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随后与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共同设立了“国际贸易学”硕士专业。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实现了合作办学的跨越式发展,在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合作办学框架下,推动成立了国内中俄合作办学首个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简称“江苏圣理工学院”)。在对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两个学院合并管理之后,2017年,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正式成立。为了探索适合中俄合作办学实际的俄语教学的最佳途径,江苏师范大学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逐渐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业+俄语”合作办学特色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内容包括: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俄语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论证,江苏师范大学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措施体现为构建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专业+俄语”课程群,该课程群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读写模块
该模块以基础俄语类和文化国情类课程(中方教师讲授)为主,基础俄语类课程的目标在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实际应用能力;俄罗斯文化国情学等相关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在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开设语言等级考试培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帮助学生准备国内公共俄语四六级考试和对外俄语语言等级考试。
2.听说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俄语视听说课程(俄方教师讲授),内容涵盖实用俄语的日常交流和语言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在俄语句型教学中,重点演练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关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学会与学习状况、超市购物、医疗卫生、交通工具、住宿条件等内容相关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俄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3.专业阅读模块
“复合”不是指俄语和其他有关学科专业课简单地相加,而是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是俄语和专业知识的逐步交融和相互渗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读写模块”“听说模块”等俄语教学内容之后增设“专业知识阅读模块”,为冲破这种学科间的术语壁垒,在第二学年开设俄语阅读类课程(中方教师为主,俄方教师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扩大相关专业领域的俄语词汇量,助力学生听懂外方教师的专业课程。如,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俄语阅读课程将使学生学会用俄语表达机械制造过程中传统和现代常用的加工方法和制造工艺,用俄语表述基本切削机理、加工原理、设备的性能和原则等内容,切实提高俄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遵循“务实”和“灵活”的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遵循“务实”和“灵活”的原则,将专业知识循序渐进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务实是指从中俄合作办学的实际条件出发,按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一切从提高学生的俄语基本功和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灵活是指俄语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把重点放在俄语知识和基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上。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中俄合作办学框架下的俄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俄语教学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俄语的基本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后期教学主要是以俄语为工具,逐步渗透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俄语基本知识向俄语专业知识的过渡。后期俄语相关课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衔接类课程,教学内容将结合专业内容强化语言技能的训练,渗透少量专业词汇和简易语篇,缓解从通用俄语知识过渡到专业性俄语的语言障碍,为学生学习外方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做铺垫。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专业+俄语”教学模式中,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就可以开始讨论,各种信息的交流,各种观点的交锋;而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画龙点睛,把学生的热情点燃,把有用的知识穿插进去,并不一定要判断谁是谁非”[4]。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需创建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推广项目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应把握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和启发不同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模拟情景演练是交际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它能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记忆所学语言知识。如在《基础俄语》购物一章中,教师可以创设和营造相关情景氛围,让学生承担不同角色,体验购物的不同环节。在模拟演练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复习已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巩固学习内容,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国外商品类型、购物习惯和规则,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在国外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
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采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引入网上的视听资源、在线阅读资料、俄语论坛等资源,构建了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共享性和个性化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一刀切”的教学管理转向个性化教学,利用新技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发音地道,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呈现给学习者,图文并茂,画面动感,能让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觉得乏味;听、说、读、写、译各技能的训练可以紧密地安排在同一时间段,真实的材料、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场景、可反复使用、资源共享等特点保证了多媒体的效果和效率[5]。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教学信息量,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增强俄语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俄语教学质量。
(五)革新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依据,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做出的评价。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围绕“专业+俄语”的总体融合目标,将革新评价机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从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两个方面综合评估俄语教学成效:
1.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院将专业知识渗透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综合考察教师的跨专业学习能力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水平;在评价形式上,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引入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同行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将成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的参考标准。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指标。学院建立了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教学质量分析,逐步构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除了期末考试成绩之外,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俄语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结果记入形成性评价之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评。
三、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俄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但目前国内俄语教育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的俄语人才的需要,推广中俄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俄语人才是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各中俄合作办学单位都在积极探索“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和俄语相结合作为专业培养的基本思路。江苏师范大学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深化俄语教学改革,遵循“专业+俄语”的合作办学特色,在革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俄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本单位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能为中外合作办学俄语教学提供路径参考,有助于推动中俄合作办学高校俄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培养出更多的既懂俄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俄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