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依托校本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0-11-30方云艳
方云艳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福建 福州 350117)
2018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1]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强调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想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教育者们要关注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们。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化的认同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中小学生们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首先需要了解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所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去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文化软实力是不同国家之间竞争的着力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当前我们也正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便捷性、迅速性与广泛性。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会遇到其他民族与国家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我们在面临外来文化时保持清醒独立,有选择地吸收与学习,而不是全盘接受。同时,在文化交流时,要想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前提是我们自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熟知。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2]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留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与智慧结晶星罗棋布。诗词、山水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依旧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诚实守信、仁爱正义等民族精神至今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笔墨纸砚、四大发明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被运用。这些经过历史洗礼流传下来的东西不应该被时代遗弃,而是应该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被传承与创新。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为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三、依托校本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既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必要且重要的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让中小学生们批判性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作为教授学生知识的地方,学校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在学校的实践之中呢?依托校本课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是可行之路。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能够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1.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
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的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体现着该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与国家既定的课程不同。国家课程有明确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可以讲授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根据社会和环境的需要来计划和组织相关教学。正因为我们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优秀的文化应该被传承下去,被更多的人熟悉与了解。在中小学既定的学科课程体系中,为了实现既定的学科目标,课程内容会存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欠缺的问题。正因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未确定的,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纳入校本课程。当然,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还应该结合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兴趣、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学校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学生自己的经验及其生活环境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样的课程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起联系,那么学生学习便属于有意义学习。
2.校本课程能够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当今学校的功能体现在文化的传递、文化的批判、创造与更新上,学校不仅要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更要探究、孕育和创造新质文化,以使社会发展保持外在的张力和内在的生机活力。[3]传统文化有其历史背景,也有时代特色。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求一味地继承,而是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校本课程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进行交流,在思想碰撞过程中会产生对传统文化不同的见解与想法。这些见解与想法也许不能对当下文化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时,就会自觉地保护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条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正如校本课程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欣赏、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而当学生产生兴趣之后,就会去主动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四、依托校本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依托校本课程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而学生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熟知与认同。高雯婷对高中生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进行成因分析,指出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中生文化不自信的原因之一。[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论引导,也需要开展相关的课程活动让学生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具体的行动和对文化的反思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来说,在知识维度上教师应该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当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情感上就能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在能力维度上,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与策略。在思维层面,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力,学生要不断追问与探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课程内容:凝练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是良莠不齐的,及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凝练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习近平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大家思想精彩纷呈,各家各派的思想都蕴含着哲学底蕴。唐朝的诗及风格各异的诗人,让人想一睹盛唐时期的风采。宋朝是词创作的巅峰时期;婉约派的愁与苦让人感同身受,而豪放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也需要豁达的态度淡然面对困境。根植于本土的哲学思想、蕴含智慧的古诗词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来源。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或者采用专题的形式。校本课程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学科内容,而应该是跨学科内容的组合。
3.课程实施:设计多元的传承途径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领域包括文学、艺术、思想,如陶瓷、刺绣、水墨画、古诗词,等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果课程内容是古代诗歌,教师的课程设计可以围绕如何赏析古诗词来展开;如果课程内容是书法,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练习各家各派的写法。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也可以被列入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在不同的年级,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低年级的学生适合讲故事或视频呈现的方式,而高年级的学生适合专题探究。同时,授课地点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课程资源,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直观古人创造的器物及艺术品;还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历史古迹,结合具体的历史场景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走出学校,学生能够接触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
4.课程评价: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对象主要有课程本身及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尽管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是也要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真正获得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课程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注意的是,强调全面发展,不是让学生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同水平,而是使其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有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评价。当然,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可能没办法具体量化,那就需要评价者借助观察法或其他质性方法来评价。学校管理者对评价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评判课程或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在于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或者课程的设计。评价是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反馈,课程开发者需要结合外界给出的反馈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实现校本课程的完善。
新时代背景下,依托校本课程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中小学教师们要有关于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意识。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实践的场地;校长应该支持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的支持应该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从而减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阻力。学校或地方教育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与知识。当然,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学生、家长、校长、社区都可以参与,从而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并提高课程的质量。让校本课程正规化、课表化、活动化、共享化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追求的目标。校本课程能够真正做到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真正担起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最终就能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