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中词内对立现象的成因对比研究
2020-11-30刘俞枚
刘俞枚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现代俄语和汉语词汇中就存在符合对立统一关系的语言现象,即词内对立(энантиосемия)。汉语中一般用“反训词”来表示这种语言现象,本文为避免混淆,统一采用“词内对立”这一命名。“词内反义对立是指同一词项有意义或用法相反或相对的现象”[1]。
语言符号不对称性理论的形成可追溯至20世纪。索绪尔就曾指出:“不管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孤立的还是结合的,结果都会导致所指和能指关系的转移。”[2]这表明,能指与所指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论述对语言符号不对称性理论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语言学历史上,首次将“不对称性”应用于语言学中并正式提出语言符号非对称性二元性的是俄罗斯学者С.О.Карцевский,他在文章《Об асимметричном дуализме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знака》(《论语言符号的非对称二元性》)(1929)中明确指出:“同一符号可有多个功能,同一意义可由多个符号表示。”[3]换言之,一个能指可对应多个所指,一个所指也可由多个能指表示。但需指出的是,Карцевский仅探讨了聚合层面不对称性的两个表现。而不对称性体现在语言的各方面,因此,学者В.Г.Гак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在Гак看来,不对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与边缘的不对称;二是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他将后者细分为“系统、结构、功能的不对称性”[4]。基于这一理论,可将词内对立视为一个能指表示两个在意义上相反的所指。
一、俄语中词内对立的形成原因
(一)语言内部因素
1.原始义素
原始义素可能会导致词义朝相反方向引申。形容词дошлый语义受动词дойти(到……地步,到……极限(积极或消极))意义的制约,在俄语中дошлый常作积极意义理解,表示“能干的,机灵的;成熟的”。“дошлый парень(能干的小伙)”,该意义是基于动词дойти的“到……极限(积极)”意义;而在方言中дошлый表轻蔑意义,“极瘦弱的”,这是由动词的消极意义决定的,如“Он совсем дошел,доходяга(他太瘦了,弱不禁风的样子)”。
2.构词词素
构词词素有多义性,尤其是有反义的前缀是形成词内对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前缀构成同一动词时,往往会形成两个词,该词意义很可能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一些前缀的意义还未能完全确定下来”[5]。俄语中,具有词内对立性质的动词词缀大致可归纳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立,如вз-(взо-,вс-)兼有“开始”和“结束”意义,под-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行为动作。此处以под-为例,подбросить:从上向下扔,“подбросить окурок под стол(把烟头往桌下一扔)”;从下向上抛,“высоко подбросить мяч(把球高高抛起)”。
3.借词
借词往往会伴随语义变化。如абитуриент,“中学毕业生(离开中学的人)”,意义借自拉丁语abitus(离开)一词,该词新义“高等院校的报考人”,即“准备进入大学的人”成为主要意义,由此可见,абитуриент 中兼有“离开”和“进入”两个对立意义。
4.伴随意义的对立
具有相互对立的伴随意义的词汇也会发展成词内对立,这种对立体现在说话人的情感评价方面。如俄语词дуб因词义扩大而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评价性意义,“сильный,здоровый как дуб(像橡树一样强健)”“дуб дубом(极其愚钝)”。此类的词内对立有很多,如добро(有意义的东西;没用或不太有用的东西),запах(香味;难闻的气味),благой(美好的;糟糕的),等等,学界称之为感情—评价性词内对立(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оценочная энантиосемия)。
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型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些设备通常需要工作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机房专用空调来满足这一要求,空调的用电量很大,占到了机房总用电量的50%以上,因而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1-2]。科学地降低空调用电,减少资源浪费成为节能的主要手段。
5.语音因素
语音往往会影响语义。一方面,语音变体(如俄语和古斯拉夫语)的形成会导致词在意义或修辞上出现异化,如холод,хлад表示“凉爽”,是一个中性词,而在11—15世纪хлодь及其派生词用于具有宗教性质的文物和文学书面语中,表示“清新的凉气;露水;救赎;宁静”,用于高雅语体中。另一方面,语音的相近也会导致词内对立的产生,чащоба与方言中的чищоба发音相似,而前者指“密林”,后者表示“砍伐森林后的空地”。
6.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
词内对立表示一个词内具有两个相对的意义,即一个能指对应两个所指。因此,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词内对立中,也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例如,жгучий这一能指对应两个意义相对的所指:“炽热的、灼热的”,жгучий зной(灼人的热气);“寒冷的、刺骨的”,жгучий мороз(刺骨的寒冷)。
(二)语言外部因素
语言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人类认知方式层面。在认知活动和言语使用中,人类不仅对现实片段称名,同时也会给予现实片段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如,дерзкий兼有“胆大勇猛的”和“粗鲁放肆的”两层对立的评价意义。因此,词内对立的形成也是对事物、特征、行为不同评价的结果。
我们可将语言内部因素具体为词汇原因,因为它们都与词汇本身有关。由此可以得出:俄语词内对立的形成与词汇的发展、词汇符号的非对称二元性及人类的认知方式紧密相关。但也不排除复合词的形成、多义性的瓦解等因素对形成词内对立现象的促进作用。
二、汉语词内对立的形成原因
(一)语言内部因素
1.词汇原因
在新词产生、词义演变过程中容易形成词内对立。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人们创造新词称名客观世界中的现实片段时,自然就出现了一词含有两个相反义项的现象。“受”有“经历某种苦难”和“适合”两义,如“受苦”“受累”中的“受”表消极意义,“受看”“受吃”中的“受”是积极意义;再如,“仇”兼有“配偶,朋友”和“仇人”两个相对意义,“来为君子仇”(《浮萍篇》)中的“仇”表示“配偶”,“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仇”表示“仇敌”。
2.语法原因
这主要受汉语词类活用即使动用法的影响。如“降”既有“投降”的主动意味,也有其使动义“使投降”意义,表示“制服,使驯服”,如“一物降一物”“降龙伏虎”等;“败”与“胜”相对,表示“失败”,但也因使动用法具有“把对方打败”的意义,如“秦数败赵军”(《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3.词汇符号的不对称性
当语言中的词满足不了意义的表达时,就需要产生新词或新义,这就有可能使原有的词朝相反方向引申而增加词义,由此出现了一个能指表示两个在意义上相反的所指的现象。“落”在刚产生时,表示“事物的结束、终止”,如“草木落落”“落成”,后因交际需要,产生了与“结束”对立的“开始”意义,如方言中的“落产”指“出生、降生”,“小牛犊落产”,对句中的“小牛犊”来说就是一个生命的开始。
4.造字原因
文字所记录的对象本身就包含着对立与统一的现象。如在祖楚文中,“乱”从字形上看上从爪,下从又(手),中间是丝和收丝之器,整个人像一手抓丝,一手持器在整理乱丝。[6]因此,后人在理解该字时,会因着眼点不同而得出两个相反意义。如果着眼于动作的对象“乱丝”,就表示“混乱”,如果着眼于动作本身,就有“治理”义。
5.假借原因
汉字在使用中会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另一个字的意义。“离”假借为“剺”,表“离开,离别”,如《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离”也可假借为“丽”,“附丽,附着”,如《易•离》中的“六五之言,离王公也”,这样,“离”就记录了两个相反意义,形成了词内对立。“乖”亦是如此,在古代“乖”字表示“违背,不协调”,后因同音而在方言中表示“乖巧”之意,并成为现在的常用意义。
(二)语言外部因素
人类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同俄语中词内对立现象的产生一样,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类有了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意识,因此会慢慢发现本来就蕴含在词内的对立意义。像“借”(借入;借出)、“缴”(上缴;收缴)、“打”(打毁;打成)等字,一产生就包含两个相对的义项,这两个意义相对的所指不易被人发现,只有用于不同的语境,才会凸显。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对客观世界的切分越来越细,自然就发现并总结了这类语言现象。
总之,造成汉语中出现词内对立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该语言现象的出现与语言和文字本身有着密切联系,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方式的进步。
三、俄汉语词内对立形成原因的异同
对比俄汉语词汇中词内对立的成因发现,二者有以下相同之处: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是俄汉语中形成词内对立的重要条件;人类思维方式的特点也促使俄汉语出现词内对立;俄汉语中的词汇原因在形成词内对立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较于二者的相似性而言,差异性的表现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
1.语音方面
语音是俄语形成词内对立的一个原因,而汉语中的词内对立多受文字影响。这是由于俄语为拼音文字,汉字为表意文字。俄语中的语音会因南北方言差异、词汇演变、语体有别而出现变体,导致词在语义或修辞方面的异化,而这种异化尤其会以对立词义的方式呈现出来;“汉字中的‘象意’往往具有多义和模糊的特点,即同一个象形符号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7]。因此,一些文字在创造之初,由于对同一象形符号的理解不同,便有了两个与最初相对的意义。
2.借词方面
俄语词汇中引进的外来词意义可能会与该词固有的俄语词意义相对;而汉语中,这种所谓的“借词”,即汉语中的假借,都是从母语而非其他语言中借来的。这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耕民族的性格,由此形成了崇尚安定、和平的内倾性文化。而处于东西文化交汇处的俄罗斯既受西部东正教文化影响,也受东亚文化影响,因此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外倾性特征。
3.词素方面
俄语中构词词素对词内对立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多体现为含有两个相反意义的动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前缀。这是因为俄语为屈折语,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句中各成分的语法关系。且俄语中的词素趋向连在一起,即一个词素通常具有多义性,这就为词缀词素具有相反意义的事实提供了可能性。
4.语法方面
汉语词内对立成因中的使动用法是汉语所独有的。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动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可加宾语。这往往会使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词内对立。
四、结语
词内对立是有趣、复杂且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符号不对称性的体现。虽然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认为其会妨碍人们正常交际,但它是新词产生的一种新生力量,并因其特殊性一直是学界研究的对象之一。其特殊性体现在“在整个词汇对立成分体系中,词义对立通常表现为多义现象的一种……同时,词义对立这一现象又可并入结构上(形式上)程度不同的互相区别的反义体系”[8]。本文详细论述了俄汉语中词内对立现象的成因,并归纳了二者间的异同。词内对立现象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词义系统,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和俄语学习,加强中俄两国的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