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的构建
2020-11-30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225000)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能幸免于难。显然,新冠疫情呈现出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不仅有全球的健康危机,还有“全球化”的生存危机。疫情下,国家间人员流动受到管控,资本和商品流通受阻,全球产业链面临“巨震”,全球经济遭到重创。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开始对全球化持悲观看法,认为疫情会导致全球化时代的终结,世界将回到全球化之前或进入“有限”全球化时代。但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遵循着一般的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规律的,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以一种更加高效、公平的方式继续前进,由中国引领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将会到来。
一、疫情“助推”“逆全球化”
新冠疫情作为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具有全球蔓延的特点,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需要面对的共同敌人。在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于紧密的生产生活联系之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然而,新冠疫情破坏了这种联系,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秩序混乱、失业率居高不下、保护主义横行、民粹主义崛起等乱象。“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有限全球化”等声音再次甚嚣尘上,这其中又以“逆全球化”声音为盛。
疫情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经济增长。受疫情影响,贸易全球化受阻,国际间投资贸易率下降,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遭受巨大破坏,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202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报告表示,由于疫情的冲击,国际经济正在迅速衰退,2020年的世界经济将萎缩3%,但该组织在夏季报告中将对经济萎缩的预测提高到了4.9%。2020年6月,世界银行预测世界经济将萎缩5.2%,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从世界范围内看,疫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更为强烈。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萎缩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17日在结束对美国第四条款磋商的声明中说,受新冠疫情重创经济活动影响,预计美国经济二季度按年率计算萎缩37%,全年萎缩6.6%。经合组织则预测,202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萎缩7.3%,如果疫情迎来第二波高峰,萎缩将扩大至8.5%。日本政府8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27.8%,为有记录以来最大降幅。欧洲的境况也较为惨烈,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英国4月至6月GDP同比下降21.7%,是1955年有记录之后最大的季度降幅。欧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第二季度,德国GDP较去年同期收缩11.7%,法国GDP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9%。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又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疫情下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横行。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配置的脆弱性,不仅对需求方的企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上游的供应方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上游供应方的生产暂停将直接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停顿。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生产或者国际交易停顿,将严重损害到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行,一些对全球产业链有较大依赖的国家国内的产业链也将因此中断。因而,诸多西方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安全的考虑,计划将产业链回流到本国或周边国家。比如,在这次疫情中被赋予国家安全属性的口罩、呼吸机等重要医疗物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对此,各主要西方国家将此类物资的供给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保护主义维持其生产能力。诸如此类为了降低全球产业链配置的脆弱性和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物资获取的便捷性,各国相继出台的保护主义措施将“助推”后疫情时代的“逆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贸易停滞还没有彻底缓解,很难想象疫情以后全球经济可以进入新常态,因为各国将在疫情中趁机大肆采取贸易保护措施。[1]法国前财长阿诺·蒙特堡因此指出:“全球化即将结束”,各国应该依靠本国资源重塑经济、技术和成产的独立性。[2]
疫情下民粹主义崛起增加了逆全球化演进的风险。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其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且广,为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第一,疫情的快速蔓延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形成重大治理危机,造成民众对现存政治和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第二,疫情严重打击了各国经济,使得大批工厂停产,失业率猛增,中产阶级和低收入人群失去收入来源,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第三,西方各主要国家政府在疫情来临时疏于防范,在疫情防控过程之中左支右绌,引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第四,各国原有的社会分歧和民族矛盾将在疫情中得到激化,并且很容易被一些极端分子所利用。疫情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引导民众将怒火指向特定社会和特定人群,蓄意制造假想敌。比如,对亚裔人士和有特定立场的人士进行污蔑和攻击。民粹主义崛起乃至失控将会引发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危机,不仅会撕裂正常的社会关系,而且趋于保守的国家主义倾向将“加深国际政治关系的裂痕”“带来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的隐患。”[3]
总之,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化遭受了严重的挑战。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世界上众多国家经济秩序混乱、失业率增加、保护主义横行和民粹主义崛起;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完全消退,有舆论因此认为,经过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即将结束,世界将进入“逆全球化”时代。
二、“逆全球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分析
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包含着分离的因素,而分离的因素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逆全球化”。所以,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逆全球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全球经济持续萎靡,缺乏突出的新增长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全世界人民的反抗运动曾出不断,逆全球化的声音再次高涨。而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的突发,使得逆全球化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纵观“逆全球化”声讨者初始诉求,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人之所以反对全球化,并不是简单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全球化,这样的全球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和安东尼·麦克格鲁认为,当下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以市场原则和以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全球化。[4]
“逆全球化”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始终,是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的阶段性的应对措施,是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着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无法克服的魔咒,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过剩产品,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要以消耗大量生产力为代价强行恢复“供求平衡”,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民众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扩展到世界各地,相应的基本矛盾也从一国到多国。资本主义市场原则生产自发、盲目、滞后等弊端,尤其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会借助全球化转嫁给世界各国。一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必将导致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动荡。“使得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的一切都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大小不同的影响。”[5]
其次,去工业化导致产业空心化,造成实体产业危机,经济停滞常态化。[6]回顾资本主义5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周期律”反复出现,即开始于“实业的春天”,盛于“产业的夏天”,折于“金融的秋天”而败于“危机的冬天”。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实体产业的危机。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一次革命,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将投资的目光从实体产业投向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以美国为例,1966年美国经济中生产性相关的部分占比80%,非生产性部分占比20%,而到了1976年非生产性部分占比达到了80%,生产性部分仅占比20%。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5%,第二产业仅占比15%。[7]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去工业化和金融化的过程。去工业化使得金融产业成为主导,加上新自由主义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金融的自由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泡沫化严重,经济风险不断扩大,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断扩大,实体产业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最后,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詹姆斯·佩特拉斯和亨利·维尔迈耶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概括,它可以用另外一个更为准确的概括,即帝国主义,经济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广告业。[8]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今依然充满生命力,当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生经济危机时,它们往往通过为了缓和矛盾全球化将危机转嫁到其他国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当今依然存在。全球化使得一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扩散到世界上其他国家,使得一国之内的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扩张到全世界。那些抓住全球化契机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那些没能抓住契机的国家越来越被边缘化,其国内的贫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目前,世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周期律”的“金融的秋天”阶段。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全球化陷入危机难以自拔,而“逆全球化”就是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实体产业危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政治经济危机的阶段性措施。
三、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现象辨析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9]疫情的蔓延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挑战,因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而推论出全球化时代的结束是不科学的。从历史经验上来看,每一次重大的灾难后,人类社会和全球化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此次疫情后也不例外。尽管此次疫情将会对世界经济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全球化并不会因此终结。
首先,虽然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会导致后疫情时代国际产业链短化和区域化,但是很难颠覆现有产业链布局。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结构的冲击暴露出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某一供应来源过度依赖的弊端,后疫情时代企业将会重新评估其产业链安全问题,采取寻找更多供应商以减小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带来的风险。而各国也从此次疫情中看到了产业链越长,面临的风险越大的矛盾。各国为了巩固国家安全,将加大本国对于疫情期间严重短缺的物资的生产能力。所以,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将呈现出短化、近岸化、分散化的趋势。但即使这样,也很难颠覆现有的产业链布局。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看,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哪里综合成本低、投资经商环境优,资本就去哪里。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政府虽然承诺负担企业回流的搬迁成本,但由于上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去工业化”运动,导致国内制造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回流将要负担大量的厂房和宣传费用,这部分显然政府不会负担。以中国为例,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之一。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中国的疫情防控效率之高也给各国跨国企业增加了投资信心。据统计,今年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5356.5亿元,同比增长0.5%,较1—6月回升了1.8个百分点,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7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34.7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4个月实现单月吸收外资正增长。因此,全球产业链很难因为一次疫情被颠覆,想要彻底颠覆现有的产业链布局,回到“自给自足”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其次,虽然因疫情导致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对全球化不满的情绪升温,保护主义日益加重,但是这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不会导致后疫情时代“大国割据”的保护主义局面。在历史上,每当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都会出现团结合作或闭关锁国的争论。随着此次疫情的全球蔓延,一些国家选择闭关锁国,试图通过封闭阻止疾病的流入,在本国内实现商品和医疗物资的自给自足,提防国际难民以求自保,且不愿承担国际责任甚至将疫情政治化,“甩锅”给其他国家。然而,在面临全球性的问题时,“逆全球化”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全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世界各国之间休戚与共,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不管是发展问题,还是气候、环境、粮食、新冠肺炎等全球性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想要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威胁,需要提升整个系统的能级,其中关键所在是那些“木桶上的短板”[10]。所以,面对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各国采取隔离措施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积极共享信息资源、分享高效的抗疫经验、精诚合作地进行疫苗研发。中国在这次抗疫中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获得的广泛赞誉,不仅重振世界对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复苏的信心,而且充分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不会搞保护主义,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只要世界人民需要,中国就是世界的“生命工厂”。[11]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危机中孕育着希望。疫情导致的产业链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上升,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激活了创新元素,加快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推动着全球化向前发展。在疫情防控和经济遭遇冲击的过程中,远程办公、流媒体视频、线上购物以及线上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激增,推动了生物医药、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的加快发展。特别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代表性技术的5G,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度融合。世界各国只有展开科技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赢得未来。
四、新型全球化构建的“中国方案”
全球疫情防控中,中国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进行全球援助,充分展现出大国担当。后疫情时代,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构建和引领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
一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12]因此,我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打造更高质量的开放水平。第一,加强国际合作,始终支持国际组织如世卫组织在其特定领域内发挥作用。在疫情期间,中国就及时、透明地向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向世卫组织和各国捐款捐物。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和上合组织、亚信会议以及欧盟、东盟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第二,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在今年在线召开的G20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3]疫情终将过去,疫情后中国同其他国家目标一致,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第三,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期待同各方一道,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疫情期间,中国与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主动为沿线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物资援助。这些合作表现出“一带一路”因合作共赢带来的生机活力,未来我们将抓住疫情防控时期守望相助的合作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要构建更加包容、平衡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发展到了要素分工。要素分工相比较于产品分工时代,人力、资本、技术等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14]各个国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一些国家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而疫情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企图“甩锅”给中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肆意挑起贸易战,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要构建更加包容、平衡的全球化就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在经济方面要秉持正义的义利观,在照顾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做到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促发展,切不可妄图“一家独大”、“损人肥己”。在本国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友好国家的发展,提高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特别是经济事务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在文化上要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制度、宗教、文化等差异,做到求同存异,使价值认同和价值认异和谐发展。要促进世界和平,不仅需要各国人民对有关全人类利益的事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认同,还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价值认异。也就是说各国必须采用更加包容、平衡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做到“和而不同,争而不破”,以更加开放、理性和自省的态度来达成尊重各方利益的最大共识。
三是构建更加普惠、共赢的全球化。过去的全球化是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全球化,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和转嫁危机而主导的全球化,这样的全球化并未能惠及每一个参与国,反而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是“逆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更加体现公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部分享机制,让全球化的参与国都能在全球化发展中分一杯羹,让全球化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人,让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改善,是中国的责任担当。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5G技术、特高压、城际高速等七大“新基建”建设。使得全球化红利蛋糕的分配更加普惠和公平。我们将继续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更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水平,具备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和世界能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代际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