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宁苏区:中央苏区向东挺进战略门户

2020-11-30童杨

红土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前委中央苏区军团

童杨

泰宁是红色苏区,也是革命老区。把泰宁苏区放到原中央21 个苏区县去考虑、评价,当时泰宁的战略地位是如何的呢?泰宁从1931 年6 月7 日,在红6 师政治部派出的工作团帮助下,成立了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中共泰宁支部,建立了红色苏区。直到1934 年7 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的指示,泰宁县委机构撤销,人员全部编入游击队独立营,至此泰宁苏区结束。泰宁苏区从成立到撤销的时间有三年又一个多月之久。

就地理位置而言,泰宁位于中央苏区东部前沿,北靠邵武,东连将乐,南邻明溪,西接建宁,西北紧贴江西黎川。当时红军进军泰宁,就是一次东征,是以泰宁为门户和枢纽,向东、向北挺进的军事行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通过详细阅读资料和研究思考,我认为,泰宁苏区的历史定位应该是:中央苏区向东挺进战略门户。向东挺进战略是毛泽东提出的,而泰宁又是整个中央苏区东线的枢纽、锁匙和门户。这样的定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客观恰当的。

向东挺进战略:只有东方是好区域

1931 年5 月30 日拂晓,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在建宁打响。红军攻下建宁后,当晚9 时,总前委在建宁城西红3 军团总部驻地召开了第五次前委会。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朱德、彭德怀、谭震林、袁国平、郭化若等领导人到会,讨论并做出了红3 军团推进到泰宁、黎川两地工作筹款的决定。6 月2 日晚,总前委又在建宁城外总部召开总前委第六次会议,具体部署了第一期向北,第二期向南,第三期向西的战略进攻计划。预定第一期“向北筹款,发动群众,扩大苏区,争取南丰、南城、宜黄等县城”;第二期向南,巩固后方苏区;第三期向西,以打通与湘赣苏区的联系。同时,总前委还具体规定了第一期工作的时间“工作时期暂定两个月,延长下去可到六个月”,工作内容:“对外四项工作:1.迅速建立游击队;2.迅速分田;3.建立苏维埃;4.建立党和团。对内三项工作:1.筹款除本身食用外,要筹足100 万元作第三期作战费用;2.加强军事训练、政治训练、党和团的训练;3.扩大红军数量3 万。”

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6 月4 日,红6师胜利占领了泰宁县城。按总前委第六次会议部署:一团驻县城,建立中共泰宁支部和泰宁苏区政府;一团驻建泰间,保持与总部的联系;另一团驻邵泰间,相机向邵武、光泽推进。师部就设在杉阳书院(今泰宁县人武部处)。

为保卫和巩固新建立的泰宁苏区,红6师一部向东线挺进将乐,乘胜追击刘和鼎残部。6 月23 日,解放了将乐县城,建立了将乐县革命委员会;6 月29 日,红3 军团一部由泰宁出发,向北线挺进,攻克了光泽、邵武,把红军的活动区域扩大到顺昌、洋口、夏茂一带。

6 月下旬,总前委发现蒋介石开始集结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毛泽东当即改变了6 月2 日晚总前委第六次会议部署,即变更了向北发展、进逼抚州的原定计划,调转部队,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东方发展的新部署——向东挺进战略。6 月23 日以后,红3 军团开始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顺昌、光泽、邵武为筹款区;红4 军以归化(明溪)、清流、连城为工作区,以沙县、永安、宁洋为筹款区;红12 军以石城、宁化、长汀为工作区。总前委还明确规定:“所谓工作区都是要分配土地,建立政权的。筹款区只打土豪,做宣传,而不分田地,不建立政权。”

为何总前委要调整并做出这一重大战略计划的改变呢?6 月28 日,毛泽东以总前委书记名义,在《致12 军军委并转周以栗及边界工作委员会、35 军军委会信》中,对中央苏区红军今后的重点工作区域和发展方向,作出了精辟论断:“只有东方是好区域”。毛泽东所讲的东方,我认为是指中央苏区的东翼,即闽赣边区,主要是指建宁、泰宁、黎川等区域,“建黎泰苏区就是闽西北(又称闽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最先基础与中心区域。”(《闽西北:中央苏区的重要战略要地》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林强)。他说:“我们不应如此蠢去南丰以北,目前事实上既不许,整个策略上亦不宜,因一则无巩固政权可能,二则威胁长江太甚。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东方是好区域。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胁,若较之我们出南丰、宜黄者为小;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第四有款可筹,军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因有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在这地域作长期工作计划。”

在毛泽东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红军主力由泰宁县城挥戈东向,红3 军团迅速攻克了光泽、邵武、将乐、顺昌等县城,并在将乐、顺昌两县筹款60 万元。红4 军、红12 军也相继收复了归化、清流两县城以及农村的广大地区。

向东挺进战略,直接推动了闽北、赣东、闽西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使于(都)、瑞(金)、石(城)、宁(化)、会(昌)、长(汀)六县连成一片”的中心任务,从而打破了国民党“会师汀洲、围剿朱毛”的计划,缓解了闽西苏区的军事压力,促进了中央苏区的恢复和发展。

总前委对“三期工作计划”的调整转变,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总结了前期北线战略进攻的斗争实践,分析了蒋介石对江西苏区的第三次军事“围剿”爆发在即的敌情变化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他们对建宁、泰宁、黎川三县及邻近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阶级状况及山川地理进行深入调查的结果。

总前委关于红军主力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东方发展的新部署,因7 月上旬蒋介石对苏区第三次“围剿”的到来,虽然只实施了20 几天,但却为日后反“围剿”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建宁、泰宁、黎川所发挥的“战略锁匙”作用,更加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战略调整的重大意义。

永远不能放弃中央苏区战略锁匙

1932 年10 月上旬,宁都会议之后,临时中央先以要毛泽东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为名,把他调回后方,专做政府工作;又于10月26 日,撤销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由周恩来兼任。由是,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就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红一方面军代总政委周恩来、总司令朱德、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总参谋长刘伯承在江西广昌制定了《红一方面军战役计划》,又称《建黎泰战役计划》,决定“出敌不意地消灭建宁、泰宁、黎川的敌人并占领其地域”“占领泰宁的兵团,并于占领泰宁时,即刻发出一个相当的兵团直趋邵武,沟通崇安(武夷山)红军。”毛泽东虽已离开部队,但此计划仍是因循毛泽东战略思想制定的(向东挺进战略),周恩来在这份重要文件上亲笔写了“中央政府,如有便请送毛主席一阅”的批示。

在蒋介石第四次“围剿”部署未定之时,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于1932 年10 月16 日果断决定:集中兵力向敌人兵力较为薄弱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发起攻击。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各军团从广昌分五路向建、黎、泰挺进。以红3军团为左纵队进击黎川;红1 军团为中央纵队进击建宁;以红22 军(军长罗炳辉、政委邝朱权)右纵队,从广昌巴口桥经建宁的客坊、均口,攻击泰宁弋口、梅口、县城之敌;红5 军团为总预备队,从广昌甘竹出发,取道千善、傅坊、蛟洋、建宁,进入泰宁梅口以西地区,任务是策应红1 军团、红22 军消灭建宁、泰宁之敌。18 日,攻克了建宁、黎川,19 日,又攻占了泰宁。红军两天之内取得“北线大胜利,连克三城”的辉煌战果,初步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北苏区的联系。

解放泰宁时,由于红军各部行动隐秘,动作迅速,以致红军兵临泰宁城下,驻防县城的国民党新编第4 旅部及两个团(其中一营部署在邵武)竟完全没有察觉,旅长周志群还在县城小东门浮桥头乘画舫垂竿钓鱼。红22 军一部于10 月19 日午前抢占城东北高地,另一部也推进到离城5 公里的白土村一线。打响争夺周旅外围阵地的战斗后,周志群慌忙弃城而逃。旅长逃了,城内的国民党兵乱了,踩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对此,1932年10 月23 日《红色中华》报道说:“敌军因退不及溺毙河中者约数百人。”

红22 军解放泰宁后,总预备队红5 军团也在军团长董振堂、政委肖劲光、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等率领下,于19 日下午3 时全部抵达大田,开始在大田、新桥和建宁的溪口一带布置工作。22 日,由刘伯坚率军一部进驻泰宁县城,接替红22 军的驻防。

22 日晨,红22 军向东线挺进,再克闽北重镇邵武,国民党周志群部复向建阳、顺昌窜逃。此后,红军连克光泽、顺昌、将乐等县,打通了与闽北红军的联系。11 月17 日和19 日,红1、3、5 军团攻克赣东军事要地资溪、金溪,巩固和扩大了建、黎、泰苏区。12 月间,中央红军与闽北红军会师于邵武。

泰宁解放后,11 月上旬,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临泰宁,指导新区赤化工作。到泰宁当晚,朱德出席了在小东门城隍庙召开的群众大会,会上朱总司令做了政治形势报告,指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号召泰宁人民进一步投入土地革命运动,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1933 年1 月25 日,朱德率红3 军团进入贵溪,与方志敏指挥的赣东北红军在上清宫会师,实现了中央苏区与闽北、赣东北苏区连成一片的战略目标。此后,建黎泰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和联结闽浙赣苏区的交通枢纽,作为中央红军向闽北、闽中方向发展的前进基地和战略补给后方,发挥了明显的战略作用。

为加强中央苏区战略上重要地区的领导,为第四次反“围剿”做准备,1933 年2月8 日,苏区中央局给各地发出“紧急指示”,要求:“要用一切力量来发展与巩固苏区,赣、闽两省应以最大努力,立刻加强对发展区域的领导,特别是在战略上重要的地区,如赣之宁都、广昌、宜黄、乐安、南丰、黎川、石城;闽之建宁、泰宁、宁化、连城、归化、清流等县”。苏区中央局所列的福建6 个战略重要地区,闽西北占5 个。

1933 年3 月4 日,中共临时中央再次明确指示:“黎川、泰宁、建宁、广昌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的战略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黎川、泰宁、建宁、广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北门户,是连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纽带和通道。境内有武夷山脉由北往南连绵不断,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由此东进可威胁南平、福州;西出可直逼抚州、南昌;南伸可支持赣南、闽西;北面与赣东北相接,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泰宁成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口”之一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建黎泰三县及邻近地域的军事压力有所缓解,这一地区的土地革命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争取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巩固的苏维埃区域,1933 年2 月5 日,苏区中央局决定成立闽赣省。5 月上旬,闽赣省第一次临时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黎川县湖坊召开,正式成立中央苏区闽赣省,下辖建宁、黎川、泰宁、金溪、资溪、光泽、邵武、闽北苏区、以及江西信抚两河一带。6 月4 日,建立了闽赣省军区,肖劲光任军区指挥(司令员)兼政委。

临时中央局和中央人民委员会“认为闽赣苏区地方广大,在政治军事上均占重要地位”。1933 年5 月25 日,中共闽赣省委在《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建黎泰党的任务》中强调指出:“建黎泰苏区是中央苏区最主要的门户,是中央苏区与闽北、闽浙赣苏区联系的关键,是目前彻底粉碎四次‘围剿’决战中决定胜负的战略中心。”此时,在《苏区中央局转中央对目前作战计划与任务的指示》中,更明确地指出:“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由此看出,此时的建黎泰苏区就是闽西北(又称闽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最先基础与中心区域。

闽赣省和闽赣军区的建立,推动了泰宁人民为收复县城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1933 年7 月7 日,泰宁游击队配合闽赣省军区所属部队击溃刘和鼎部田玉璠团,再次收复泰宁县城和全县广大农村,恢复了县城及农村的红色政权。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临时中央不顾敌我态势的变化,错误地做出“分离作战”的决定,将红一方面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抚州、赣江之间作战,一部分编为东方军入闽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速胜,进而夺取抚州、南昌,实现“革命在江西和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的主观臆想。周恩来、朱德力谏:“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目前绝对不应分开,而应集中使用。”这一意见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却不为坚持“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领导所接受。

为实施“两个拳头打敌人”的方针,中革军委决定以红3 军团(暂缺第6 师)组成东方军,闽赣军区主力红19 师、20 师及部分地方武装也归其指挥。8 月中旬,东方军北上闽西北,开始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与此同时,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也从江西东移至泰宁,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随总部到达,住城区梨树下陈宅(即现在红军街朱德、周恩来旧居),司令部设在城郊的罗汉寺内,在此指挥东方军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的战斗。后来,为加强东线作战部队的力量,红一方面军总部抽调驻黎川的红6 师和驻泰的红21 师第61 团编入东方军系列。

从7 月2 日至9 月25 日的东方战线的作战,取得了“赤化千里、筹款百万”的重大胜利,但由于执行中革军委强攻将乐、顺昌、延平县城的错误命令,使东方军及配合攻城作战的闽西北地方武装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1933 年11 月20 日,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爆发。蒋介石以重兵进剿国民党第19路军,对中央苏区暂取守势,使中央苏区出现新的转机。为趁机扩大苏区并吸收被蒋军打垮的第19 路军到红军来,中革军委决定由彭德怀、杨尚昆率红3 军团再次入闽作战,第二次组建东方军。

东方军入闽作战,歼敌8 个团,俘虏7800 多人,缴枪7500 余支以及大量物资,筹款百万元,达到“赤化泰宁大部分及闽中一大块区域,使泰宁与闽北苏区连成巩固的一片”,取得了显赫的战果。

由于东方军作战勇敢,国民党第19 路军高级军官“因畏红军之英勇”,与红军进行妥协,“此完全是因处境困难,陈铭枢所主持、蒋(光鼐)蔡(廷锴)同意,并召集高级军官师旅长”“都同意”。9 月中旬,蒋光鼐、蔡廷锴派陈公培前往延平王台,与东方军司令部谈判,同意“停止进攻苏区,释放共产党,取消经济封锁”,而要求东方军“红军退出洋口,以泰宁、将乐、建宁、清流、连城为国口”,双方约定“保守条约内容的秘密”。

由于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共临时中央都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断定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军事上采取坐山观虎斗,没有及时援手,致使蒋光鼐、蔡廷锴领导建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宣告失败,中央苏区的一翼失去依托,丧失了利用“福建事变”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机会。泰宁再次由战略后方,变成前方战场。

泰宁系列保卫战的失利以及红军兵力的消耗,正是由于博古和李德等“左”倾领导在军事上单纯采取保守主义防御路线,同时又因决策优柔寡断,使红军主力坐失歼敌良机所酿成的恶果。由此,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撤退,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主力于5 月间撤离泰宁后,泰宁组建独立营,下设3 个排,共160 人左右。1934年7 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的指示,县委、县苏撤销,编入游击队,与泰宁军民一起坚持游击战争。7 月31 日,在营长王子成、政委肖兴余率领下,从泰宁龙安撤退到明溪鳌坑,在明溪、将乐、泰宁、建宁四县地带开展游击斗争。

综上可知,以泰宁为最前沿的向东挺进战略,为中央苏区的扩展和巩固,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必将永载我党我军的光辉史册。

猜你喜欢

前委中央苏区军团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陈毅、毛泽东与古田会议
瑶岗:见证指挥渡江战役的那些日子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绿豆军团”成长记
吉利4A军团出战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