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国内外湾区经验
——大力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

2020-11-29张天维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侨园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济区沈阳区域

文 张天维(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沈阳经济区发展现状与历史沿革

沈阳经济区曾称辽中南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等。目前的沈阳经济区主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确定的,具体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和沈抚新区,面积4.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31.4%;人口约占全省40.4%,经济总量约占全省42.4%。

沈阳经济区的形成与资源禀赋、历史积淀、工业化作用等因素有关。从资源禀赋说,它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北缘,矿产资源丰富。根据统计,现有110种矿,探明总量的有66种。其中,菱镁矿占全国85.6%,占世界25%;金刚石占全国51.4%;硼矿占全国56.4%。1901年伴随中东铁路开通,俄国率先占地开矿。1906年日俄《朴次茅斯和约》签订后,日本成立的“满铁”大规模占领和开发、掠夺。1916年设计了鞍山制铁,1921年开始生产,1934年成为日本钢铁工业体系的第二家;本溪钢厂建设早于鞍山,1913年日本人请英国人设计,英、德两国建设。炼的钢铁质量超过瑞典,很多直接运回日本建造军舰。加上抚顺的煤炭,日本侵略者在沈阳铁西、辽阳等地建立了上百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这个区域产业链形成了。

沈阳经济区历史上曾几次辉煌,目前正朝着实现区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协同程度进一步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东北亚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的目标正在努力。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应借鉴的经验

沈阳经济区共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现实中恰恰又是一个新问题。日本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有限,必须积聚资源一体化发展。为此,日本的发展与一体化发展模式发挥重要作用有密切关系。

日本有三大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统称“东名阪”。以日本三大都市圈为核心,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众多城市共同组成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以东京经济圈为例,其总人口规模已达3400万至3700万人,在世界上所有城市群中位居首位。就经济规模来说,相当于纽约都市圈经济规模的1.4倍。从产业来说,日本在这个圈中着力打造“东京—横滨工业区”。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通过实行带有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在这个区域大力发展煤炭、电力、钢铁等基础性工业,从而为全国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期间,横滨市在根岸湾和大黑町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建成了东京火力发电厂、日本钢管等基础性临港工业。随后,这个区域的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继崛起。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横滨开始引导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东京经济圈中各城市集体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机床、电子、汽车制造成为主导产业。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过程中应学习日本的经验,政府进行整体性合理规划,根据发展特点,规划产业等方面共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方面,引导产业各有侧重,促进优化与升级,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进而共同提高竞争优势。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扩大出口,促进产业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关于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借助发展大势,共同推动发展

从沈阳经济区来说,城市一体化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与城分离阶段。上世纪20-80年代,伴随以重工业、开采业等消耗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的建立,为了减少污染,城与城分割的空间布局符合当时城市发展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阶段是城与城各自为政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伴随一批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这些初步升级的空间往往独立于城市空间。这两个阶段城与城是不同的系统,不融合是主要的;第三个阶段的城与城边缘融合阶段。上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中国掀起新一轮工业开发浪潮。伴随新兴产业和创意研发的比重增加,城与城区联动互动倾向明显,这也是加速城市的融合与联系阶段;第四阶段是21世纪的前十年城市一体化浪潮。由于受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的影响,一系列城市问题突显,如潮汐式交通、大量空城和睡城的出现。目前,中国各地都在顺应规律,在城与城联动互动上下功夫。目前应形成合力,大力推动其发展。

(二)提升合作理念,切实从各自角度行动

理论证明,区域一体化可以资源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从本质上讲,区域一体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个理念是把区域的产业和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之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即共同支撑产业,产业依附于城市,城市更好服务于产业。但囿于过去传统、发展路径和暂时利益的束缚,大力推广还需要大家在理念上提升,多做思想准备,多在行动上落实,这样才能符合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沈阳经济区也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协调好各城市间利益,努力实现共赢

事实上,区域内的城市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与分散相比,一体化发展积聚度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大量劳动力。在这个基础上,产业发展就有了丰富的劳动力保障,同时还可以促进金融、贸易、通信、运输、生活服务业发展。可以说一体化就是共赢。区域一体化联动互动也要注意各自功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各城市资源优势、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四)面向国内外多学习这方面经验,厚积薄发

国内的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发展都表明:一个成熟的工业或产业发展,必定要依靠一个特色、魅力十足的区域作为依靠;一个城市必须要融入这个大的开放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养分和资源。

区域一体化联动互动发展是一项共融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生活、人口等,在空间上既要兼顾城市用地布局、道路组织、设施配套等资源要素的合理布局,也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还要在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上统一考虑,更要围绕人们展开产业和城市布局。缺少这样的统筹考虑和核心理念,区域融合地基就不稳或容易在发展中走偏。这方面国内外积累了大量好的经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五)产业链合作,我们应该着重推动

从产业角度说,建议目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根据沈阳经济区产业链基础,协同建立几个相对稳定的产业联盟;推动联盟内部企业,达成利益和价值一致的目标,携手同行;帮助联盟内企业加强产业聚集、供应链协同及信任机制等建立;探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激励、利益平衡、分享和调节机制。

——联合多方面力量,共同为沈阳经济区已有的知名品牌进行推广、保护和支撑;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宣传沈阳经济区的品牌,注重传播策略,新塑造、打造系列品牌,力争推出一些“全球品牌”。

——积聚、整合沈阳经济区资源要素,创造几个高端平台,积聚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推动沈阳经济区产业不断由中端迈向高端,为沈阳经济区成为辽宁发展新的增长极做贡献。

——共同探讨,如何将沈阳经济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内引外联,整合资源要素,解决各产业链环节在发展中存在的创新不足、环境不完善和效率不高问题。

猜你喜欢

经济区沈阳区域
沈阳伟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沈阳远洋公馆
分割区域
白云:空港经济区住宅稀缺 时代龙湖·云来之城:30万首付
最小和最大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