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编剧与观众交互生成模式研究
——以中韩电视剧为例
2020-11-29葛彦希
葛彦希
1 研究背景:观众互动意识的觉醒
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作为首倡者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1],以受众为出发点探讨文学作品中作者、作品以及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种强调受众能动作用的观点可以延用到如今电视剧领域的研究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度和移动端的普及度不断提高,电视剧的数量日益增多,各种新的类型和播放形式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观众的文学素养、审美标准也在飞速提升着,这样的内在进步唤醒了他们潜在的自我意识和互动意识——既往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构成了观众先入为主的“期待视野”,他们对剧情有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理解,从而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期待和更迫切的互动需求。
跟以往的“你写我看”的模式相比,现在的观众不再是被动等待编剧填充的“白纸”,编剧也不再是单枪匹马战斗的个体化创作者,二者之间的单向关系被打破。在市场的驱动下,编剧对观众的话语越来越在意,观众对剧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传统意义上在传播语境中起主导作用的电视剧开始着力于增加其与观众的“互动性”,不论是从意识还是形式方面,观众逐渐以各种方式拥有了引导甚至决定剧情发展的权利,形成了一种“编剧亦是观众,观众亦是编剧”的交互生成的新型关系。
2 开放结局:观众以想象填补编剧的“留白”
文学作品时常在结尾呈现出开放性,英国著名小说家福尔斯①曾对此解释道——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开放式结局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意蕴解读上的多重可能性,因此在与之接壤的影视业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强。罗伯特·麦基②曾在《故事》曾这样下过定义,开放式结局就是指电影故事的大多数问题都有了答案,但也留下了部分情节或情感上的未解之题等待观众来作延伸性的思考分析。也就是说,一部电视剧如果没有明确清晰地指明故事的最终结局,留下了让观众填补的“空白”,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
有学者认为③,开放式结局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是现代文艺或后现代文艺的一个表现特征。从本世纪开始,我国以开放式结局结尾的电视剧越来越多,近些年更是成为了编剧的一种普遍选择,例如《半路夫妻》《奋斗》《芸汐传》等[2]。这其实是编剧对观众“期待视野”的存在的一种明显察觉。通过“文本留白”的形式,编剧为电视剧创造了“召唤结构”,召唤观众以想象“填充”完善剧情,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观众期待。
2017 年播出的《我的前半生》则是一部经典的开放式结局电视剧。剧情主要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罗子君从家庭主妇到职场女性的蜕变故事。罗子君依靠闺蜜和闺蜜男友的扶持一步步从离婚的伤痛中振作起来,也在此过程中与闺蜜男友暗生情愫,但碍于友情和道德,二人始终保持着暧昧的距离。该剧的后半部分主要围绕着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剧情,也因此引发了观众的激烈讨论,如何结局成为了万众期待。在撰写结局时,主创团队内部的期待就不尽相同,编剧秦雯④一共改了六版,最终决定以开放结局收尾。故事最终定格在多年后的一场似是而非的“重逢”上,并未交代二人最终是否相见和明确的情感归属,解读的权利自此交到了观众的手中。观众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喜好、对剧情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结局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伊泽尔⑤曾指出,“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主张“没有相见”的观众认为这是对人生缺憾和道德约束的最佳诠释,主张“相见”的观众也从人性之复杂角度作出了各种猜测,每个观众都在既定的情景中“填充”了自己的想象,剧本也在此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完成。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指出作品文本所体现出来的编剧思想和读者理解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开放式结局的一大意义,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给编剧和观众构建了相互交流和补充的空间——在观众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由编剧给出定性结论的“单向输出”模式,提供了足够的余地供观众自主填充自己的“期待视野”,满足自我意识。而编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价值观单一且传达可能不到位或不准确的困境,剧本在观众接受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到每个受众的个体意识,从而实现“被完成”。
可以看到,开放式结局应该是编剧和观众之间一次程度较弱的交互。这种交互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文本的改变和剧情发展的大转弯,但在思想理解层面上形成了一种远距离的的呼应和互动。编剧和观众在此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联结,二者之间的交互生成关系通过这种“文本留白”初步建立了起来。
3 编播同步:观众直接影响编剧创作
如果说开放结局剧中编剧与观众在思想和理解上的交互是略显抽象和疏离的,那么编播同步剧所体现的“纯文本交互”模式则更加具体直观,互动性较之也加强了不少。众所周知,韩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相当成熟也极具特色。其中极大区别于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一项特征就是其“编播同步”的编剧机制,可追溯到上世纪。何为编播同步[3]?简言之就是电视剧一边拍一边播,编剧及时接受观众的反馈,即时创作剧本然后拍摄播出。这种机制下,观众在文本生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息时代,多媒介为不同空间的人的交流创造了便利,编剧接收观众信息反馈变得轻松易得,编播同步模式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以2013 年播出并大获成功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在播出前它仅制作完成了全片的前四集,相当于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有待阅读和补充的“初文本”。在播放前四集的两周内,编剧朴智恩在这个时间段内会广泛地查看观众的评论、听取观众的呼声,对观众的期待视野进行采集和综合,并据此进行下周的编排。在这种编剧机制下,观众的呼声能够被更好地听见,编剧迎合观众期待视野的空间变得非常之大,他们可以根据观众的呼声对演员的戏份以及情节的走向作出及时的调整,进而实现市场收益的最大化。比如,观众认为男二号李辉京这样的“暖男”应该被重视,编剧便在之后的剧集中增加了其戏份,安排了除感情线外的悬疑线索来丰富其人物形象。可见,是观众的话语直接影响并改变了文本的设置和结构。
“边拍边播”的编播模式在国产电视剧中虽然不常见,但也有例可举,如系列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⑥。尽管该剧已经上演了数十年,集数也创造了3 000 多集的历史之最,但其收视率一直高居不下,成为业界的一段佳话。编剧团队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多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与当地老百姓群体沟通学习的习惯,将他们的生活故事和细节体现到作品中。他们也经常通过各种媒介和观众交流探讨对该剧的看法和建议,以此作为修改完善剧本的重要参考,最终才造就了这部电视剧的长寿。观众的呼求在这里一次次得到回应,为文本创作的走向指明了道路。
编播同步模式下,编剧和观众的互动是具体可见的。不论是通过各种媒介搜罗观众的评论反馈,还是实打实、面对面地和百姓沟通,都是编剧与观众进行“期待”交流的过程;而将观众的的期待融入到后续的创作中,则是对纯文本交互的最终实现。可以说,当一部电视剧选择以编播同步作为编剧机制时,编剧和观众之间的交互生成关系就被构建起来了,它是真正意义上对“编剧亦是观众,观众亦是编剧”最直接的实现。
4 沉浸互动:观众与编剧的交互升级
2008 年以来,《赵赶驴电梯奇遇记》《他的微笑》《古董局中局》等一大批网络互动剧的涌现抢占了观众的视野[4]。由观众自主选择剧情的网络互动剧的兴起,无疑是电视剧产业的又一次重大转向升级。网络互动剧将观众的参与程度与接受程度视为第一考虑要素,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网络互动剧“把阐释者与文本的关系设想成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话”,为编剧和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交互环境,是目前互动性最强的一种交互生成模式⑦。
无论是开放结局剧还是编播同步剧,最后在呈现上都只有唯一的一种结果。网络互动剧和所有电视剧一样遵循着一定的叙事逻辑,但却突破了这种单一线性叙事方式。编剧会考虑到观众的多重“期待视野”,设置不同的情节走向,在某个节点弹出多种选择,观众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后续的剧情发展。这个特征称为“多线索平行叙事”。在这种叙事语境下,观众的真实参与感和画面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实现了与作品的直接互动,因此也实现了与编剧之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互生成。
接受美学指出,“文本”与“作品”是两个概念。在文本已生成的情况下,是否能转化为作品还要依赖于观众的积极介入和解读。在网络互动剧中,观众的解读正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在《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下称《头号嫌疑人》)这部推理类型的互动剧中,编剧最后没有明确告诉观众“真凶”是谁。在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文本空白”。观众除了选择剧情之外,还需要密切关注视频中的蛛丝马迹,点击可疑之处,以此收集案件的线索。最后,观众可将自己收集到的线索和破案思路整理成汇报文档,并且发送给主创团队。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头号嫌疑人》的互动剧编剧团队除了要完成剧情本身的撰写外,还要依据剧情创造戏外的更多情景,例如主角的微博账号等。通过在多媒介上对人物和事件的精心塑造,编剧为观众对“文本空白”的“具体化”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为与观众的交互创造了一个多维的立体环境。观众通过获取这些环境下的种种信息,结合自身既往观看悬疑剧、推理剧的经验和逻辑推理,为这份“空白”和“不确定性”添上自己的注解,构建了自身在这部剧中的参与价值,从而也实现了编剧“文本”到“作品”的成功转化。
网络互动剧是编剧和观众实现多维互动的综合交互体验,它要求编剧更全面细致地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将其选择和阐释剧情的权利更多地让位给了观众,在开放结局剧、编播同步剧的基础上实现了观众话语权和参与度的再加强,实现了观众从“观察”到“参与”,再到“沉浸”的能动姿态转变。“编剧亦是观众,观众亦是编剧”的交互生成关系由此达到目前的一个巅峰。
5 结束语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观众的吁求如何被重视,电视剧的互动性如何提高,编剧仍然是电视剧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编剧的作用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绝不能被消解。如何避免编剧掉入盲目迎合观众和市场期待、丧失个人色彩的“陷阱”,是当下需要理性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在接受美学的阐释中也特别提到,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是会随着一次又一次全新的审美实践而改变的,或是被修正误区,或是被拓宽范围⑧。因此,编剧发展、辩证的思维和眼光变得格外重要。如果一味顺应迎合,作品就有可能违背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甚至是落入低俗糜烂的深渊。
接受美学还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为受众提供全新的审美经验⑨,因此其必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那么,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也必然是融入了编剧的个人色彩和独到见解、既满足观众期待又打开观众新视野的审美体验。未来的电视剧产业,编剧与观众的互动性势必会持续增强,甚至是涌现出更多的交互生成新模式,而这也需要更高的创作水准和更理性的关系衡量。
注释
①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M].刘宪之,蔺延梓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②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伍国.流行文化的困境——《任逍遥》中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
④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专访编剧秦雯:《我的前半生》改过六个结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7 481790095207&wfr=spider&for=pc。
⑤百度百科“接受美学”词条.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接受美学/11001014?fr=aladdin。
⑥中国青年网报道.“中国最长电视剧播16年 剧中多位角色现实生活是真夫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7481790095207&wfr=spider&for=pc。
⑦;朱佳.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0):74-76。
⑧百度百科“接受美学”词条.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接受美学/11001014?fr=aladdin。
⑨百度百科“期待视野”词条.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期待视野/3375378?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