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新闻评论如何出彩
2020-11-29宋鹏伟
宋鹏伟
新闻评论能够让人们直接表达观点、态度和情感,是彰显媒体个性的一个平台。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呈现出价值、文化、传递方式多元化的特征,受众也对新闻评论提出了新要求,他们渴望能够得到更犀利或更有附加值的信息。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于地方媒体而言,需要把握好自身优势,善用新闻评论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当前新闻评论的发展形势分析
1.1 评论形态的多元化
21 世纪初期,互联网迅速发展,这给新闻评论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网络发展初期,新闻评论逐渐从传统媒体蔓延至门户网站、博客上,这一变化对新闻评论的制作传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但是,这一阶段的新闻评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传统媒体的联系仍十分紧密,变化也主要体现在载体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和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出现,让新闻评论呈现出新特征:篇幅长短不一、包含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互动性极大增强。不仅提升了普通人参与新闻评论的积极性和话语权,也反作用于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
1.2 受众深度介入传播
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媒体时代,新闻社交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特征,这也对新闻评论带来了深刻影响。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其强大的互动、社交性,构建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实现了个人、专业媒体之间的平等对话,让普通的草根能够广泛参与新闻评论。除了用转发、分享、点赞的方式来表达态度之外,还可以通过评论区直接留言,或者创作新闻评论等方式直接发声,进而形成新的舆论场。不可否认的是,点击率、阅读量、点赞数和评论数等指标,已经成为了衡量一篇新闻评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更直接决定了诸多评论类栏目的发展走向。这种互动性强、参与感强的新闻评论方式,能够引发舆论共振效应,扩展话题的边界,提升评论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新闻评论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地方媒体新闻评论如何出彩
2.1 坚守“专业”与“开放”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过载,媒体间竞争激烈。不可否认的是,这虽然极大满足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但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和哗众取宠的信息内容,部分新媒体从业者会故意制作出一些质量不足却直击人性痛点的信息博取关注,甚至不惜“吃人血馒头”以迎合热点。这种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期内赢得大量关注,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幅降低,对受众也会产生误导。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地方媒体新闻从业者需要坚守自己的专业性,坚持做到不炒作、讲逻辑、拼深度。在新闻评论上,绝不能奉行“点击量至上”,必须坚持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同时,在媒体转型浪潮中,传统地方媒体从业者要认清自身的优势资源,坚持“内容为王”,通过理性深度剖析新闻事实,发挥自身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制作新闻评论还应坚持开放式的理念,在重大的、争议性的新闻事件中,避免只有一种声音,不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而是搭建一个开放平台、反映多元化声音,尽量在不同观点间平衡,让受众从中各取所需,独立判断。如此,便能形成新闻价值挖掘的闭环,满足受众对于真相和观点的多层次需要。
2.2 突出评论的“新闻性”
与国家级媒体相比,地方媒体鲜有重大题材新闻报道的机会,也没有人才济济的团队优势,但地方媒体也有其优势,即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能够在街头巷尾和家长里短中发现新闻点。就新闻评论而言,地方媒体应当学会从重大主题中找到小切口,与本地新闻资源相连接,从小处着手,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评论,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引发本地读者的共鸣。地方媒体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打造这样的系列评论,在差异化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新闻评论的来源应该是丰富、多元的现实生活,在选题上,要紧扣时代脉搏,在内容上,要突出“新闻性”,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新”——关注点应该是新近发生、人们最为关心的新闻事件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体现本地化特色的新闻。在评论内容制作完毕后,要第一时间传播,提高评论内容的时效性。在立意上,不能只是简单迎合情绪,还要做到见解独到,可以发人深思,不仅提出问题,也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体现建设性。总之,传统媒体应当体现权威性的优势,引导受众客观、全面看待问题,以起到“打通两个舆论场”的作用。
2.3 关注评论的“社会性”
在地方媒体的新闻评论上,还要关注“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就是评论内容传播出之后带来的效果。相比于其他媒介,地方媒体的受众更需要贴近日常生活,与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相符的信息。在具体的新闻评论工作中,地方媒体编辑和记者要时刻突出社会性原则,根据受众的特点和心态选择受众关心,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譬如,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小事作为关注焦点,对不公正或者是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和现象口诛笔伐、深入剖析,目的是沟通信息、化解矛盾,促使问题快速解决。对地方媒体而言,舆论监督促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价值可以从中得到体现。
如果说传媒是喉舌,那么新闻评论就是喉舌的喉舌。只有时刻与社会脉搏同跳动,与时代气息相融合,才能够做好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起到凝心聚力、团结鼓劲的作用。
2.4 应用“接地气”的评论语言
在新闻评论上,语言的应用要遵循人性化原则,高度重视受众的习惯于口味。一方面,新闻评论的语言表达要饱含情感、娓娓道来,切忌假大空和生硬枯燥,避免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新闻评论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具有辨识度。新媒体时代,受众不缺评论,缺的是有特点和有价值的评论。深入浅出又幽默辛辣的语言,本身就会为文本加分,表达的技巧与美感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这些在新闻评论这一强调主观表达的体裁中无疑会得到最多的体现。简言之,论述应深入浅出,语言要接地气,多用实例分析和比喻,提升评论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在评论文章中,要让评论员多运用富有时代表现力的鲜活语言架构评论,让评论呈现“嬉笑怒骂”的特点,以增强评论的感染力。譬如,要学会运用当下网络流行语,如“硬核”“脑洞”“杠精”“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等,这样更能直率、形象的表达作者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评论的标题制作,一个标题的好坏,往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最终影响力,传统媒体必须借鉴新媒体思维,学习制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观点鲜明的标题。
2.5 走融媒体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传统地方媒体在新闻评论上,也要积极适应时代的转型要求。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地方媒体要把握好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在新闻评论栏目建设、内容发布、评论表现上,都要积极借助新媒体的东风来实现新的突破。在这一方面,可通过开辟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渠道,根据不同平台的受众特征和传播特点,在多个媒介平台分发信息,开展滚动式、互动式评论,从而提升新闻评论对不同层次受众的吸引力。在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上,要学会为受众画像,并提升场景意识,根据不同题材和媒介特性打造量身定制式的评论,以提升评论的时度效。相较于传统的内容评论,将图片、音频、漫画、视频等内容结合起来的新闻评论,无疑更具有趣味性,也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3 结语
新闻评论属于引导社会方向、把握时代脉搏、提升社会舆论的一个有效方式,对于地方媒体而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观念,了解受众的差异化诉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巩固自身优势,占领舆论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