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灿东教授运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疹经验

2020-11-29吕佳守

福建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消风李教授知母

吕佳守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湿疹是中医外科常见病,病症常见对称分布的局部皮损,多形损害包括红斑、丘疹、水疱、破溃、结痂、鳞屑、肥厚等,瘙痒剧烈,伴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成慢性。 李灿东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中医,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 余载,临床诊疗经验丰富, 擅长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治疗湿疹, 治疗时注重内在机体状态与外在皮损的调护,运用消风散化裁治疗湿疹。 笔者有幸追随左右,学习临证心得,深有感触,兹将李教授诊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湿疹归属中医外科“湿疮”范畴,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又划分为“浸淫疮”“旋耳疮”“脐疮”等。 现如今社会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不知节制,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等动风之物,自身禀赋不耐,损伤脾胃,失其健运,湿热内生;机体羸弱,外受风邪,无力抗争,内外受邪,风湿热邪浸淫肌肤为患。 因此,李教授认为湿疮的发生多与风、湿、热三种邪气紧密相关。 正如《医宗金鉴·血风疮》指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日轻夜甚”。 湿疮迁延日久,治疗失当,可兼杂众多病理变化。如陈实功就湿疮其称作“血风疮”,在《外科正宗》提到:“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发”,认为热入血脉,血热炽盛为患,风、湿之邪兼杂血热,突出血热致病因素。 而风热内郁伤及阴血,夹杂血虚致病;阴血亏虚化燥,又内生燥邪;湿热浸淫,日久瘀阻血脉,兼夹血瘀;湿热困脾,日久脾运化失常,可并发气虚、脾虚之象。

李教授认为《中医外科学》虽然认识到了风、湿、热是湿疮发生的重要的病因,也抓住了湿疮病发生发展存在的兼夹病理变化[1],但是将其简单地分为湿热蕴肤、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单一的证型,临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忽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完整性。 湿疮的病因病机日趋复杂,而这种单一的分型治疗明显不契合临床实际。 在湿疮治疗上,李教授主张诸法合用,既注重祛除“风、湿、热”三邪,也重视湿疮的兼杂病理变化的治疗,整体上调整患者的内外机体状态。

2 治疗特色

2.1 消风散 针对湿疮乃风、湿、热三邪夹杂致病的特点,李教授临床惯用消风散加减化裁治疗。 消风散出自《外科正宗》,该方原为散剂,临床使用多转为汤剂,药物组成:荆芥10 g,防风10 g,蝉蜕3 g,苦参10 g,苍术8 g,生地黄10 g,当归10 g,石膏(先煎)20 g,知母6 g,通草6 g,神曲10 g,紫草12 g,地肤子(布包)10 g。 每日1 剂,水煎服,每剂煮2次,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方中用荆芥、防风、蝉蜕辛散透达,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疏风散邪,透邪外出;苍术祛风芳香燥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通草渗利湿热,三药合用专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力专,功清热邪;苍耳子、地肤子相伍清肌腠之湿热,祛风止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紫草、生地黄、当归等养血活血药起到固护血脉之效;苍术合神曲健脾运脾,无诸药伤胃之忧,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邪、清热凉血、祛湿化瘀之功效。此方以祛风为主,祛湿清热、养血相合,正邪兼顾,风邪得祛,湿热得清,血脉得养,为临床治疗湿疮之良方。

2.2 临证加减 临床运用上,李教授主张根据湿疮病机主次及兼夹病理变化加减药物,灵活变通,化裁而治。 若见风邪较盛,瘙痒难耐,抓挠破溃者,酌加蝉蜕、蛇蜕等;热邪炽盛见皮损红赤,抚之灼热,伴身热口渴,重用石膏清热生津止渴;舌红或绛者,考虑血分热重,加牡丹皮、紫草清热凉血,兼顾活血透疹消斑;湿邪偏盛,肌肤糜烂流水量多,用薏苡仁利湿健脾;湿热偏盛致肌肤潮红灼热,丘疱疹明显,瘙痒不已,伴见胸脘痞满,身热不扬,苔见黄腻,用地肤子、白鲜皮、明矾清热燥湿;大便秘结多日不行,加生大黄、火麻仁以泻代清,通腑泄热毒;病程长久,风湿热邪伤及阴血,出现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者,加用理血之品;平素大便常稀溏之人,或湿邪内蕴日久,内困脾胃,出现神疲倦怠、腹胀便溏之象,不惧扶正恋邪,予黄芪、党参益气固表,健脾祛湿,祛邪外出;脾胃既虚,苦参、生地黄、玄参、石膏等大寒滑泻之药碍胃,再增神曲运脾护胃。

2.3 治疗经验 李教授运用消风散化裁方治疗湿疮具备三大特点。其一,运用诸多风药。虽本病多无恶寒发热之表证,但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运用风药,其味多辛,辛能散行,清轻上浮,因势利导,透肌肤之风邪外出。 风药之用,尚可通畅经络,开泄腠理,借风能胜湿之意,祛除湿浊,有助于湿热、邪毒等从表排出;又可宣通肺气,升清降浊,肌肤腠理得养,气血周流,三焦水道通调,湿热等邪气皆难积聚。李教授临床喜用蝉蜕、蛇蜕、浮萍、苍耳子、地肤子、蚕砂等具备祛风功效中药。

其二,养血活血药必不可少。 《医宗必读卷十·痹》讲到:“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李教授深受启发,认为血的病理变化如血虚、血热、血燥皆可引起风证,导致风、湿、热三邪郁结肌表腠理,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邪,当归、生地黄、胡麻仁等药物发挥养血、补血及活血之功,促使气血流通,进一步打开透邪外出之道,同时顾护风湿热邪损伤之阴血,起到滋、养、育、敛阴血及津液作用,阴血充足,内风自灭,效如桴鼓。

其三,内外兼治,整体治疗。 李灿东教授提出“个体人的状态是认知健康的逻辑起点”[2],皮肤疾患可反映人体的内在状态,又存在局部皮损与整体内在病理变化不一致的复杂情况,治疗应当注重机体内在状态与外部皮损兼顾,湿疹诊疗也不例外。李教授在临床除了给予患者中药内服,还重视运用中药熏洗外在肌肤的配合治疗。 皮损轻症,单用外洗方取效,不必服药;皮损重证,内在病理变化明显,内服外用,力求速效。 因邪在腠理,理当将邪气“扫地出门”,避免“闭门留寇”,中药外洗,直达病所,取效更捷。

3 病案介绍

黄某某,女,71 岁,初诊时间2017 年12 月3 日,主诉:反复皮肤瘙痒8 月余。 反复皮肤瘙痒,皮肤红斑,呈环形,脱屑,破溃流脓,疼痛作痒,以手指、手背为主,手肿,夜寐欠安,纳可,二便自调,口干口不苦,舌质红少苔,脉弦。既往:糖尿病病史5 年,目前规律口服降糖药, 空腹血糖控制在6~7 mmol/L;高血压病史2 年,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130~140/80~90 mmHg。 处方:外洗方,药物组成:生大黄15 g,荆芥10 g,防风10 g,苦参10 g,苍耳子10 g,紫草15 g,牡丹皮10 g,蝉蜕3 g,蛤蟆干10 g,蚕砂10 g,明矾10 g。 6 剂,水煎外用,早晚一次。

2017 年12 月10 日二诊,药后皮肤瘙痒依旧,环状红斑,破溃流脓,脱屑结痂皆有,仍以手指、手背关节为主,现增右手腕关节肿胀,流脓较前增加,时用纸巾擦拭,有向手臂蔓延趋势;面部稍红瘙痒。因夜间瘙痒更甚,夜寐不佳,余症如前。 舌质淡红,舌苔苔稍厚微黄,脉弦。 处方: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荆芥10 g,防风10 g,苦参10 g,苍术8 g,当归10 g,蝉蜕3 g,生地黄10 g,知母6 g,石膏(先煎)20 g,通草6 g,神曲10 g,地肤子(包煎)10 g。6 剂,日一次,水煎内服,早晚两饭后温服。 继续予前外洗方,嘱咐上方去蛤蟆干。

2017 年12 月17 日三诊,药后痒稍减,红肿稍减轻,针刺痛感,手足新发皮疹,足踝肌肤甲错,二便自调,夜间痒甚,痛时喜凉,夜寐尚安,稍咳,口稍干不苦,舌质淡红稍紫,舌苔薄白,脉近数右寸浮。处方: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荆芥10 g,防风10 g,苦参10 g,苍术8 g,当归10 g,蝉蜕3 g,生地黄10 g,知母6 g,石膏20 g(先煎),通草6 g,神曲10 g,紫草12 g,地肤子(包煎)10 g。 6 剂,日一次,水煎内服,早晚两饭后温服,配合以同前外洗方。

2017 年12 月24 日四诊,药后瘙痒、红肿皆减轻,右手腕部结痂,无伴破溃流脓。 手足新发皮疹无伴疼痛,但瘙痒依旧,恶热喜凉,足踝局部肌肤甲错。无口干、口苦,夜寐安稳,二便正常。舌质淡红稍紫,舌苔薄白,脉来近数,右寸脉浮。 续上方,生地黄增至12 g,苍术、知母均加至10 g。 继守上外洗方。

2017 年12 月31 日五诊, 药后肌肤皮疹渐消,结痂处粗糙。 四肢手足皮疹瘙痒入夜为甚,伴见渗液。 口无干苦,夜里可安然入睡,二便尚调。 舌质淡红暗,舌苔薄微黄,脉弦稍数。 续守上次内服方,紫草加至15 g,外洗方同前。

2018 年1 月7 日六诊,药后皮疹时发,双手及背部为主,伴疼痛、瘙痒,已无渗液。口不觉干苦,夜寐佳,二便如前。 舌质淡红暗,舌苔薄白,脉仍弦数。续守上次口服方,外洗方同前。

2018 年1 月14 日七诊: 药后双手及背部皮疹惟余瘙痒,夜间加重。 口稍干不苦,睡眠安稳,二便畅。 舌质淡红,舌苔白稍厚,脉弦滑而数。 上方去知母加白鲜皮15 g,蛇蜕5 g,以滋巩固。

2018 年1 月21 日八诊回报, 双手及背部瘙痒症减,夜间痒减,仍易起皮疹,诸症较首诊改善明显,仍予同七诊之内服方及外洗方,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年逾七旬,气血亏虚,风邪乘虚侵袭机体,中于营卫,溢于皮肤,内合湿热之邪。 首诊所处方药苦寒温燥,欲求速效,予诸药煎煮外洗肌肤,使药达肌表病变之处,又无耗伤脾胃之弊端。 二诊回报,患者苦诉诸症反增,痛苦难耐,复观舌脉,湿热较首诊愈胜。 审慎思之,干蟾一药具有破结、行水湿、解毒、止痛、开窍、散肿之功,平人之用常有过敏之象,考虑患者体质不耐,故而去之。 处方改中药内服,不惧方药碍胃之弊,运用经典方剂消风散加减化裁。邪盛之极,内服外用,以求拔除病根。三诊、四诊,瘙痒、红肿已减,未见流脓,结痂增多,药已见效。 然身躯皮肤皮疹易发,避温喜凉,舌质稍紫,脉来近数,为血瘀热盛之象。 于四诊时内服方中增加生地黄、苍术、知母药量,凉血活血,增强活血祛瘀、清热、燥湿之力。 五诊,手足皮疹夜间痒甚,舌质转暗,夜里阳入之于阴,邪气随之入血分,内服方紫草续至15 g,补活血凉血、透疹消斑之力,透营血之邪外出。六、七诊回报,观舌未见暗象,湿邪内盛于内,故舌苔转厚,诊脉见滑,弃内服方之知母,防润燥助湿。诸症改观,唯余瘙痒作怪,添白鲜皮、蛇蜕,起祛风止痒之用。 八诊回报,夜间痒甚,瘙痒之症较前已大减,续守前方,以滋巩固。

4 结 语

消风散是治疗湿疮常用方剂,根据临床湿疮致病以风、湿、热三邪内犯为主,兼夹血热、血虚、血瘀、燥邪、脾虚等病理变化的特点,李灿东教授通过消风散加减化裁,突出风药、血药的运用,强调外洗中药方的配合治疗,起到内在机体状态与外在皮损的兼顾作用,在临床湿疮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消风李教授知母
掌小横纹穴按摩辅助消风止咳汤加味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IL-17A、CCL11表达水平的影响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育槐
基于古代医籍中外科方剂消风散用药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厨子救人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别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