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加味治疗痤疮探析
2020-11-29陈进川林裕华黄苏萍
陈进川,林裕华,黄苏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痤疮又名粉刺、青春痘,是一种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肺风粉刺”“面疱”等范畴[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肘后备急方》载:“年少气充,面生皰疮”。 此病以青年男女居多,研究显示,在12~24 岁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达85%[2]。痤疮临床多见实证、阳证、热证。升降散宣郁热、解邪毒、通谷道、泻浊阴、清升浊降,主治表里三焦热证,与痤疮病机甚是相符。 笔者试从痤疮病因病机、诊治要领等论述升降散治疗痤疮机理,以寻求临床治疗痤疮的有效方药。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 六淫外邪侵袭肌表,郁闭玄府,肺失宣发,汗出不畅,邪气不得外出,蕴于肌肤,化瘀化热成毒,燔灼气血津液,发为痤疮。 张景岳在《类经》中载:“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
1.2 饮食失调 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高粱醇酒,湿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食积内停,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湿热邪毒熏蒸颜面,凝滞肌表而发痤疮。陈实功《外科正宗》言:“粉刺……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
1.3 情志抑郁 平素焦虑不安,情志抑郁,肝失条达,三焦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化火,且情志不遂,忧思恼怒常能鼓动相火,相火妄动,循经上冲,痤疮遂生。正如清·张璐《张氏医通》载:“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
1.4 体质因素 《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载“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 痤疮患者病情轻重各异,病程长短不一,其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 ①阳亢体质:先天禀赋特殊,阳气偏盛,或后天因素所致湿热内蕴机体,外邪引动,发于肌表而为痤疮。 ②阴虚体质:先天素体肾阴不足,或后天劳损而致阴血亏虚,阴阳平衡失调,水不潜龙,相火妄动,循经上冲颜面发为痤疮。
总而言之,患者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内在基础,外感六淫、饮食失调、情志抑郁是发病的外在条件,阳郁是生热之本,热结是痤疮之根,病机以热盛、血瘀、痰凝、湿阻为主。
2 诊治要领
2.1 清热活血 痤疮多发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病机多为热证、实证。《外科启玄》:“粉刺属肺……总皆血热瘀滞不散”,《杂病源流犀烛》:“面部诸疡,俱热毒病也”。纵观古代医家论述,多认为此病与热、瘀、毒密切相关,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为主。
2.2 调畅气机 前人谓:“肝为百病之贼”“百病皆生于气”。 陈英指出:“肺经风热,其咎在肝;脾胃湿热,其责在肝;热毒壅盛,其累在肝;血癖痰凝,其宗在肝”[3]。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因此,治疗本病当重调理气机,恢复机体升降功能。
2.3 通利二便 ①大便不畅: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大便不通,邪无出路,熏蒸于上,故临床痤疮患者常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或大便溏而黏,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感,均当釜底抽薪,攻下泻热,如大黄、槟榔等。 ②尿黄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痤疮患者亦多见心火旺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故见小便黄而量少, 因而临床可通过清利小便以泻心火,从而治疗痤疮,如芦根、淡竹叶等。
2.4 分脏论治 痤疮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科启玄》载“疮虽生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于脏腑之内”。 痤疮病位在皮肤肌表,涉及肝、心、脾、肺、肾。 李灿东教授[4]将面部分为上、中、下、左、右5 区研究痤疮皮损区与五脏病位证素的相关性显示:肝以左右为主、心以上部为主、脾以中部为主、肺以左右为主、肾以下部为主。 诸般邪气,侵袭人体,干扰气机,可致心火上炎,肝失条达,肺失宣发,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气血运行失常,水液停滞,郁热内生,亦可因肾水不足,相火妄动,发为痤疮。因此,痤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局部外在表现,临床应辨病辨证,脏腑分经论治。
3 升降散
3.1 源流 升降散出自明代龚延贤《万病回春》所载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经清代陈良佐《二分析义》改用量,变服法,更名为陪辰散,主治热疫;后经清代杨粟山更名升降散,载于其所著《伤寒瘟疫条辨》,并将其列为温病十五方之总方,用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证[5]。
3.2 方药解析 升降散主要由白僵蚕、蝉蜕、片姜黄、大黄四药组成,功擅升清降浊、散风清热、活血解毒。方中以僵蚕为君,味辛、咸,性平气薄,得天地清化之气,升清阳而降浊阴,散邪火而解郁热;蝉蜕为臣,味咸而甘,气寒无毒,疏散风热,透疹止痒,为清虚之品,其感凉风清露之气以生,吸风得清阳之真气,因而能祛风除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故能涤热解毒;姜黄为佐,味辛、苦,性微温,辛香透达,入血分能活血化瘀,入气分能行气散滞;大黄为使,性寒味苦,通行上下,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利湿,通腑泻浊,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火热得泻,皮毛方可洁净润泽[6]。 此外,升降散方中尚有米酒、蜂蜜,米酒味辛苦而性大热,蜂蜜性味甘平,恐其助热留湿恋邪,临床多弃而不用。
升降散辛苦寒温并用,升降并施,气血同治,宣通透泄,开玄府,通谷道,调气机,化瘀滞,宣郁热,解邪毒。 其方虽为温病而设, 实为治痤疮之良方,“开窗散热”之要方。正如杨栗山所云:“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6]。
3.3 辨证加减
3.3.1 升降散合柴胡疏肝散 适用于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证。《素问·刺热》载:“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症见面部痤疮以左颊明显,以丘疹、结节为主,热盛血腐成脓者可见脓疱, 遇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则加重,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期痤疮加重,常伴有胸胁满闷不舒,口苦口干,舌边红,大便正常或偏干等。 肝胆热盛者,可用升降散合龙胆泻肝汤,亦可加夏枯草、蒲公英、白蒺藜等清肝平肝之药。
3.3.2 升降散合导赤散 适用于心火旺盛证。 《素问·刺热》言:“心热病者,颜先赤”,症见面部痤疮以额部明显,以丘疹为主,色赤肿痛,瘙痒不适,伴有口干,心烦,不寐,舌尖红,小便短赤、涩滞、灼痛,大便正常或偏干欠畅。
3.3.3 升降散合泻黄汤 适用于中焦脾胃湿热证。《素问·刺热》谓:“脾热病者,鼻先赤”,症见痤疮以鼻周明显,以脓疱、囊肿为主,可挤出黄色分泌物,面部光滑油腻,身体困重有潮热感,腹胀纳呆,口苦口臭,舌红苔黄厚腻,大便正常或黏滞不爽,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感等,临床多见于平素喜食辛辣厚味患者。
3.3.4 升降散合枇杷清肺饮 适用于肺热壅盛证。《素问·刺热》言:“肺热病者,右颊先赤”,症见面部痤疮以右颊明显,以黑头粉刺、红色丘疹为主,可挤出白色分泌物,常伴有口干喜饮,舌红苔黄,大便偏干欠畅,甚者状如羊屎。
此外,临床疾病变化多端,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处方用药应察证切脉,斟酌得宜,随病之变化,辨证施治,灵活加减,或清热,或滋阴,不可执方耳。如脾虚湿热者,应酌情减大黄用量,或不用;肾水不足,虚火上浮,以颏部明显者,可用引火汤或知柏地黄丸治之;痤疮严重者,亦可内服外用并施,如青黛调醋外敷。
4 医案举隅
陈某,男,17 岁,体型微胖。患者以痤疮半年,加重1 周于2019 年5 月23 日来诊。 症诉:痤疮前额明显,两颊稀发,色暗红,瘙痒,无脓头,平素急躁易怒,畏热,汗多,口臭,口干微苦,食欲一般,寝可,大便偏干,2 日一解, 小便偏黄, 舌尖红苔白夹黄腻,脉弦滑数。 诊为心肝火旺证,方取升降散合导赤散加减。处方:僵蚕10 g,蝉蜕10 g,姜黄10 g,夏枯草10 g,蒺藜10 g,赤芍10 g,酒大黄6 g,通草6 g,淡竹叶6 g,薏苡仁30 g,生地黄20 g,山楂15 g,甘草5 g,5 剂。
二诊:患者前额痤疮减少,两颊未见痤疮,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近数。 效不更方,守前方5 剂后基本告愈。
按:心肝火旺,上炎则烦躁易怒、畏热、汗多、口臭、口干苦,下移则大便干、小便黄,火热生风,则见皮肤瘙痒;又因患者肥胖多痰湿,年逾二八,天癸过旺,相火妄动,湿与热结,熏蒸颜面,发为痤疮。治以清心利尿,清肝泻火,解毒通便,方取升降散合导赤散加减。 升降散宣郁热以透邪毒,通谷道以泻浊阴;导赤散清心火,利小便。 方中加夏枯草、蒺藜、赤芍清肝泻火,解毒散结,止痒,薏苡仁清热利湿排脓,山楂消食降脂、行气化瘀。 诸药合用,心火得泻,相火得平,脏腑气机通调,痤疮自愈。
5 小 结
痤疮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好发于青少年,严重影响患者形象,更给其带来心理阴影,使其蒙受巨大精神压力和痛苦。 在药物治疗痤疮的基础上,应重视患者心理疏导,缓解精神情绪紧张,清淡饮食,节制辛辣膏粱厚味,保证睡眠充足,培养良好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