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2019中秋之夜》影视化沉浸式电视文艺晚会新探索
2020-11-29蓝添
蓝 添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媒介的不断转型,视觉文化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变迁。视觉文化当下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可视性与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世界被把握为图像[1]。电视节目作为目前最普遍的大众传媒传播方式,跟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停的发展,不断满足观众的审美诉求。如今,在沉浸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电视节目已经从“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时代变成“一切以视觉为中心”的沉浸式观影体验时代,制作成本和水平不断随着人们的视觉感受而提高,由此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电视节目不仅要在视觉上加大创新力度、扩大应用范围,还要在沉浸式文化背景下不断满足各种各样的受众需求。
纵观电视视觉文化表现在电视文艺晚会更加突出,而这向来是各大电视台收视大战的“必争之地”,从跨年演唱会到春晚,再到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由中央电视台独大到湖南卫视崛起,再到各大电视台的文艺晚会收视大战愈演愈烈,这其中无论是哪个电视台都创造了一个个收视神话,也为大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视觉节目,此类经典的晚会经久不衰。但随着融媒体时代来临,人们对于媒体提供的节目视觉观赏感受更加苛刻,电视文艺晚会节目不仅面临着各大电视台同行竞争,同时面临着互联网晚会及综艺对收视人群的分割。从2016 年起,各大卫视的节目,甚至是为每年特定节日倾情打造的文艺晚会,收视人群都逐年下滑。这些年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增多,大小节目都有多个卫视“对打”,也都尝试网台同播,向互联网用户靠齐,众多电视文艺晚会以比拼邀请流量明星形式,来收割粉丝从而提高收视。但晚会的嘉宾无法解决形式固化、创新尽显疲态等问题,还是有更多收视人群流向同期的爆款网综或互联网晚会,相比于互联网视觉节目势头正劲,电视台收视率的表现差强人意,这不由让人唏嘘,卫视晚会怎么了?电视文艺晚会想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守住平台优势和收视出路在何方?
2019 年9 月12 日19:30,由湖南卫视刘建立工作室、罗煦明团队和导演陈畅联合制作的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在中秋夜前夕上演。融合了音乐剧、舞台剧、情景剧等剧的表现形式和电视文艺手段的《2019 中秋之夜》,通过影视化来聚焦每个平凡人的生活,在全芒果系阵容和平凡演员们的演绎下,开启了一段新形式的视听晚会,播出后让众多收视关注“陷入”湖南卫视沉浸式晚会中,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场晚会不仅收获零差评口碑、收视更是名列前茅,全国网、城域均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触达观众人数、收视率均是昨晚省级卫视市场最高的项目,城域多个年龄段人群份额均接近5%(00 后、90 后、80 后、70 后),也多次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展现出新形式文艺晚会的青春特色与广谱的竞争力;晚会实现创新突破,以超新意首创情景短剧与晚会形式的交融,暖心的故事以及现代人休戚相关的情感共鸣,获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可。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的突破为电视台举办文艺晚会提供新的思路:构建融合电视、电影、戏剧与音乐的视听沉浸式晚会。
1 融媒体时代沉浸文化背景下的《2019 中秋之夜》的晚会形式新模式
1.1 颠覆式“剧”变,电视晚会手段和影视剧融合打造文艺晚会
在电视文艺晚会竞争同质化的现状下,“百好不如一新”的理念早已体现出来,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求新、求变、求独特在各大电视台要收获更高收视要做到的,这是此次《2019 中秋之夜》以“剧”的形式打破传统节庆类晚会模式,用影视化手法与电视晚会节目结合,实现颠覆式创新。这不仅是国内节庆类晚会的首次大胆尝试,对于整个电视行业来说,也是史无前例,意义非凡。
1)颠覆式“剧”变
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创新性地以《我的爸爸》《亲爱的朋友》《老汪家的心愿》《时空的告白》《你好!陌生人》五幕发生在“中秋之夜”的故事外加《心愿工作室》的串联,实现晚会的“剧”变。这首先是品牌与概念的颠覆式创新,打破《中秋之夜》等于晚会的思维定式,跳脱出“舞台化”的固有形态,以影视剧的呈现方式与观众共庆佳节。在观众思考着今年又会是谁唱中秋金曲时,从源头上创造惊喜,给观众带去新的视觉体验。其次是在打破了常规的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模式,整个《2019 中秋之夜》作品全部采用实景拍摄,50%外景,50%棚内实景,纷繁复杂的场景,16 天的拍摄和制作时间,节目组只得采用边拍边剪的方式,与以往的“彩排+直播”模式完全不同。《2019 中秋之夜》的“剧”变的颠覆式的创新,摒弃节日晚会的传统思维,开创新形式节庆晚会新品类,讲述百姓身边故事,让观众沉浸在这场精心安排的晚会中。
2)电视晚会手段和影视剧融合
“《中秋之夜》并不限定是一台晚会,中秋有一切可能,在做了这么多年晚会之后,我们觉得是时候要进行一次突破以带给观众全新不同的感受。”这是湖南卫视《中秋之夜》的导演在采访中这样提到。出于这样的理解,湖南卫视致力于打造影视化沉浸式的节目,率先做出了一档独一无二的文艺晚会,湖南卫视通过自己擅长的电视晚会举办手段,将影视剧的舞台和场景的灯光、配音、节奏等的调度把控的非常到位。《2019 中秋之夜》湖南卫视通过舞台化形式的《心愿工作室》的几位主持人的角色扮演,将五段影视剧化的故事跟着主持人的“实现愿望”的工作串联起来,既保留了晚会的主持人及舞台的烘托氛围的作用,也添加影视化真实还原的剧场新元素,开创国内文艺晚会新品种,突破了传统晚会所能传递的正能量边际。
1.2 沉浸式观看体验,节日元素+影视化手段营造沉浸式环境
大众传播学和接受心理学均有研究表明,电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接受是需要不断刺激的,否则一般观众极易“移情别恋”。湖南卫视是国内顶级电视台之一,它的每一次改变势必会带动行业的变革,在曾经的收视收割机的文艺晚会近几年被各大电视台纷纷刷屏,文艺晚会收视情况更是江河日下,无论是网台同播都无法改变小荧幕的创新乏力现状。湖南卫视在新一年中秋晚会上,一改传统,将影视化和节日庆典结合,打造一场沉浸式观看体验的晚会新模式。将节日元素与影视化手段相结合并不是全新概念,大众熟悉的贺岁片就是这个逻辑,但在小荧幕市场,此前是空白的节目产品,《2019 中秋之夜》中秋佳节+影视剧的组合很好的填补了这块空白。
1)创建影片,提供剧场式观看体验。
早在湖南卫视先前推出的《幻乐之城》《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等节目就可以看出,湖南卫视在打造一个小荧幕的沉浸式观看体验的新时代。《幻乐之城》中湖南卫视打造了一个3 000 平方米的“幻乐空间”,要求节目嘉宾在有限的排练时间和表演时间内完成音乐故事短片,各团队要在充分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对音效、摄影机位、唱演人的走位以及导播切换进行规划。这种一气呵成式的制作手法,为观众提供了剧场式的沉浸观感。与之不同的《声临其境》和《声入人心》则更多关注人们听觉的沉浸式体验。在此次《2019 中秋之夜》的节目中,湖南卫视也是创新创建影片,延伸以往舞台剧的视觉化表现,通过影视化与剧情融合的表演,丰富了镜头画面,弱化了舞台的上下观感,让场景和情节更加立体,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2)多种媒介符号结合,营造沉浸式观看氛围。
从湖南卫视的多档节目,可以看出近些年国内的电视台已经开始打破“引进+本土化”的节目创办模式,原创的媒介符号的结合节目和新形式的探索性节目在湖南卫视早已经出现,不论是快综艺爆火的那几年,湖南卫视已经开始转型做慢综艺,如《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偶像来了》《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餐厅》等的文化符号和真人秀结合,还是以音乐与表演为核心的《幻乐之城》或者以音乐和语言为主的《声入人心》《声临其境》等,这都看出媒介符号的被关注逐步成为湖南卫视办节目的重点,同样的《2019 中秋之夜》利用多种媒介符号更加外化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听见更切合时宜的音乐,看见更有共鸣的剧情,陷入湖南卫视给的“沉浸传播”中去,让人感同身受,悄然落泪。
1.3 去舞台化表现情感,传递晚会主题内核
晚会是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开端,早在1979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晚会《迎新春文艺晚会》,从这开始以节日庆典、纪念日、表彰日等的主题晚会慢慢在中国大陆开花,晚会节目内容不断综合发展,融汇了歌唱、舞蹈、戏曲、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甚至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等等,经过几十年各大电视台的发展,文艺晚会已然成为中国大陆娱乐节目的一大特色,通过舞台化表演传递不同主题的内涵。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于文艺晚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电视台不断升级各项硬件设施,也难以抵挡晚会收视率和口碑的流失。因此对于晚会创新瓶颈的现状,湖南卫视开创“戏剧+音乐”的晚会形式,用新颖的方式传递晚会主题内核。
2019 年的中秋之夜的文艺晚会主要集中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前者在2019 年中秋夜播出,而后者则提前中秋夜一天播出,但收获的口碑是截然相反的。央视《2019 中秋之夜》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以歌会为主线将《花月圆》《山河恋》《共婵娟》三个篇章展现在中秋月下,通过江苏淮安和广东佛山两个会场双时空互动,荟萃新中国以来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唱响献给祖国的赞歌,表达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爱国情怀。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与央视的家国情怀、大家团聚的主题不同,湖南卫视选择与央视相对的“小家团圆”的主题,关注每家每户在中秋之月下的愿望,从小故事出发传递出湖南卫视的真实温馨的主题内核。纵观央视和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的网友评论,央视的舆论评论显然停留在“明星大牌、舞美绚丽”上,而湖南卫视大多以“笑中带泪,满满都是感动”的评论为主,很显然在主题的诠释上,湖南卫视的“小家团圆”的内核更符合大众对于中秋节各家团圆的口味,而央视受限于起特殊的国家电视台的位置,其选择的主题也局限于家国情怀之上,渲染的是整体的中秋氛围,也难以真实的传递出中秋之夜的主题内核。
2 影视化文艺晚会举办的新特点
2.1 从自我解码的思考到直观反映的变化
文艺晚会每次的主题如果纯粹的只让明星与音乐或小品的结合来吸引观众,那这一定会走向失败。纵观电视文艺晚会创办的几十年来,音乐这种带有思考性的艺术,在各大晚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通过听觉将声音符号与自身的经历和想法进行自我解码,得到不同的观感,它与原始的书本阅读一样,是一种远距离的观赏艺术,这样的形式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启发。但在当下视觉化的新媒介趋势下,传统的文艺晚会形式已经不吃香,通过余音绕梁的音乐或舞蹈让观众自我解码显然不符合现当下的信息时代,人们迫切想要得到快捷而又深刻的信息,那节目也要向这方向靠齐,谁可以将每期晚会主题准确而又直接的传递给观众,那取得的结果就会是成功的。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以影视化手段将舞台剧和音乐影片化的呈现,在增加了节目形态上的媒介符号多元化的同时,还将现代社会情态联系起来,传递出台上形式难以传递的带入感,更具有感染力。
2.2 从静观到震撼再到沉浸的质变
文艺晚会从20 世纪80 年代红火至今,重要的就是它在舞台的形式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内容,从开始的重视内容到视觉文化的兴起开始重视形式,节目也通过升级舞美特写来展现各种各样的节目,把舞台视觉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观众不断被眼花缭乱的视觉特写所吸引,这样的节目设置将原有的“静观”的观看模式过渡到“震撼”中去。而今又随着科技的进步,全景VR、多场景多时空调度、舞台影视化等等,让人们又过渡到“沉浸”式观看模式中,故事的内涵和人们的情感成为重要元素,节目更多以呈现情感为主,让你观感震撼、听感动容,跟着哭又跟着笑,沉浸其中,使得各种电视节目进入了一个情绪沉浸的阶段。
2.3 从“大家”主题向“小家”主题聚焦
从往年的各大省级卫视和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来看,前些年火热的主题有“四海同春”“和美中国梦”“春满东方”等等这些聚焦在整个国家的高大主题,晚会也是不断的堆砌不合时宜的家国情怀的节目,2019 年央视的中秋晚会就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不该多年的内核,即使舞美和灯光再先进也会让人选入审美疲劳。“大家”主题不应该成为每一个节日庆典晚会的“万金油”主题。的确,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省级卫视也开始向“小家”主题聚焦,如山东卫视的《一封家书》、江苏卫视的《幸福合家欢》等等,关注更多小百姓家庭的团圆美满,引发观众共鸣。而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正顺应潮流,以“向月亮许个愿”为明线主题,以“月圆人更圆”为暗线主题,传递给更多人温馨和感动。
3 视觉符号转换下沉浸式晚会的思考
3.1 煽情主义的泛滥
受到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结构表现为以情感为核心,注重情感而非理性是传统社会行为的普遍逻辑,情感需求成为中国观众审美的重要环节[2]。而电视节目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如何将充满情绪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促进观众进行社交化传播。
然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人际交往中的理性成分增加,人际关系结构表现出由情感型人际关系结构向理性人际关系结构的转换。受众对于情感需求的转向并没有让电视制作团队意识到理性情感,导致很多节目制作团队依旧在利用视觉符号组建各种煽情元素,让节目陷入煽情主义的泥潭里去。节目“提供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假的快乐,它用虚假的快乐骗走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活动的潜能”。煽情主义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风格,是为追求轰动效果,竭尽全力渲染情感,以影响人类情感和感官体验的一种新闻方式。而现如今文艺晚会和其他电视节目也在节目设定中加入煽情元素,用一下悲伤痛苦的故事或者恶搞的事情,对这些故事无下限的消费,引发人们情感爆发。这样的煽情元素的泛滥让观众精神也开始麻木。
3.2 明星元素过度消费
注意力是信息社会的稀缺资源,明星作为视觉文化时代的产物,他们成了一些电视台办节目赚收视率的保证。明星可能因为优质的外貌、较好身材、用之不竭的擦边球、段子等成为时代的流量,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明星身上,通过不断的新闻来获取对应的热度,而热度即商业价值。在如今的文艺晚会,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台都逃不掉比拼明星阵容来收割观众的行业规则。而当一台晚会的大量资金花在邀请明星来露脸,即使是假唱和对口型也在所不辞的请过来的时候,也许收割现当下的粉丝经济。但过渡消费明星元素,满足大众对明星的窥视欲望,最终是会昙花一现,多方面损害电视节目。
明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证节目收视率,但这不意味着大牌云集就能够收获高关注好口碑。在2015年全国的春节联欢晚会有超过9家电视台举办,2013 年的跨年演唱会更是多达12 家电视台举办,由于明星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人们只能根据“哪家大牌看哪家”来选择自己的注意力去向。显然2019年的跨年演唱会仅剩下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少数几家的天下。邀请明星来是为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通过明星元素的流量效益来为专业的节目做宣传,本末倒置的将明星元素过度消费,让节目在口碑上大打折扣,节目的主题表达也会出现偏差导致节目难以办下去,失去竞争力。通过国内一线电视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节目创办上不断走出自我风格,邀请的明星也成为了节目主旨实现的优秀工具,如猴年北京卫视春晚邀请经典“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湖南卫视2019 年的中秋晚会用自家艺人团聚和主题一样聚焦平凡人家庭愿望等等。
3.3 同质化严重
在视觉符号成为电视节目中最重要的元素,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蓬勃发展,无论是文艺晚会、选秀竞赛,还是竞技综艺、真人秀节目都像是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实际上,这看似多元化“百花齐放”的电视节目,实际上只是同质化严重的数量的扩张,类型的多样性并没有显著变化。大多节目都是对成功节目的复制模仿,高度同质化成了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这看似繁荣的电视荧幕背后,实际上是视觉媒介在商业利益制造出的娱乐假象,而这样的问题在电视文艺晚会上更加严重。
电视文艺晚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形式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同样是声音符号和视觉符号在舞台上展现,再由影视工具呈现在电视媒介之上,这样模式已经用过二三十年。所以各大电视台都在寻找新的出路,将室内录制变成露天拍摄,将录播变成直播,将各种节目难度升级,将灯光舞美做到极致,但这样的外在改变也难改电视文艺晚会的同质化的内核。不过值得探究的湖南卫视《2019 中秋之夜》打破传统“舞台化”的节目根基的形式,是否能够带给电视文艺晚会一线新的探索呢?这也让众多传媒制片团队看到了新的方向。总之,同质化的严重离不开恶性的资本热捧,媒介渴望短期获利,那就走上同质化的道路,以牺牲节目内容品质和特色为代价终会让市场淘汰。
4 结语
在视觉符号影视化的新形式下,湖南卫视《2019中秋之夜》开启了“戏剧+音乐”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影视化晚会更加迎合时代背景下大众的审美需求,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带入到真情实感的节目设置中去,为电视文艺节目提供新的参考经验。但同时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视觉文化时代,电视节目对每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影响。人们从“静观”到“沉浸”,人们开始不思考而是选择直接接受媒介给的感官刺激,人们摒弃原始书籍时代的远距离观赏模式,陷入媒介的“沉浸传播”中去。这种传播信息模式和获取信息的模式的改变讲给人类带来什么,或许是不断超越人类的生理媒介的极限,开启新的媒介时代,又或者会物极必反回到最原始的媒介环境,无论未来如何变化的,我们都需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去开创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