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下记者的自我定位与创新发展
2020-11-29宋含怡
游 兵,宋含怡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并不绝对,而且发展速度呈现出加速度不断上升的趋势。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直到现在的互联网相对于过去的媒介是新媒体,每一种媒介主动权的转让与跳跃的时间是不断缩减的。这给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传播范围的扩大、传播速度的提升、传播媒介的丰富等等。过去的大众传播,组织和精英控制新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分众传播时代的来临。记者的“新闻挖掘者”、“新闻把关者”功能在慢慢淡化,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思路的创新很重要。
1 用户思维的创新
传统媒体环境下,少数人和组织机构掌握了传播的内容,单一“话语权”[1]现象较为严重,记者认为什么有价值就可以去采访,编写出报道也不担心没有受众观看,但那是媒介种类单一,新闻获取途径匮乏的时代,新闻显得很“稀有”。现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差异就是打破了信息的垄断,让大众传播转变为“人人即媒体”。现在用户可以在微博、微信、头条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能搜索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讯。记者想让自己的报道有更多的关注和社会价值就必须对用户的爱好有所掌握,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准确定位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最大限度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2 技术思维的创新
在2019 传媒蓝皮书发布会暨第十届传媒发展论坛[2]上,柳斌杰院长为传媒研究提了三个方向,其中谈到发挥平台作用,从全媒体、全球视野进行探索和研究。我认为记者在新闻编辑、传播途径、表现形式等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借助电视、网站等快捷的媒体平台,利用文字、声音、影像、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媒介融合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让受众实现纸质、数字信息的融合接收。这个时代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包裹着,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用户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筛选,去查找,你需要做的是把内容更细化更精简的推送给用户,抓住他们的需求。对于记者而言,如何利用好微博、微信等主流网络平台也极为重要,报纸版面有限,表现形式仅限于文字、图片。而网络平台则有相对无限的空间,媒介融合程度也更高,发挥好文字、图片、影像的信息传递优势会有传统纸质媒体达不到的效果。柳斌杰院长还谈及传媒发展要向智慧型转变,发挥研究成果的智库作用,我认为在新闻传播领域也需要借助数据库技术来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喜好来推送定制新闻,这能很好的节省用户时间,吸引读者兴趣。传统媒体也可以汲取经验建立起自己的成果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出社会的需求从而更好的指导记者工作。
3 交互性思维的创新
之前人民网上看到一则新闻:“针对反馈的互动性能对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良性改变。”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呢?拿传统纸质报刊来举例,纸质报刊的新闻内容是记者采访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刊登到报纸上的,然后通过消费者购买报纸的形式获得新闻内容。传统报刊记者和报纸购买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单一,是单向的、被动的。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没有专门的反馈渠道,新闻生产者可能仅仅靠极少数的读者来信方式听取到读者的声音,但是这样的数量太少不能代表全部读者的意见,而且来信这个方式代价相对较高,数量一多可能会给记者等新闻从业者带来很大压力。而基于反馈的交互性,从广义上的意义来说,是创造一种取代传统的单向交流的双向交流模式。在这点上,网络媒体做的显然比传统媒体更好。微信公众号上的留言功能、微博的评论功能等等都是交互性的体现,用户看新闻不仅仅是了解它,还希望能找到情感的共鸣。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时代变化速度很快,新事物不断出现,用户更需要与人交流分享,原来线下的无话不谈转移到线上的留言评论,正如网易云的评论一般,网易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软件、更是一场故事分享盛会。这样的形式给了传统媒体强烈的信号,它们知道仅仅分享新闻给用户是不够的,还需要倾听用户的需求,与用户互动,接收用户的建议。所以各大报刊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与新媒体进行媒体融合,借助网络的优势来改良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用户对报刊的黏性。
4 记者角色的重新定位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消失。最重要的就是记者的“把关”作用、“议程设置”作用被削弱,公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多样化,传统媒体的热点新闻对公众的影响力度在下降,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正在抢占公众的“第一眼球”。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去中心化趋势愈发明显,“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形成。这种变化给记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何提升报刊知名度、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呢?我认为记者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高自身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记者的主体地位消失,但是记者作为新闻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增强,一名优秀的记者需要捕捉到公众感兴趣的话题,这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是更加不容易的。因为媒体的边缘融合[1]让媒体之间的分工界限模糊,网络上源源不断的信息充斥着、挤占着公众的时间,你很难找出让很多人都认为有价值、感兴趣的事件;但同时新媒体的信息共享、实时传播优势也降低了记者的线索捕捉难度,各大网站给记者提供新闻写作灵感和素材,过去的实地采访、电话采访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了,记者还需要培养网络信息搜索、筛选能力,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2)内容辨别。无论新媒体怎么发展,新闻最重要的特性不会改变,那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也正是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的权威性体现,网络信息的发表门槛远远低于纸质报刊新闻刊登的门槛,人人即媒体意味着网络上的新闻真实度降低、新闻质量参差不齐,这时记者的辨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新闻的提炼、深化。碎片化阅读的一大显著缺点就是思考性、启发性不足,一个事件发生与其所处时代背景、区域位置等因素不可分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发现社会潜在的问题、表达民意、引发舆论关注、相关部门整改才是新闻报道的常态,也是新闻价值的体现。如果新闻仅仅停留在表面事件,让公众知道这么一件事的话就太“肤浅”了,新闻背后价值的提炼深化才是关键,而这样的角色必须由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来担任。在信息的海洋中,碎片化新闻的重新整合和剖析,不同角度的解读既是满足用户对事实真相背后深入分析的需要,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环境、舆论场[1]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技术已然成为传媒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而5G 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很多的机遇与挑战。用户需求细化、媒体平台融合、直播行业迅速发展、短视频繁荣和虚拟现实的投入使用,呼吁着新媒体环境下的全能型记者和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网络技术更新换代改变了传播形式,过去3G时代的主阵地是在文字、图片,视频的高耗能让其在3G 时代难以完全普及;4G 时代则优化提升3G 的网络技术,视频行业迅猛发展,新闻直播、现场报道都是过去传统报业记者难以想象的。而即将到来的5G 时代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将代替更多低技术的工作,记者要想生存就必须发展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将创造出虚拟空间,如果说直播带来的是视觉上的“身临其境”的话,那虚拟现实技术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感官参与,更接近麦克卢汉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5G 网络还有着4G 不可比拟的速度优势,它具有的高速度、低延迟、广连接等特性不断创新着媒介的传播方式和融合方式。传媒行业借助5G 网络在移动直播、全媒体报道、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使传媒产业链不断延伸、传播格局不断扩张。
媒体之间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就是内容的竞争。5G 技术的商用和普及,必然伴随着用户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提高,内容为王依旧是主要原则,这是新闻价值的保障。因此,在每一次报道中,记者都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准则,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为新闻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更好的运用5G 技术为时代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