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0-11-29永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永安366000
沈 娜 永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永安 36600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感染了鸭肝炎病毒(DHV)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肿大、表面有淡红色斑点和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斑。 该病是危害养鸭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1945 年,在美国首先发现该病,随后逐渐在全世界流行。鸭肝炎病毒主要有1、2、3 三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流行有1 型和3 型,可引起雏鸭严重死亡,发病率10%~100%,病死率20%~60%,个别严重的(特别是 1 周龄内) 雏鸭病死率可高达 90%,而21 日龄以上则零星发生或隐性带毒,随着日龄增大病死率逐渐降低,中成鸭一般只带毒不发病[1]。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多发。在舍饲条件下可常年发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2]。
1 发病情况
2020 年 4 月 2 日,永安市某养殖户购进 300 羽半番鸭苗。4 月10 日上午,发现部分雏鸭精神不佳,不喜欢活动,个别雏鸭全身抽搐,倒地死亡,之后每天的发病数和死亡数量逐渐增多,至4 月12 日共有109 羽雏鸭发病,发病率36.3%,死亡52 羽,病死率17.3 %。
2 流行病学调查
该养殖场位于一偏僻的山坳中, 鸭场建在离房屋不远的空地上。 鸭场边上是一条小溪, 周边是成片膝高的杂草,不远处就是山林。鸭舍用木板搭盖而成,透光透风,舍内没有安装保暖设施,舍外的活动场地用竹片进行围隔,整个环境比较寒冷潮湿。通过询问户主得知: 鸭苗是鸭贩从外地购入然后转卖给他,免疫情况尚不明确,户主购买后又未免疫任何疫苗。 鸭群发病后,户主自行使用抗生素饮水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3 临床症状
观察鸭群时发现有的雏鸭无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而亡,大部分雏鸭精神萎靡、翅膀下垂、蹲地闭眼、不爱活动,少数患鸭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病情较严重的雏鸭全身抽搐, 侧卧倒地, 头颈向后弯曲呈“角弓反张”状,双脚痉挛,不停蹬踢,有时会在地上旋转, 随后死亡。 个别雏鸭喙端和爪间有暗紫色瘀血。
4 剖检病变
现场解剖6 羽病死雏鸭,发现肝脏肿大,边缘钝圆,呈灰红或土黄色,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出血斑;肾脏肿大,血管充血。 胆囊胀大,内部充盈褐色或绿色胆汁;个别脾脏肿大出血呈斑驳状。
5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6 羽病死雏鸭的组织样品 (以肝脏为主) 送往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实验室检查。
5.1 接种鸭胚 将病死鸭的肝脏组织研磨匀浆,加入适量抗生素后取上清液,给5 枚12 日龄鸭胚接种0.2 mL/枚,孵育72 h 后接种鸭胚全部死亡,剖检时可见死胚皮下水肿、出血,肝脏肿大呈灰绿色且有坏死斑。
5.2 接种雏鸭 准备8 日龄易感雏鸭和已免疫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雏鸭各5 羽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接种病死鸭肝组织均浆上清液,24 h 后实验组雏鸭出现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随后陆续死亡,对照组全部存活。
5.3 病毒核酸检测 采集病死鸭肝脏进行RTPCR 检测,结果显示鸭肝炎病毒阳性。
6 诊 断
根据鸭群的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症状、 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
7 治疗与预防
1)及时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清扫鸭舍卫生, 对舍内环境、 用具及舍外活动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对发病鸭进行隔离饲养。
2)每瓶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500 mL/瓶,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0.1 g 头孢充分混匀,全群肌注1~1.5 mL/羽/次,同时在每升饮水中加入3 g 生泰蓝(板蓝根颗粒)、0.6 g 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和0.17 g 电解多维,连用3~5 d。
3)对鸭舍定期进行通风,降低舍内湿度,保持舍内干燥。 同时,在鸭舍内加装保温设备,提高鸭舍保暖抗寒能力。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 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第2 d 死亡13 羽, 随后鸭群逐渐恢复健康, 第5 d完全康复。
8 体 会
1)应按照“防重于治”原则,通过加强引种规范、重视疫苗免疫和加强饲养管理来减少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 临床上应注重该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2)加强引种规范。该户主购买的鸭苗,极有可能是从发病鸭场或有发病史的鸭场里卖出的带毒雏鸭,在养殖过程中发病死亡。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引种时应从证照齐全、管理严格的种苗场购买,不得从疫区购买鸭苗, 不得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或免疫情况不明的鸭苗。
3)重视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户主应到有资质的兽药店购买正规厂家的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存和使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首先要做好种鸭的免疫工作,可以保证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到10 日龄左右),其次做好雏鸭的预防工作,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其中主动免疫是对雏鸭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母源抗体水平高的安排在10 日龄左右免疫,母源抗体水平低或种鸭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疫苗免疫的则安排在1 日龄免疫)。被动免疫是对雏鸭注射高免卵黄抗体0.5 mL/羽(母源抗体情况不明的安排在2 日龄免疫)[3-4]。 免疫后应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饲料,观察鸭群的生长状态,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加强饲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在这起病例中,养殖场地位于山坳中的溪边,周围植被茂密,环境潮湿,鸭舍建造比较简陋,加上春季山里天气严寒,非常容易诱发鸭群发病。为保证鸭群的健康生长,应定期清除鸭场周边的杂草,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定期对鸭舍进行通风换气和清扫,保持舍内干燥和卫生。可对鸭舍进行修补和加固,并在溪流前后两端加隔围栏,防止老鼠、野生水禽等外来动物传播疫病。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防寒保温,防止因环境潮湿寒冷而诱发该病。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科学饲喂,保证鸭群营养均衡,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做好场内外的消毒工作,可用好易洁(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消毒频率保持在1 次/3 d[5]。 多与兽医干部和养殖业同行交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注重养殖经验的积累,当鸭群发生疾病时,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并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展全面消毒,防止变成疫源地,影响下批鸭群生长。
5)临床诊断上,该病与鸭黄曲霉毒素中毒、鸭变异呼肠孤病毒病有相似之处要注意鉴别。 鸭黄曲霉毒素中毒会出现“角弓反张”症状,但中毒的雏鸭和成年鸭都会发病, 剖检雏鸭可见胸部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斑,剖检成年鸭可见心包积液,腹腔常有腹水,肝脏实质有坏死结节或黄豆大小增生物。 感染鸭变异呼肠孤病毒病的患鸭肝脏表面会有出血和坏死,但剖检会发现法氏囊出血严重、 脾脏出血坏死等病变,必要时可通过病原学检测进行确诊,避免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