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雏鸭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2022-11-27苏世达

养殖与饲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雏鸭光照湿度

苏世达

福建省永安市燕西畜牧兽医水产站,福建永安 366000

饲养雏鸭对管理技术要求很高。雏鸭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易受冷应激影响而感染呼吸道疾病;雏鸭视觉相对较差,需要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光照,来帮助其尽快找到食物和饮水,以增加采食量和饮水量;雏鸭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需要饲喂营养丰富和容易消化的饲料,并且采取少量多次的饲喂方式,刺激其尽量采食更多的饲料,且保证供给充足干净的饮水,帮助其更好地消化饲料;雏鸭免疫系统不完善,对外界野毒入侵抵抗力很差,需要环境干净卫生,通过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增强其对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因此,要想饲养雏鸭成功,就必须掌握雏鸭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 控制温度

雏鸭在育雏前2~3 周,体表虽长满绒毛,但保温功能较差、调节体温能力不完善,需要较高的舍内温度才能维持其正常体温和生长发育,如果鸭舍内温度较低,雏鸭就会积聚在一起取暖,而不去寻找食物和饮水,时间一长就会影响雏鸭生长,甚至体质降低诱发各种疾病,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并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雏鸭容易受凉发生感冒,防控不及时就会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或者腹部受凉使肠道绒毛受损,诱发消化道疾病。但是温度也不能过高,否则雏鸭受热会发生张口喘气,也会降低采食量而影响生长发育。并且在温度过高时雏鸭会发生脱水现象,引起脚垫干裂等不良后果。

建议在育雏前1~2 d 将鸭舍温度控制在30~32 ℃,冬季、夜间和免疫接种时需要将舍内温度提高1 ℃,夏季可以适当降低1~2 ℃,在2~3 周龄每天降低0.5 ℃,第4 周龄后每周降低3~5 ℃,一直降低到自然温度即可。一般在5~6 周龄后体温调节能力逐步健全,能够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在6 周后就可以脱温了。

2 控制通风

雏鸭生长发育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氧气才能满足机体生长的需要。所以必须重视通风管理,保持舍内空气充足且新鲜,来确保雏鸭新陈代谢正常和健壮生长。雏鸭刚入舍时,饮水量和排泄量较少,产生的废气也不多,需要的通风量较少。随着日龄的增长和新陈代谢的增加,产生的有害气体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对雏鸭的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和危害,进而影响雏鸭的生长发育。

在雏鸭采食完饲料后可以及时通风,将舍内粉尘排放出去。夏天需要适当增加通风量,不仅可以维持舍内空气清新,还可以降低舍温。冬天应开启小窗通风,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雏鸭身体上,最好将舍温提高1~2 ℃后再进行通风,这样可以保持温度相对稳定,减少冷应激对雏鸭产生的危害[1]。

雏鸭自身需要较高的温度,在夏季育雏通风管理一般比较容易,而在寒冷的冬季就会出现保温和通风相互矛盾的现象,如果一味加大通风量,就会大大降低鸭舍内的温度,给雏鸭带来较大的冷应激,但是不通风舍内潮湿或空气污浊,也会给雏鸭带来严重影响。所以需要重视冬季舍内的通风管理。有条件的鸭场需要增加供暖设备,在加大通风量时可以保证温度适宜。也可以在每天中午前后加大通风量,此时外界温度相对较高,可以减少低温的影响。还可以在雏鸡采食完毕后进行通风,一方面能够将舍内粉尘及时排出去,另一方面雏鸭食后产生体增热,不容易发生因通风而受凉的现象。

3 控制密度

在饲养雏鸭阶段,如果饲养密度不合理,就会增加饲养成本和经济损失。饲养密度较小时,设备和器具利用效率低,供暖费用相对增加,还浪费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养殖效益。饲养密度过大时,料位和水位不足,雏鸭相互争抢饲料发生踩踏事件,导致群体中一些体质弱小的雏鸭采食和饮水不足,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明显降低了雏鸭个体之间的均匀度,加大了弱雏的死亡率,使养殖效益受损。同时饲养密度过大时,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废弃物质较多,如果管理不当和设施设备不完善,无法及时排出废气或粪便等废弃物质,就会影响雏鸭体质和健康程度,进而也会降低雏鸭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建议根据饲养场和育雏舍的面积、技术水平、季节、设施设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饲养密度,尽量避免饲养密度过大的情况出现,否则容易引起雏鸭生活拥挤、料位水位不足、个体大小不齐、体重下降和感染疾病,尤其是容易暴发球虫病或腿部疾病。

一般平养时的饲养密度需要维持在7~9 只/m2。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移动的隔墙,随时调整鸭群数量,有利于保证密度的合理[2]。前3 d 需要较大的饲养密度,这样便于管理和供给适宜温度,3 d后需要将体重较大的雏鸭分离到空置栏内,在1 周末进一步扩群,2 周后将整个舍占满,这样有利于雏鸭腿部肌腱的良好发育,减少腿病的发生率。

4 控制湿度

在育雏早期,雏鸭舍内温度高,水分蒸发较快,需要较高的湿度,有利于雏鸭呼吸系统的发育。如果湿度过低,呼吸道黏膜发育不良,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而且雏鸭脱水明显,极易发生脚趾干瘪和精神不振等情况,进而危害雏鸭的身体健康。同时育雏早期舍内湿度过低,还会影响雏鸭羽毛的生长和发育,对今后生产性能的发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育雏第1 周,建议将育雏舍内的湿度增加到60%~70%,在雏鸭生长到第2 周龄后,舍内湿度为50%~60%即可。育雏第1 周可以在地面泼洒清水或者在火炉上面放水壶蒸汽,以增加舍内湿度,第2周后雏鸭饮水量增加,不需要额外增加湿度,如果湿度过高,会引起雏鸭散失热量困难,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等症状,对雏鸭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利[3]。

5 控制光照

刚出生的鸭子视力发育不健全,再加上刚进入舍内,对环境还不熟悉,如果舍内光照强度过小,雏鸭很难看到饲料和饮水,容易在陌生的环境中积聚在一起,很少活动,进而影响今后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刚入舍的雏鸭需要尽快学会采食和饮水,如果光照时间过短,不利于雏鸭的开食工作,并且雏鸭属于群居性动物,在黑暗条件下容易发生踩踏和压死现象。所以雏鸭需要较长时间、强度较大的光照。

在育雏前3 d 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来帮助雏鸭寻找饲料和饮水,刺激雏鸭尽量增加采食量,建议光照时间为23~24 h;3 d 后每天减少光照时间0.5 h,1 周后每天减少1 h,一直降低到自然光照即可。光照强度一般保持在1~2 W/m2,让雏鸭看到采食和饮水为宜。

光照时间减少的幅度,需要根据雏鸭自身情况来决定,如果雏鸭体质弱小,需要适当减缓降低光照时间的幅度,来延长雏鸭的采食和饮水时间,帮助雏鸭尽快赶上标准体重。相反,如果雏鸭发育良好,可以增加降光幅度,增加雏鸭休息时间。切忌长期使用20 h 以上的光照时间,否则容易引起雏鸭体质下降。另外,在3 周末再降低光照强度,之前在光照强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刺激雏鸭增加活动量,有利于腿部肌腱发育,降低今后腿部疾病的发生率。

6 控制饮食

雏鸭入舍后应提供充足的饮水,并且保持水温适宜,冬季气温较低时保持水温达到25 ℃,在夏季要求饮水温度为20 ℃以上,让雏鸭自由饮用,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在育雏期饮水管理很重要,如果水质较差或水量不足,就会降低采食量和体质,进而影响雏鸭健康状况和成活率。另外每天定期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水槽进行消毒处理,减少饮水污染问题。

在雏鸭饮水后1 h,进行开食和饲喂,有条件的可以使用颗粒破碎料来饲喂,小型养殖场可以使用碎玉米或碎糙米来饲喂,最好将饲料铺撒到开食布上面来饲喂,有利于增加采食面积,促使雏鸭尽快寻找到饲料,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理想嗉囊饱满度。可以用塑料布或干净的编织袋作为开食布。

雏鸭生长到3 d 后再更换成料槽饲喂即可。使用的料槽边高应达到3~4 cm,有利于防止混入鸭粪对饲料造成污染。在1 周内可以实施定时定量饲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饲喂时每次饲喂量不要太多,因为雏鸭肠胃消化功能较差,体积又小,需要少量多次来饲喂,避免饲料浪费和饲料受到污染[4]。

7 预防疾病

雏鸭生长周期短,新陈代谢旺盛,一旦生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所以必须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做好疫苗接种工作能够有效防控传染性疾病,根据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采取有效的接种途径,保证免疫接种效果理想。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可以预防细菌性感染。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每天将料槽和水槽内剩余的饲料或饮水清理出来,并对饲喂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雏鸭采食发霉饲料,减少雏鸭与病菌接触机会和降低鸭群发病风险。日常管理中认真观察鸭群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减少疾病给鸭群带来的危害[5]。

8 结 语

总之,雏鸭弱小,身体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需要供给舒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环境,保证舍内空气质量良好,光照充足,温度和湿度适宜,促使雏鸭更好地生长发育,为今后充分发挥生产性能奠定基础。同时雏鸭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如果外界卫生条件较差,或者生物安全管理不当,就会增加雏鸭与病原体接触机会和发病几率。因此需要逐步完善鸭场生物安全体系,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为鸭群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雏鸭光照湿度
肉种鸡的光照不应性对养殖生产的不良影响分析
湿度变送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加湿器用不对 警惕肺炎缠身
隐蔽的力量
樱桃谷鸭雏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带有双检测结构的电缆接头保护装置
水禽舍的光照及其控制
跟踪导练(二)(2)
蛋鸭的光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