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回顾与启示
2020-11-29陈东旭
王 翔 陈东旭
内容提要:20世纪下半叶,是新中国成立并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国防思想、平衡国际战略力量结构、支持国际安全机制建设等举措加强全球战略稳定,构建了和平稳定的外部安全环境,实现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此,有六点经验启示:一是中国发展与全球战略稳定息息相关;二是要善于把握世界主要矛盾;三是要有明确的国防思想和主张;四是要以强大的国家战略力量为后盾;五是将加强亚洲地区的战略稳定作为基础;六是坚持国家原则问题毫不动摇。
2019年6月,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强调坚定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这是继2016年中俄两国元首就加强全球战略稳定发表声明后,进一步强调该问题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回顾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历史,探索其中的经验启示,对于当前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全球战略稳定态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开始真正独立与世界大国进行博弈,参与全球战略稳定的构建。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迅速告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合作抗敌的“蜜月期”,走上全面对抗之路。
美国在1945年成功试爆了核武器,装备了能够携带核武器的新型B-47喷气轰炸机,率先建立“核霸权”,并据此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以威慑苏联。为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苏联在1949年试爆了原子弹,1954年研制出新型喷气式轰炸机,初步具备了对美的“核反击”能力,但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能力上,始终弱于美国。
到了1970年,美国有战略核弹头4000枚,苏联有1700枚,苏联核弹头接近美国核弹头总数的一半。但由于苏联核弹头的当量大,实际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渐成了苏攻美守的形势。美苏两国都具备对另一方国土进行大规模核打击的能力,但任何一方也都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核报复。因此,全球形成了以“相互确保摧毁”为基础的“两极”对抗下的战略稳定态势。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打破了“两极”稳定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稳居世界第一,军费是排名第二、第三位国家军费的数倍,在关键科技领域更具有显著优势。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奋力追赶,国际社会出现“一超多强”共存的局面。“一超多强”,原本是相对稳定的国际力量结构。但是,美国凭借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提出了一套“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无国界”的“新干涉主义”理论,粗暴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先后发动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使其他国家人人自危,部分国家寻求战略性武器自保。特别是在2001年,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更直接冲击了冷战后的全球战略稳定体系。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主要做法
(一)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国防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强烈愿望。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与国间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和发展,成为处理亚非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
20世纪70年代,美国—苏联—中国这样一个大三角格局形成。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而第三世界国家是与我们站在一起维护和平的新兴力量。“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为中国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更增强了国际和平力量。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是总体和平的;在这个时代主题下,各国应该尊重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平等对待,合作共赢,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针对东欧剧变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江泽民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强调,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
(二)平衡国际战略力量结构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极”对抗,中国虽然始终处于一个非决定性参与者的位置。但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起到了“平衡器”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美苏之间的力量是极不平衡的。无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际地位,美国都强于苏联。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决定了美国处于强势地位,苏联则处于相对弱势。新中国的成立,增强了苏联一方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强苏弱的局面,使双方力量对比不会过于失衡。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间的力量此消彼长。美国在政治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上则面临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并在国际竞争中呈现明显的颓势。而苏联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军事上,苏美双方的核力量已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而且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更有优势。实力的增长,使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膨胀,开始走上全球扩张之路。为抵制苏联进攻势头,中国尝试与美国改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就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协作对抗苏联的全球扩张,重新建立了国际力量的平衡,稳固了全球战略的稳定态势。
冷战结束后,美国企图建立由其领导下的世界霸权。其他国家虽然反对和抵制,但限于实力差距,或者安全依赖关系,未能与美国形成力量平衡。中国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从1980~199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3%,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2.94%增长到6%左右,成为多极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邓小平指出,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由此可见,国际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必将成为维护国际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极。
(三)支持国际安全机制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与和支持国际安全机制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脱离于国际安全机制之外。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同旧中国的外交关系决裂。但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以及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对中国的打压,使中国基本游离于国际安全机制之外。
第二阶段,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逐渐参与少数国际安全机制建设。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代表;联合国中的一些国际组织相继通过决议,恢复新中国的合法权利。1974年4月,中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联合国提出“破除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建议,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会遂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1975年起,全球南北对话会多次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始加强合作、共同发展。这一时期,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先后访华,中国与美日两国关系迅速回暖。
第三阶段,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期,中国积极广泛参与国际安全机制建设。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联系不断增多。一方面,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持续推动“核不扩散”等国际安全机制建设,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还与“77国集团”一起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中国筹建上海合作组织,支持和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亚信会议、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会等,积极推动地区安全机制建设。
三、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经验启示
(一)中国发展与全球战略稳定息息相关
冷战初期,美苏两极对立,使世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国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和遏制,被排斥在国际经济体系之外,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力量相对平衡,国际体系逐渐趋于稳定。中国开始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不但与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交流合作,还同许多西方国家开展贸易,中国经济也逐步趋于稳定。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态势有所缓和。中国作出“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的判断,全力推进改革开放,GDP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一些热点地区频频发动局部战争,但全球局势总体稳定。由于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全球化浪潮利好中国,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可见,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日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这既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维系世界和平稳定的必然选择。
(二)要善于把握世界主要矛盾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包围、封锁、遏制。毛泽东推行“一边倒”战略,不但维护了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也平衡了国际力量结构。20世纪60年代,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美苏两国在全球各地争夺世界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控制、侵略和颠覆。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的矛盾,依然是世界主要矛盾。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苏联采取攻势,妄图称霸世界。中国适时推动中美关系改善,联合美国对抗苏联,有效粉碎了苏联坐大的企图。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抓住众多矛盾中的“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中国加强全球战略稳定,就要把握世界主要矛盾,不能四面出击,平均用力。只有把握世界主要矛盾,加强全球战略稳定才有了着力点。
(三)要有明确的国防思想和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秉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防理念和主张。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的理论。一方面,坚决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始终不渝地与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中国的国际主义理念和主张,得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认同。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支持新中国,使中国后来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成为当时美苏认可的“世界大三角”之一。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改变不合理的世界旧秩序,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无不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因此,中国仍须继续秉持自己的国防思想和主张,并一以贯之地予以实践,不断夯实大国信誉。
(四)要以强大的国家战略力量为后盾
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力,“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就是一句空话。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际地位上都强于苏联。虽然中国国土面积为世界第三,人口数量在世界居前,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美苏两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打成了平手。实力不强但战力强,使中国在平衡美苏双方力量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核武器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核大国,真正拥有了平衡美苏两个大国的能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军事实力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个时候才真正拥有了国际话语权。因此,只有国家具有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才有分量,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五)将加强亚洲地区的战略稳定作为基础
亚洲,是大国斗争的主战场和热点问题的聚集地。朝核问题、印巴克什米尔问题、台海问题、南海争端等热点焦点,都在亚洲。因此,维护好亚洲的战略稳定,也就加强了全球战略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高度重视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与大部分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同邻国关系最好、最稳定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要使中国与周边邻国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已经深深融入亚洲安全事务之中。因此,中国加强全球战略稳定,不能搞“撒胡椒面”似的平均主义,而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与我关系最紧密、事关世界稳定的重点地区和事件上。因为,地缘的接近,使中国在亚洲运筹力量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亚洲与中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六)坚持国家原则问题毫不动摇
一个国家的原则问题,主要是指国家主权问题和民族尊严问题。中国坚持原则问题不动摇,就是在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上不能有丝毫让步,不能因为要维护稳定而牺牲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渴望争取国际社会承认,但建交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否则宁愿不建交。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打着“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名义打压中国。但中国毫不让步。同样在原则问题上,中国对于战争从不回避,相继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以及一系列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反侵略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可见,中国虽然勠力加强全球战略稳定,但坚持国家原则始终且丝毫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