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工发展的地理因素分析*

2020-11-29

军事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兵工冀中根据地

武器装备史研究是军事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军工史研究是武器装备史研究的逻辑起点。深化抗日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史研究,需深入研究抗战时期军工史。近年来,中共敌后军工史研究取得一些深层次成果①代表性文章参见:曹敏华:《抗日根据地兵工技术人才的汇集与兵工技术的进步》《论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与兵工企业之运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述评》《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兵器工业》;李赓:《试论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冯杰、王东亮:《抗战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刘庆礼:《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述评》等。另外,部分青年学者以中共敌后抗战军工史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提升了中共敌后军工史研究水平。例如,赵占豪:《八路军兵工建设研究》,薛磊:《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兵工建设研究》,胡定:《山西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初探》,李伟:《山东根据地兵工发展状况研究》等。,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仅停留于历程、工厂和人物介绍等史实概述的层次,这无疑是中共军工史研究的重大进步。晋察冀根据地作为抗战时期中共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却鲜有学者专文论及。②有关晋察冀军工专题论文仅5 篇:蔡珏、曾华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炸药技术发展史研究》,更云、张本:《模范根据地 第一战鼓风:晋察冀军事工业》,王楗夫:《创造“举杖五台”的军工传奇》,阿蒙:《铸剑: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工产业的发展状况》,吕彤羽、殷子烈:《聂荣臻与晋察冀军工》。本文拟从地理角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工的发展作一剖析。

一、晋察冀军工厂地理布局的演变

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共在敌后开辟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最进步的模范的根据地”③《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主席团致晋察冀边区电》,1938年10月5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 册(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99~200 页。。其地理范围,东到津浦路附近,西至同蒲路,南依正太、石德路,北靠平绥、北宁路附近;西有太行,北有燕山。冀西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冀中平原沃野,河湖众多;冀东山地平原兼有,地形险要交错。晋察冀军事工业就是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中从无到有、从修到造、从仿到创逐渐发展,创造了“不可想象”的“奇迹”。①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北京: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内部出版,1993年,“代序言”,第3 页。

(一)星点分布、不断游动阶段(1937.11—1939.03)

太原会战后,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在与敌斗争过程中,深感枪械维修的困难与武器弹药供应的不足。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要求各师、旅、团、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以解决迫切的修械和制造地雷、手榴弹问题。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11~12 页。随之,晋察冀军区的各部修械所先后建立起来。

1.各军分区③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13日,晋察冀军区第1、第2、第3、第4 军分区建立。修械所。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第3 军分区修械所在河北省唐县临山镇成立。这是晋察冀军事工业的发端。随之,晋察冀第1、第4、第2 军分区军械所先后建立于河北省易县匡子沟村、平山县古道村和四道凹村。

2.军区供给部修械所。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在山西省五台县跑泉厂村建立。1938年8月,日军围攻五台,修械所先迁平山县苍蝇沟,后迁桑园口村,改称军区供给部第1 修械所。11月,在原五台跑泉厂村成立供给部第2 修械所。1939年3月,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在河北省唐县大石沟村组建制造手榴弹的修械所,在河北省涞源县五亩地村组建枪械修械所。

3.晋察冀边区制造所。1938年4月,晋察冀边区炸弹厂在五台县东冶镇成立。1938年8月日军围攻五台时,曾一度解散。不久,在五台塔崖沟重建,改称边区制造所。1939年春,迁平山县王家坪一带。

4.冀中军区供给部修械所。1938年5月,冀中军区供给部修械所在河北省饶阳县大官厅村成立,它是由人民自卫军修械所④1937年10月14日,原东北军第53 军第388 旅第691 团(吕正操部),在河北晋县改编为河北人民自卫军。1938年2月,该部在安平县城建立河北人民自卫军修械所。3月,日军轰炸安平县城,修械所迁到安平县黄城村。、人民自卫军第2 团赵承金部修械所⑤1938年1月,人民自卫军第2 团消灭土匪徐二黑后,接收修械工人,并加以扩充,组建的修械所。、河北游击军孟庆山部修械所⑥河北游击军孟庆山部修械所建于河北肃宁县后堤上村。等合并而成。11月,日军“扫荡”冀中,修械所随后向冀西山区转移。1939年3月,转移至唐县花盆、木栏一带。

这个阶段的军工生产单位多为修械所,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械,利用黑色火药制造手榴弹和地雷。其地理布局的特点是不断移动的点状分布。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曾言,抗战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修械所建设可谓星星点点。⑦参见王楗夫编:《铁血荣光: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军工建设发展纪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8 页。这些星点是不断移动的,趋势是从城市向乡村,从平原向山区,由多点分散向五台、平山等较为稳定的腹地聚集。其原因,一是修械所主要依靠各支武装力量建立起来的,建立后的修械所往往随军活动;二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相比城市和平原,军工单位更易在乡村和山区生存;三是相较分散,集中更易于军工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由于军工单位刚刚组建,且处于不断移动状态,故而产品“品种较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⑧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兵工史编写组:《在敌后建立军事工业》,《兵工史料》1984年第2 辑,第200 页。

(二)大集中、小分散阶段(1939.04—1941.07)

1939年4月29日,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河北省完县⑨今河北省顺平县。神南镇成立。不久,聂荣臻指示,军工厂依据“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方针进行整编。⑩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2 页。据此,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1、第2 修械所和五亩地、大石沟修械所改编为工业部第1、第2、第3、第6 修械所,冀中军区供给部修械所改编为工业部第4、第5 修械所。第1、第2 所分布于平山县境内;第3、第4 所分布于完县、易县和涞源县交界部;第5、第6 所分布于唐县和涞源县的交界处。前四所主要修理、制造枪械,后两所主要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至此晋察冀军工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从地理上看,这个阶段是以工业部驻地神南镇为中心,大集中、小分散的军工生产布局。神南镇虽处于山区但有集市,虽非交通要道但运输便利,且临近唐河,水源充足,东距平汉铁路仅50 公里,既是军工物资集散的枢纽,又是人员往来的“中转站”。①张方、张双昭:《敌后军工生活回忆》,北京:墨雪工作室,2016年,第68 页。六个所沿京汉铁路的走向分布于北岳深山,到神南镇约1—2 天的路程,交通既便捷通畅,又相对独立安全。

1939年7月,晋察冀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的洪水”②于学驷主编:《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兵工》(上),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77 页。。随后,第4 所迁至第3 所驻地,利用第3 所的设备进行生产。第5 所则并入第6 所。1940年1月,为适应战争环境,工业部依据部队连队建制,将所属第1、第2、第3、第4、第6 所分别编为第1、第2、第3、第4、第6 连,并组建复装子弹厂为第5 连。7月,以第6 连手榴弹股为基础组编第7 连,在唐县大岸沟村建立化学厂,生产硫酸和无烟药。8月,为解决铁、铜、锌等金属材料短缺,在河北曲阳成立矿工队。10月,晋察冀边区制造所改建为第8 连。至1941年春,在平山、阜平山区先后建立第9、第10、第11 连。至此,工业部已有11 个连、1 个化学厂和1 个矿工队。平山县有2 个枪厂、1 个子弹厂、1 个翻砂厂和1 个手榴弹厂;在阜平、易县有2 个枪厂、1 个子弹厂、1 个翻砂厂、1 个手榴弹厂、1 个炮弹厂、1 个化学厂和1 个矿工队。由于南部各厂距本部较远,工业部于1940年5月在平山建立南厂办事处,领导南部各厂。③1942年5月,在唐县成立第二生产管理处,领导中部各厂。北部地区工厂则由工业部直接领导。南、北区以大沙河为界,生产各成体系,区内各厂规模虽小但职责分明。区内各厂相距1.5—15 公里,④参见张德耀:《北岳军区兵工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兵工史料》1987年第13 辑,第49 页。原料、半成品的运输转移更加方便。从地理布局上,这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局面。这种布局是军工单位贯彻“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就地取材,小型配套”方针的结果。

此外,根据作战需要,1939年8月,八路军第3 纵队兼冀中军区决定,在饶阳县河头村重建前方修械总所,下设两所:第1 所驻饶阳徐庄;第2 所驻蠡县七器村。后总所和分所转至易县八亩台村。1940年春,冀热察挺进军修械所在河北省涞水县松口成立,雁北支队修械所在山西省灵丘县谢子坪一带建立。这为以后冀中、冀东、雁北等地军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军工基地的建成,推动了军工技术和军工生产的发展。被誉为抗战时期人民兵工技术“三大创造”中的“缸塔法制酸”和“窑炉焖火法”(另一个为“坩埚炼铜锌”)在这个时期均取得重要突破。⑤参见《兵工地图》编委会:《兵工地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3 页。与此同时,军工产品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⑥中国人民兵工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兵工史(1931—1999)》,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8 页。。

(三)分散转移、拆分合并阶段(1941.08—1944.08)

1941年8月开始,日军不断加强对晋察冀根据地的“扫荡”力度。为保存实力,晋察冀各军工生产部门进入了不断分散转移、不断拆分合并的阶段。

工业部第9 连三次迁址。先由平山县北苍蝇沟村迁至木头沟村,后迁郗家庄村,再迁阜平县吴家庄村。

工业部第2 连经撤、建三次变动。1941年11月,第2 连并入第1 连,驻平山县水窄村。1942年9月,以新接收的迷城煤矿和双十玻璃厂组建新的第2连。1944年6月,新第2连并入第6连,迁至阜平炭灰铺村。

大岸沟化学厂多次拆转合并。1942年1月,工业部将大岸沟化学厂无烟药部分出,成立化学第2 厂。9月,以新接收的七一化工厂改为化学第3 厂。1943年6月,化学第1 厂迁至阜平齐家庄户村。7月,化学第3 厂并入化学第1 厂。1944年6月,化学第2 厂并入化学第1 厂,改称工业部化学厂。

从地理布局上,这个阶段的军工生产单位处于一点向多点分散,分散各点又不断转移、合并、归拢、聚集的往复循环过程。这是因为敌人不断“扫荡”,敌后军工单位不断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如1941年秋,在三个月的反“扫荡”过程中,第6 连一分为三,与敌周旋。①参见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28~229 页。当敌人“扫荡”告一段落,分散各部再次聚拢合并,从事生产。敌人再“扫荡”,军工厂再分散转移。在往复循环的过程中,渐显三种趋势:一是分散频率减少,转移速度降低;二是军工生产点越来越多;三是聚拢的规模渐趋增大。其原因:一是敌后战场主动权渐趋易位;二是军工单位增多,规模扩大;三是军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整合资源,形成配套体系。

在此期间,利用战斗间隙,军工部门积极推动军工技术革新,在坩埚炼铜锌、全新子弹制造、硝化甘油系列炸药、纸壳雷银雷管研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至1944年8月,在晋察冀“一个完全立足于根据地条件的武器、弹药生产体系基本形成”②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综述》,第9 页。。

(四)大分散、小集中阶段(1944.09—1945.09)

至1944年底,冀晋、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分区相继成立。与此相应,冀晋、冀中、冀察军区兵工生产管理处建立。同年底,冀热辽军区军工处和晋察冀军区直属兵工生产管理处成立。原军工生产单位不再以连队为编制,而是按地域进行整编,划给各处管理。晋察冀军区直属兵工生产管理处管理阜平一带兵工厂,冀晋军区兵工生产管理处管理平山一带兵工厂,冀中军区生产管理处管理完县、易县、安新一带兵工厂,冀察军区兵工生产管理处管理涞水一带兵工厂,冀热辽军区军工处管理迁西一带兵工厂,工业部机关精简后随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活动。各管理处“一般直辖三到七个厂”,拥有修械以及“弹和药的生产能力”,“均自成体系”。③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兵工史编写组:《在敌后建立军事工业》,《兵工史料》1984年第2 辑,第207 页。

从地理布局看,此时晋察冀军工生产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大分散,分布于各二级军区,不但活动转移灵活机动,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而且能直接为各军区武装斗争服务;小集中,以各管理处(军工处)为中心,周边聚集3—7 个工厂,不但能够形成弹药生产的小体系,形成小合力,而且有助于工业部直接管理,有效地推动了军工生产的发展。

总之,晋察冀军工地理布局变化与战争形势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分散、转移,是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的情况下,军工单位为生存不得不采取的策略。“比较偏僻安全”,是厂址选择首要考虑的因素。当时以敌人日行80 里计算,要求距敌据点120 里以上为好。④参见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1 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年,第187 页。这样敌人奔袭时,兵工厂就有1 天多的时间来转移物资、疏散人员。如工业部化学厂就坐落于青虚山大岸沟村。那里群山环抱,峡谷幽深,植被茂盛,仅一条山路与外界沟通。与敌人最近据点有1 天多的路程,遇险情可爬到山顶,四处转移。⑤参见王楗夫编:《铁血荣光: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军工建设发展纪实》,第116 页。另一方面,汇聚、集中,即凝聚力量,生产配套,形成合力,为敌后武装斗争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此外,军工地理布局又与晋察冀军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集中、小分散,是军工发展处于较低水平采取的方式;大分散、小集中,则是军工发展至较高层次后采取的布局。

二、晋察冀军工原料设备的供应、运输与储存中的地理因素

原材料和设备工具是军工生产的物质基础。晋察冀的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工矿企业、民间所藏、交通方式等对军工原料设备的供应、运输与储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军工原料设备的供应

晋察冀军工生产所需原材料和设备工具主要依靠以下途径获得:

1.开采自然资源,利用农副产品。晋察冀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可为军工生产提供重要的保障。冀中产火硝,五台产硫磺,山区野生柳、荆、榛较多,可烧制高质量的炭,这些为黑火药的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漫山遍野的石块又是制造石雷的重要材料。阜平、曲阳一带盛产红枣,当地农民常用红枣酿制烧酒。酿制过程中,可产生乙醇和乙醚,这是无烟药溶剂。自制的动植物油脂是提炼甘油的主要原料,自产的棉花是硝化棉的主要原料,硝化甘油与硝化棉又是制造双基无烟药主要原料。所有这些,为高级火炸药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总之,在晋察冀制造火炸药的“生产装置和原料完全立足于根据地内部”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兵工史料》1985年第4 辑,第40 页。,且“可大量收集”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第306 页。。这是晋察冀火炸药生产能力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边区产胡桃木、楸木可代替红木,制造枪托。杨木、柳木可制作手榴弹木柄和弹药箱。曲阳灵山煤矿产出的烟煤可炼制焦炭,这是炼铁的主要燃料。工业部还组织力量,不断勘探、开采矿产,曾一度发现铁、铅、煤等矿产资源,为晋察冀军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2.接收购买工矿厂物资、产品。晋察冀有不少中小工矿厂,它们为军工生产单位提供了不少设备工具。在北岳山区,阳泉、五台、唐县等地有煤矿、发电厂,各修械所创建时,征集到4 台元车、1 套发电机组和部分生产工具。冀中“高阳布驰名国内”,“高阳全县以织布为业,为副业者十之八九”,并影响到“周围数县毗连之地”。③吕正操:《吕正操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68~69 页。很多县城乡镇都有一些小型棉花机械加工厂。此外,作为产粮区,冀中一带还有不少榨油、面粉、农具等小厂,每个工厂都会有一两部车床。冀中军区修械所曾从这些小工厂中获得机床70 余台、柴油机多部。④参见于学驷:《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兵工》(上),第75 页。

代替铅室制造硫酸的水缸以及陶制管道、磁盘等大多来自曲阳。曲阳是定窑的主要产地,陶瓷制造工艺闻名遐迩。曲阳灵山一带又是“著名的水缸生产地”⑤刘再生:《聂司令员领导我们搞军事工业》,《兵工史料》1987年第13 辑,第29 页。,生产的水缸口圆周正,品质、外形均佳。这对“缸塔法”制酸工艺的创立与推进大有助益。相比其他战略区,晋察冀运用“缸塔法”产出硫酸的品质更佳。晋冀豫根据地“缸塔法”制酸时,就因“太行缸料不好,接不上”,“设备不周,酸气跑了很多,不仅产品少”,而且“妨碍工人卫生甚大”。⑥《滕代远、杨立三关于太行军工概况给军委并转彭德怀、刘伯承等的电报》(1945年4月16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112 页。

此外,冀中军区军工的起步,离不开收集太原兵工厂遗弃的物资。太原兵工厂从平津定购的物资,常经冀中运往太原。全国抗战爆发前,太原兵工厂曾从天津洋行定购了数百吨军火器材。拉器材的船只沿滹沱河行至饶阳、安平一带时,日军进攻华北。船工惊恐,弃船逃跑。冀中军区供给部得知后,派人把这批器材收集起来。这批器材包括圆钢、方钢、钢板、钢管、碳素工具钢、高速钢以及各种规格的钢材,各种木螺丝和氯酸钾、柴油、润滑油、油漆、猎枪弹等火化工原料及制品,还有锉刀、锯条、各种钻头、砂轮等工具。⑦参见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15 页。这批物资成为“开创冀中军区军事化工生产的无价之宝”⑧张珍:《张珍回忆录》,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07 页。,冀中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和修械所“能最早的研制高效炸药和制造军火与此有关”⑨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4 页。。

3.交通破袭战中缴获。晋察冀根据地无法炼制钢材,敌占区铁路轨道则成为军工用钢的主要来源。晋察冀周边有平汉、同蒲、正太、平绥等军事交通要道,晋察冀军区就发动军民开展交通破袭战,扒铁路,运铁轨。⑩1941年晋察冀军区曾颁布通知,要求军民对铁路“多方设法不断进行破坏”,并奖励搬运铁轨,“给价收买”,“每斤五元”。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第70 页。例如,1940年,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曾派30 多名工人,穿过封锁线,深入敌后70 余华里,扒铁轨100 多节,“解决原材料一时短缺的问题”。①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9 页。在实际斗争中,军民总结出,“平汉路最容易取得”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第65 页。;在实际使用中,又总结出“小铁路的铁轨质量较好”,于是门头沟煤矿的小铁轨很多都被用来作钢材。③参见任一宇:《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各连及军工和产品的研制》,《兵工史料》1986年第6 辑,第123 页。铁路两侧的电线则是军工紫铜的重要来源。据冀中子弟兵交通战绩统计,仅1937年至1941年9月,就缴获电线226705 斤。④《冀中我子弟兵四年来的交通战绩》,1941年11月29日,转引自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288 页。

4.民间收集。晋察冀铁矿产出较少,而民间却有大量废旧生铁,军工生产所需的生铁主要取材于此。军工部门最早以收集民间废铁为主。1938年9月,募集生铁运动开展后,群众把大量的破锅、废犁、旧铧、炉条以及寺庙的钟和炉鼎等送到军工厂。冀中修械所“几乎每天可以见到”各县送生铁的大车,每个县征集几万斤旧生铁“不是太困难的”。⑤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0 页。1939年后,为调动积极性,收集方式改为征购。1940年,边区制造所规定5斤生铁可换自造的铁锅1口或农具1件。⑥参见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0~201 页。随着军工的发展,材料征购的范围扩大至破旧锡器、银元、铜元、杂铜、硫磺、硫铁矿、耐火土等。

5.敌占区购买。军工生产所需一些重要的物资,如金属材料、化工材料、锉刀、锯条、钻头、木螺丝、钉子、水银、火花塞等,根据地内部无法解决的,就千方百计到敌占区去收购。晋察冀周边的北平、天津、保定、张家口等城市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商业贸易比较发达,是物资采购首选之地。例如,1939年夏,冀中修械所派人去天津一次买了5000 元的物资,其中包括大量的锉刀、锯条、钻头、白钢丝、木螺丝、洋钉、无烟药和猎枪弹。后来敌人封锁严密,采购的物资仅限于水银、传动皮带、钉子等急需之物。⑦参见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0~201 页。

周边敌占区的农村,也常常是物资采购的地方。制造硝铵炸药所需的肥田粉是在定县农村收购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在定县创办过平民教育会,定县农民种地养成了使用肥田粉的习惯。日伪也给定县农民配给肥田粉,军工部门就到农民手中收购。后因肥田粉来源困难,就收购猪羊骨头,制取氨气,生产硫酸铵,代替肥田粉。⑧参见《兵工记忆》编委会编:《兵工记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8 页。

(二)军工原料设备的运输与储存

1.运输。晋察冀内部的交通主要是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蜿蜒的山路和部分水路。在水路,可借助民船转运;在平原和山地,就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运输。畜力主要是骡、马、驴,平均每驮负重150 斤。当时道路和运输条件,一般每天只能通过50—100 驮,运输总量为7500—15000 斤。⑨参见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1 辑,第191 页。如果一个工厂日需原材料和出产产品超过此限额,就需另建新厂或分厂。兵工厂一般自备两三匹骡马转运物资。物资多、路途远时,军工部门就动员民力运输。沿途设有若干交通站,分段转送,每站间隔约40 里,是骡马一天往返的路程。⑩参见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5 页。有时重要物资则需专人专运,如冀中向冀西运送火硝,则派人二三百里路一次运到。临近兵工厂一般有两条以上的运输线路,既可避免进出时的交通阻塞,又可保障安全:一条线路有敌情,另一条线路仍可运输。

2.储存。军工原料的供应与使用常处于紧平衡状态,运来的原料一般会很快用尽,无须特别的仓库进行存储。例如,火硝、硫磺、生铁、焦炭等原料运到后,大多存放在生产班组,马上使用。只有从敌占区运来、需要囤积的稀缺物资,或怕损坏丢失的五金工具、纸张、布帛、丝麻、白酒、水银等物资,需要找偏僻、安全、干燥的民房、寺庙、山洞等地存储。如唐县青虚山行唐沟寺庙的山洞,曾作为工业部材料科的库房;曲阳县铜锣寨附近山头上有10 余间空闲石室,曾存储过工业部第7 连的硫磺和蚕丝。①参见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04~205 页。晋察冀一带春、秋、冬季降水少,库房较为干燥,需注意防火;夏季多雨多雷电,则需防雨防潮防雷电。

总之,晋察冀的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工矿企业、道路铁轨、周边城乡、民间所藏等诸多自然和经济地理因素,为晋察冀军工生产提供了基本原料和设备。晋察冀不太便捷的交通运输,限制了日军的机动能力,也限制了军工物资的快速、顺畅的转移。依靠人力畜力是晋察冀物资转移无奈却适宜的选择。晋察冀腹地大山连绵,气候较为干燥,为物资储存提供了便利。

三、晋察冀军工人才、军工技术中的地理因素

军工的发展离不开军工人才的汇集和军工技术的保障。随着抗战进程的推进,晋察冀军工人才和军工技术也呈现出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一)军工人才的汇集

全国抗战爆发后,大批晋察冀及附近地区的知识分子、产业技术工人汇集到晋察冀军工部门。

1.知识分子。聂荣臻多次强调,“搞兵工没有知识不行”②刘再生:《聂司令员领导我们搞军事工业》,《兵工史料》1987年第13 辑,第31 页。。晋察冀军工从创立之初,就千方百计招调知识分子。日寇占领平津后,清华、北大、燕京、南开等高校的师生纷纷南下。部分师生在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物理学家)、八路军第3 纵队兼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熊大正、冀中军区第8 支队兼第2军分区参谋长张珍等人的动员下,③熊大正,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师从叶企孙,且“师生情谊甚笃”。在熊大正的请求下,叶企孙介绍了一批知识分子前往冀中,并为冀中采购、运输了大批军工物资。参见张方、张双昭:《敌后军工生活回忆》,第213~214 页。张珍,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毕业后任辅仁大学助教。1938年,受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之命,先后动员了一二百名知识分子前往冀中。参见《张珍回忆录》,第72~75 页。纷纷前往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冀中军区以这批师生为主,在敌后创建了第一个军工技术研制单位——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这是晋察冀军工科研的发端。该社曾研制生产了雷管可控的氯酸钾混合炸药,并炸毁日寇火车头和桥梁30 多次。④参见张方、张双昭:《敌后军工生活回忆》,第209 页。1939年,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创建了敌后第二个军工技术研制单位——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该室创造了敌后人民军工事业的“数个第一”,以及“中国军工史和世界军工史多个奇迹”。⑤张方、张双昭:《敌后军工生活回忆》,第210 页。其科研技术骨干仍是平津高校的知识分子。

2.产业技术工人。晋察冀军工技术工人来源分三类:一是原国民党兵工厂(主要是太原兵工厂,此外还有沈阳兵工厂、辽宁迫击炮厂、金陵兵工厂等)、修械所工人。沈阳、太原、南京等地失陷后,家住晋察冀的工人返乡后,加入了抗日的队伍。敌后的国民党军队被整编后,原修械所工人也随之加入人民兵工的行列。这批工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据时任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教官的张方回忆,冀中技术研究社复装子弹的技术,就是在“舒技师”掌握的工艺基础上改进的。“舒技师”曾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过,具有制造枪弹、硫酸、硝酸、雷汞等经验。⑥参见张方、张双昭:《敌后军工生活回忆》,第32~33 页。工业部第3 连连长肖声远曾在沈阳东北军修械所当工人,他“多年从事修理枪械,精于机钳工加工工艺”,曾为白求恩制造一批手术器械,“受到了白求恩的称赞”。⑦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48 页。二是晋察冀及周边工厂工人。他们来自京、津、保和冀中各县城工厂,如北京永增铁工厂、天津德利兴铁工厂、保定育德翻砂厂、高阳新明铁工厂、唐县亚农铁工厂以及各类棉粮纺织加工厂等。这些工人有机器生产的经验,能迅速掌握、提高军工生产技能。工业部第4 连连长张志渊曾为北京永增铁工厂的学徒,他“精于制造样板技术”,人称“样板张”,“在机械制造工艺和工装的设计方面多有建树”。①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51~252 页。三是传统的手工业者。如交河、阳泉、枣强的铁匠,深县、冀县的木匠,饶阳、肃宁的皮匠,安平、定县的镟木匠,以及各地爆竹匠、小炉匠等。②参见于学驷:《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兵工》(上),第75 页。他们加入到军工队伍后,也能发挥特长,为晋察冀军工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军工技术的保障

根据地民间传统制造工艺影响了晋察冀军工的发展。

1.黑火药制造工艺。制造黑火药需要硝、硫、炭。冀中民间有较为成熟的熬硝工艺。当地盐碱地较多,百姓经常收集碱土,来熬炼制鞭炮和熟皮子的火硝、食用的硝盐、点豆腐或作肥料的卤水。五台一带硫铁矿的品质较高,老百姓早就会用土法炼硫。晋察冀烧炭工艺也流传较广。“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黑火药传统制造工艺也为民众所熟知。③“一硝二硫三木炭”,即按照1 斤(旧市斤,16 两)硝、2 两硫、3 两木炭的比例配制黑火药。制造黑火药的材料和工艺都是“土生土长”,再经军工部门简单培训和推广后,黑火药的生产、手榴弹、地雷的制造,在晋察冀迅速发展,使晋察冀成为“人人有弹,村村有雷”的地区。④《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兵工史料》1985年第4 辑,第37 页。

2.生铁韧化工艺。“焖火法”是存在于晋察冀民间的生铁软化技术。制造迫击炮弹壳需要韧性较强、可切削加工的灰口铁,但根据地只有白口铁。白口铁是铸造手榴弹、地雷的重要材料,它又脆又硬不能切削加工。1940年6月,工业部第六连技工彭长山借助民间“焖火法”,将白口铁做了韧化处理,从而解决了炮弹壳的切削加工问题。不但“使停滞了一年半的炮弹生产恢复了”,而且“为制造设备和工装开辟了新的途径”。⑤方敏主编:《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第228 页。

总之,晋察冀军工科研骨干大多来自晋察冀周边的平津院校,技术工人也有明显地域特性,即使来自原国民党兵工厂的技工,也往往家居晋察冀或周边。晋察冀民间部分传统制造工艺,如熬硝、炼硫、烧炭、炼铁等,也为军工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晋察冀军工是在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当地的地理因素也必然会影响到晋察冀的军工发展。因战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军工单位布局不得不考虑地理因素,军工地理布局又与军工发展水平密切相连。当地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民间工艺、人才蓄积等自然与人文地理因素是晋察冀军工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地理只是影响晋察冀军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对晋察冀军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战争的需要、中共的决策方针及军民的参与力度。

猜你喜欢

兵工冀中根据地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窗台上的妈妈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