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式的社会群像
——评电影《驴得水》主题及视听特色

2020-11-29严广圣耿同乐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驴得水铜匠知识分子

严广圣,耿同乐

1 电影的主题阐释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人性。此言正是电影《驴得水》的真实写照。影片里借驴讽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中,老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一系列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极具荒诞戏虐的戏码演奏一曲黑色幽默的离歌。在揭示社会现实残酷与人性丑恶的同时,对中国农村教育落后、知识分子所面临道德困境与人性挣扎进行深刻反思。人性异化般的现实主义者为现代社会投射新一代的影像窗口。

影片以起火救驴棚展开的故事开端与音乐节奏律动相结合,一板一眼的幽默画面将民国时期人们的愚昧与无知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莎士比亚的独白与独特的语言相结合略显格格不入。辅之音乐的跳动,欢快般的乐调,荒诞色彩让影片产生强烈的讽刺。张一曼等人各种掩饰是所谓知识分子无知的一面,侧面烘托了当时教育的落后与在道德困境与人性挣扎的同时,人们的异化与贪婪。

润物细无声,一点点直击灵魂。影片在铜匠接受孔佳和一曼形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后。他仍然不能够完整地讲完一节课,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示铜匠的紧张和不安,这是一个质朴单纯的体现。而在一曼剪头发,近景将铜匠显得高大,一曼渺小而臣服,两人冷却的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人性异化的恐怖无限放大,无一不体现铜匠的残忍和扭曲人性的冷酷。

影片《驴得水》用几句幽默话的口吻将台词娓娓道来,校长的义正言辞:“做大事要不拘小节,让同学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教无类。”校长的行为与他满口仁义道德形成鲜明对比。无疑是对中国当代社会人类倾向的一种讽刺。“中国最缺乏接受教育的可能不是农民。”一语惊人,用简单的话语,将中国知识分子现状展示得淋漓尽致,人性中的丑与恶、道德与利益成为抉择窗口。

现实主义的影像窗口折射出一大批人物形象。《驴得水》诙谐荒诞派的叙述手法,将社会现实残酷无限放大,极端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的两面性和人被异化后的丑陋进一步展示了民国时期教育的腐败,面对道德与人性的挣扎产生了强烈反思,为现实社会敲响警钟。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就充分的运用了语言艺术。如“都是文化人,都有知识分子的脾气”这句话出自特派员之口,且反复出现了多次。这句话实质上是导演用来讽刺这些老师的,都自称为知识分子、文化人,却做着与身份背道而驰的事情:骗领导、吃空饷、做事毫无底线,个个都以教学为名,行着利己之事。无独有偶,校长口中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不过是他们在行不义之事,利己之事而找的借口罢了,体现了人性中的奴性、虚伪与自私。

情节的设置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其情节的安排也将会是精巧的。如铜匠前后性格的巨大变化,由开始的怯懦到最后的“硬气”,这样的大转变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趣味性,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只因为被拒绝而摧其尊严毁其容颜。同样性情大变的还有周铁男,因为一颗子弹,而变回了最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可以放弃底线,放弃正义,放弃道德。在生存面前,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失去了颜色,暗淡而无光。这或许就是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与常人的相同之处。

镜头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导演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斐魁山说“你不能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时,导演给了他近景镜头,给观众展示了其与之前大相径庭的气质变化,这时的他表情狰狞,早不是那个单纯的说“我喜欢你”的男人了,他的自私自利被激发,揭露了其处世的标准。而影片中唯一从头至尾未曾改变的人是张一曼,那个追求自由而又有自己底线的女子。片中有一个叠印的镜头,是张一曼特写里绝望而呆滞的眼神和他们美好的往昔。这无疑是巨大的讽刺,那个对张一曼如兄如父的校长,此刻却站在她的身后拿着剪子,这折射出其单纯而又纯洁的内心,也与校长的伪善、无底线、无原则,做了鲜明的对比,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着人性的丑恶。

正如片中台词所说“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农民虽然文化水平有限,却有着自己的处世原则和道德底线。而一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却裸露出人性的缺点。将各种错误掩盖于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剧中人物其实代表着一种社会群像,是社会某一类人的缩影。批判的同时,也警醒着人们,湮灭人性下的腐败。

王小帅导演说过:“不管人性多么丑啊,真善美,其实也并未走远,只不过需要阳光和土壤。”而电影《驴得水》很好地阐述了这句话,而电影《驴得水》作为表面意义上的喜剧,但最后却把人性的丑陋呈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因为影片中的人物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最后却酿成了悲剧,这部影片讲的是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和引发的故事。导演用最朴实的拍摄手法,向我们展示谎言编制的悲剧。

2 电影的视听特色

影片围绕的“吕(驴) 得水”展开叙述,全片围绕这个词(人)所有的嬉笑怒骂都紧紧围绕他而展开,而这个“吕(驴)得水”却始终“神龙不见首不见尾”,从一开始的计划到最后的满腔怒火,根本没有这个人,让人更加想要进一步探索。而《驴得水》作为一部影片,整片下来叙事流畅,没有拖泥带水,镜头与镜头之间也衔接得非常自然,而电影中的音乐却起到了一种突出作用。音乐在开头与结尾中间部分都有突出,而音乐是由女主张一曼演唱出来的,给人一种复古凄凉的感觉。而张一曼在遭受大家唾骂时与头发被剪时,音乐又再次响起,渲染了当时的一种凄凉氛围。本片的音乐以一种却具有反差的文艺气息,一点点飘到每个人心里,这首歌也与《驴得水》的背景时代有关。当音乐焕发出时代背景与价值观念时,会碰撞出如何的火花,电影《驴得水》就告诉了我们,歌曲是悲凉的,但结尾并没有用一种凄凉的气氛来渲染,而是以一种清晰、明亮的色彩来收尾。或许生活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但心中的向往却不能湮灭。

音乐有其突出特点,而《驴得水》的导演用一种宁静的影像呈现出画面,影片洋溢着喜剧的搞笑因素,渗透了其人文关怀,而影片的场面调度也充分发挥其能力,将影片的拍摄角度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驴得水》运用的较多镜头是其特写,影片有一处是张一曼被剪掉头发后对脸部的特写,导演并没有用特写来写剪掉的头发,而是着重表现演员的表情,当镜头推近张一曼的脸部时,那种丧失了自己的心爱宝贝时狰狞表情与崩溃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仅用一个特写镜头就表现出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影片的精彩。还有一处是结尾孙佳将一箱子的彩球倒出来后,五颜六色的球是周铁男对孙佳一种爱的信物,但镜头锁定往下滚的球时,孙佳寄托在周铁男身上的梦想也随着那些球滚下了山坡,一去不复返,影片的镜头凝练,构图优美,节奏也很舒缓,给观众一种惬意之感。

影片在表现风格上深沉隽永,但影片中却有多处表现出的凄凉之感,导演运用喜剧的方法来传达悲剧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突出特点,更鲜明的美学风格,以及公式化的情节。他运用朴实的拍摄手法,向观众传达一种人性泯灭下的腐败,华丽的表现,更多是无限的嘲讽。而演员的表现让人拍手称快,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突出表现了其矛盾冲突。影片通过各人物折射出当时社会的腐败问题,导演用朴实的手法,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3 结语

《驴得水》看似是一部喜剧片,但我们笑着笑着就感觉到一丝凄凉之感,喜剧的形式悲剧的收尾,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人性的丑陋。但就像王小帅导演说过的,不管人性有多丑陋,也是需要阳光与土壤来滋润。

猜你喜欢

驴得水铜匠知识分子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驴得水》首映 沈腾说看完后“蓝瘦,香菇”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喜剧《驴得水》10·28强势上映 把人“逗笑又惹哭”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