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类图书选题图书

孙 真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图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又是图书等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方向。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可从打造复合型编辑、内容深加工、加强媒体融合等方面着手,走出现实困境。

1 传统文化类图书当前遇到的困境

1.1 产品与需求不匹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播好中华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是否为本国人民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是否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羡慕、所敬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通过对民族文化DNA的提炼与解读来寻找中国智慧,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而传统文化类图书,正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大门的钥匙,读者对高品质传统文化类图书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出版产业采用粗放式增长模式,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选题雷同、跟风情况严重。特别是传统文化类图书,由于公版资源较为丰富,是这类情况的重灾区。还有一些出版单位缺乏工匠精神,简单地认为只要出版了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就是实现了社会效益,在出版前并未对选题进行准确的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在读者需求和图书出版之间造成脱节。在当当网搜索《论语》,有超过2 000种的相关图书,《道德经》《周易》《庄子》《鬼谷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其重复版本也都为数不少,其中不乏评价为零的滞销版本,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为读者挑选带来不便,不利于真正优质内容的传播。

1.2 内容质量把关不严

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著书众多。既有官方正史,也有稗官野史;既有古代科技,也有封建糟粕。国家大力提倡继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要对不合时宜的内容加以甄别,而有些出版物并未严格把关,出现将民族传统道德礼仪与封建纲常伦理杂糅一体、将迷信披上科学外衣等问题。此外,内容质量把关不严还多见于如下情况:一些作品为了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在题材、内容上出现追求趣味而失去传统文化真谛的现象;作品到了公版期,出版方为了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蜂拥而上,质量把控不力的问题;编辑迷信作者权威,对内容把控不严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内容解释上做得不到位,使得读者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多媒体环境下,内容的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面更广,有问题的内容会让后人的甄别更加困难,广泛流传则后患无穷。

1.3 图书被边缘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给人带来便捷,也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微博、微信、短视频流行的今天,知识更多以碎片化方式传播。而图书逻辑缜密、体系健全的优势被忽略。另外,传统出版物在制作周期、传播速度上,与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相比显得过于缓慢,且与读者缺乏互动,难以聚集粉丝,形成社群传播。如何发挥图书的优势,扩大图书的生存空间?

2 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困境的对策

2.1 专业编辑复合发展

编辑要在大局意识、专业知识、编辑能力、综合能力、个人素养等方面做到全面提升,成为复合型编辑。要坚持正确的文化趣味、文化导向,有对读者展现优质文化价值的能力;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了然于胸,有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鉴别的能力;具备专业的策划能力,有利用大数据分析选题方向、市场调研的能力;有通过多媒体渠道对稿件中的知识性、文字性、逻辑性错误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具备营销思维和营销手段,有将图书进行多媒体转化的能力;具备职业素养,站得高,看得远,担负起出版文化工作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2.2 内容为王,精耕细作

面对同样的题材,读者一定会选择内容最过硬的那一本。做好内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首先,编辑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相关畅销品种的优点,研究不同版本的差异之处,并且将其作为对作者的建议,协助其创作;其次,鼓励作者将传统文化中传达的思想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再次,认真核对权威资料,组织专家完成审校,严格遵守编辑流程,把好出版物编校质量。此外,在装帧上要给予读者美的体验。

2.3 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1)利用新媒体,从读者角度开发选题。过往由于技术的限制,图书选题策划无法精确定位市场需求,容易重复出版、无效出版,造成资源浪费。新媒体时代,编辑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从而将思维模式从“我想出什么书给读者看”向“读者需要我提供什么服务”转变。以近年来极具知名度的传统文化图书《故宫日历》为例,《故宫日历》在2012年以前的版本,展示文物时仅有图片没有文字介绍,在听取了业内人士以及读者的建议后,从2013版起,改为由文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参与确定大纲、选择文物、编辑图文,文字也增添了与图片相呼应的说明释义,从而将一本工具性书籍做成了老少皆知的网红商品,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2)结合新媒体,探索阅读新体验。传统阅读模式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有限,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情况。通过数字技术,一本图书的内容可以多种形态、多种渠道制作发行,比如一本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纸质书出版后,不仅可以开发其电子书、有声书进行售卖,还可以将其中的精彩内容提炼出来,在喜马拉雅等听书平台做成音频,甚至是知识付费类的课件。如果是面向儿童的作品,甚至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让读者沉浸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总之,通过多媒体技术,同一内容可以实现多渠道盈利,即“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转化。

3)利用新媒体,增加营销渠道。在新媒体环境的当下,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社群电商崛起,打破了图书销售中传统书店的中心化销售结构,形成了网状销售格局,增加了图书流通的渠道,为各类图书销售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穿过历史线,吃透小古文》一书,作者王芳与出版社合力在抖音平台发布了37条与图书创作、内容、销售有关的短视频,一炮而红,率先在抖音平台上热销,从而带动各大电商加大投入,成为一个月销售22万套的现象级作品。此外,互联网平台营销的另一个特点是指向精准,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及推荐算法的优势,可以将一本书展现在最需要它的读者面前,大大减少展示成本及时间。

4)利用新媒体,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并形成口碑营销。新媒体环境下,新奇、有趣、体现个性又符合潮流的产品,很容易在互联网平台形成爆款,图书也是一样。一旦一本书内容新鲜、有话题点,读者往往会自发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上发布有关书籍的内容。这些展示完全是自发行为,不带有任何经济利益,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跟上潮流等主观精神目的。这些平台编读互动性强,极易形成口碑传播,增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结论

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只有与新媒体融合,在做好专业出版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力量,在选题论证、内容挖掘、营销推广、编读互动等各方面加以提升,才能理顺传统文化、出版物及读者三者间的关系,从而紧跟时代的脚步,承担起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类图书选题图书
图书推荐
谈诗词的选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班里有个图书角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