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学‘密码’”教学, 提高教师传统文化微课程创生能力

2020-11-28黄艳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微课程传统文化

黄艳冰

摘要:以统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发挥教师课程创造者、领导者的作用,开发“探学‘密码”微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润泽童心,提升学习效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微课程;创生能力

一、微课程缘起:走向学本的课程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课程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经历了从“小”课程到“大”课程、再到“微”课程的嬗变。新课程改革指引着新时代教师与时俱进,走向“学习为本的课程”专业发展之路。

(一)教师与学生均是课程主体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教师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习”视角审视课程的理念、主体的发展、目标的研制以及内容的开发、实施改进和评估革新。在课程主体论中,教师和学生均是课程的主体,表现为学习取向的教师发展和赋权增能的学生成长。

(二)课程创生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课程创生”起源于国外学者对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红博士认为,教师的“课程创生”指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研究等)中,通过批判反思而实现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文本内容和非文本内容)、课程意义、课程资源和课程理论持续、主动的变革、构建和创造。教师根据实际情境,自觉主动地变革课程各要素,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具有顶层设计的能力。然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是: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单篇、单元教学只要依纲而教就行了,《教师教学用书》至上,无须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这种畏难、懈怠情绪制约着教师课程创生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元的需求,只有教师进行课程创新,才能与现代教育共舞。然而,微课程的开发能从小处着眼,以1~3课时为宜,打造精品课例并有效落实。“微”则小,小则精,精能专。可见,课程创生能力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过程。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经典文化的教学存在现实的困境。

(1)为“考”而教。我们不难发现,统编教材不管是单元课文还是学习园地,都编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确定课型,进行识字教学或阅读教学等。对于“日积月累”中出现的古诗文,教师基本采用朗读、讨论、理解的方式,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只要学生在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中得分就算目标完成,这样就出现为“考”而教的困境。

(2)无“标”而研。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起,传统文化课到底怎么上、怎么评,这是老师困惑的问题。某学校曾开展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展示,三位教师从《论语》《中庸》《笠翁对韵》等文本中节选内容,立足本班學情、本年段语文教学目标,自定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活动。然而在评课中,听课老师提出无“标”而研、难以评课的观点。

以上关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困境,严重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开发的信心,制约着传统文化课堂的高效发展。

二、微课程设计:“探学‘密码”

为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微课程创生能力,笔者以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开发“探学‘密码”课程,为学生的“学”服务。

“日积月累”的内容如下: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一)依纲据本,确定目标

首先,依纲据本,确定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在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日积月累”的要求是: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教学要求是:学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学生自由说说这些句子的大致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讲解,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句抄写在卡片上,把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不难看出,这样的要求只希望学生初步感受经典文化,理解、背诵、积累。如果以微课程的形式落实,需要结合以上两者的要求,再确定教学目标。

(二)立足师生,巧编课程

1.了解学生情况,明确重、难点。了解学情,是确定目标的关键。近年来,社会掀起经典文化学习热潮,学校、家庭都会自主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因此,学生对于有关“学”的诗句已有所积累。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课程建构就是立足学生所学,为其“联结”,即把课内外结合起来,互促共融。因此,本课程的开发希望学生以“学”为主题,除了学习课文要求的四句名句,增加《论语》《中庸》中关于“学”的句子,作为拓展内容。具体如下: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

2.发挥教师优势,突破重、难点。教师是微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课程开发领域中独具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注重多方位暗示,引导学生模仿,实现内化。因此,首先需要教师认识自我,审视自己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优势。比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衣着服饰、书法绘画、情境演绎能力、古诗文的朗诵能力等,发挥特长,为教学设计做准备。例如,笔者列举了自己的优势:喜爱穿旗袍,对古琴、书法、绘画感兴趣,有情景剧的表演能力、微课制作能力等,将优势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笔者综合学生、教师的情况,初步确定“探学‘密码”微课程的教学重点:第一,以教师的兴趣营造传统文化教学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第二,以“学”为线索,拓展学习《论语》《礼记》《中庸》等古典著作中关于“学”的经典名句。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三种课型设计,有效落实。根据以上分析,以三种课型落实(如表1所示)。

三、微课程成效:师生共探学习成长“密码”

(一)学生获取“联结密码”

“探学‘密码”微课程的巧妙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以“学”为线索,把学过的古诗文、经典名句进行联结,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系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论语》《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应从“学”入手,初步了解《论语》《中庸》中拓展内容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给学生打开经典名著之窗,让其充满敬畏与好奇。由此可见,“探学‘密码”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关于“学”的古诗文联结和对孔子与子思这两位孔氏家族人物关系、经典文化著作的联结。学生获取“联结密码”后,必将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师获得课程“创生密码”

基础课程专家张华教授曾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想的教育。”同样,尊重和鼓励教师独立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只有老师逐步明晰自我价值,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成为课程的创造者、领导者、开发者,教育教学工作方有意义。

“探学‘密码”的传统文化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渴望,从微课推送到课堂教学践行,再到亲子互动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师生教学共长,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更是为了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因此,教师只有立足文本,超越教材、超越自我,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为师生成长而教。

参考文献:

[1]曾文婕.走向“学习为本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8(9).

[2]纪德奎,张永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蕴、困境与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李小紅.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微课程传统文化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