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安侨乡民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

2020-11-28屈思嘉陈志宏

小城镇建设 2020年9期
关键词:分布特征

屈思嘉 陈志宏

摘要: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普查数据,研究借助ArcGIS平台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南安民居从微观(建筑类型)到宏观(空间分布)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认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水陆交通、文化——侨乡文化三方面的影响。据此,研究将其中的侨乡民居系统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侨乡民居进行区域性保护。

关键词:南安侨乡;民居建筑;分布特征;区域保护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9-0037-0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of Nanan

QU Sijia, CHEN Zhih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third survey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Nana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database in Nanan was built to compare and analysis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anan from micro (building type) to macro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anan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natural-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e-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Based on this,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y dividing the residential system of overseas Chinese of Nanan into coastal protection zone, riverside protection zone, hill protection zone and mountain protection zone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by regional protection.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of Nanan; residential building;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protection

引言

以往的民居建筑保護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单体、传统聚落、历史街区,近年来越来越多保护策略强调建筑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区域的层面,相关研究有基于“民居文化地理概念”的动态保护等[1]。但此类研究往往范围较大,偏重宏观视角,且涉及具体区域保护策略相关研究较少。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为例,虽然其隶属于闽南文化圈层内,但由于地理跨度大、地形丰富、各地文化差异较大等因素对民居类型、特点、分布等方面产生影响,因而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更加具体的区域划分方法及保护策略。

受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厅的委托,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于2014—2017年对泉州市历史建筑进行普查①。调查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依托,重在发现三普名单以外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对南安市进行实地调研过程中,共覆盖街道及乡镇26个,包括300个村落,登记建筑1239栋。本研究借助ArcGIS软件定位与分析功能,以大数据为背景分析南安侨乡在自然环境、经济生产、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民居分布现状;结合各区域地理与人文特点提出适合于民居的区域保护策略。

1南安人文地理与侨乡社会

南安是泉州地区的县级市,历史上曾是福建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下辖丰州镇是古泉州发源地。南安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60年)置县,不仅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在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境内丰州金鸡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2]。

南安地形地貌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从东南向西北地势逐渐升高,由沿海平原—台地、丘陵—山地过渡变化,绝大多数地区位于海拔500米以下。境内主要流域为晋江流域西溪和东溪:西溪横穿南安中部,东溪由北部的山美水库向南汇入晋江干流,主要河流沿线建有发达的陆路交通,东南为沿海平原。

南安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华侨人数居全省首位[2]。明代南安人定居国外的最早记载始于明洪武25年,南安人蔡伟崇移居琉球,成为琉球蔡氏始祖[3];南安人大量旅居海外是在晚清,目的是躲避倭寇、殖民者及自然灾害,后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逐渐形成商贾云集的商贸。近代以来,国内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外出避难者数量巨大,主要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地,将当地的建筑形式传播至南安侨乡。19世纪70年代,水头、金淘、诗山等一些南安侨乡已经形成[4];抗日战争时期,闽南与南洋地区联系中断,直到1946年,大批侨亲往南洋寻亲就业,据1950年统计,仅1945年至1949年10月,南安人往南洋者达10余万人[3]。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量侨汇涌入,华侨为荣耀家族积极投身到建造活动中。因此,南安侨乡文化历史悠久,延续至今且富有生命力,当地建筑也因受到南洋文化影响而具有多元特点。

2侨乡民居类型的多样性特征

2.1侨乡民居类型

闽南民居建筑主要包括官式大厝、手巾寮、土楼、石楼、洋楼、骑楼、石厝等,这些类型在南安境内都有保存,共同构成了南安侨乡民居体系(见表1)。

2.2不同民居类型的区域分布

将各类民居点定位在地图上,可看出不同民居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的显著差异(见图1)。

土楼、石楼与骑楼街道等民居类型虽然数量少,但其分布规律较明显且集中。土楼与石楼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盆地与丘陵,原因在于二者作为防御性居住建筑,选址往往位于较为隐蔽且远离主路的山区。骑楼建筑则以街道形式分布在距离泉州较近的商业发达的城镇,这些地区在民国时期有着便利的陆运或河运。

不同于上述三类民居较为集中的分布特点,传统官式大厝与近代洋楼的分布范围要更广阔,除了东北部与西南部的山区地区,其他地域皆有这两种建筑的分布,而洋楼的分布又受到近代侨乡建设的影响,因此在平均度上与大厝略有不同。

3侨乡民居分布影响因素

3.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传统聚落及民居选址的重要依据,村落选址大多在地形平坦、水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域,少数远离平原的选址则有特殊历史原因。南安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地形、高程、水域之间存在以下关系(见图2)。

(1)民居多聚集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少数分散地分布于山地;(2)在北部盆地,民居呈点状、聚集程度高,这是由于内陆地区受海洋环境影响小,传统民居保存较好。(3)南部沿海地区受台风等因素影响,传统民居保存困难,因此呈现较为稀疏的聚集状态。另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聚落空间、建筑选址与朝向到建筑材料的差异都会造成不同区域整体景观的差异。比如沿海平原建筑排布规则有序,而山区则依地势展开。就单体而言,不同地区做法不同,这种分异规律与文化地理特征又是相符合的。

3.2经济——水陆交通的影响

南安境内明清时期就有由府治通往各地的驿道,即南安官桥社庄至水头小盈岭官马大路;民国八年又修筑穿过南安北部地区的泉永德公路南安段[2,9]。修建道路的目的是沟通各地的商贸,因此道路交通也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以4千米为半径,分析该区域内每平方千米的民居数量,建筑分布高密度地区与道路经过地区基本相符合,可知良好便捷的交通条件对聚集民居起到较大作用(见图3)。

在泉永德公路附近的民居距离道路本身更近,而官马大路附近民居距离道路则有近有远,可知在交通相对不便的北部山区,道路对民居的吸引力更强;而平原地区由于交通本身便利,靠近主要道路不是唯一决定民居分布的影响因素,其他的条件例如沿海,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3.3文化——侨乡文化的影响

侨乡洋楼兼具中西元素,是华侨身份和财力的象征,也是侨乡常见的建筑景观。根据历史建筑普查,南安地区使用传统方法建造洋楼的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

南安侨乡洋楼较为集中的区域分为两个部分(见图4)。(1)蓬华镇至乐峰镇构成的位于北部丘陵盆地区域的华侨村落带;(2)丰州—官桥—水头—石井构成的东南沿海华侨村落带。其中,梅山、水头镇是南安侨汇最多的乡镇之一,梅山、水头、诗山等镇华侨和侨眷占70%以上[3]。另外,两条分布带虽同为洋楼密集区且经济都比较发达,但不同点在于:北部地区侨乡村落虽然建造较多的独立式洋楼,但也存在相当多的在大厝中部分起二层洋楼的情况,而沿海侨乡则绝大多数为独立洋楼;北部侨乡中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洋楼占比例更大,而沿海地区洋楼更多的是建国前、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所建。

4侨乡民居建筑分区保护策略

傳统的民居保护以单体建筑或历史村落为单位的分类保护方式为主。事实上,民居的分布形态受到自然要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仅关注民居的建筑学意义、忽视其环境背景时,这种不严格的类型学分类方法会将分属于不同类别的遗产划分到同一结构关系[10]。

4.1保护区的划分

将每个被划分的区域看做一个体系,强调“环境—人—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地理环境作为环境要素、水陆交通作为人类活动要素,侨乡文化作为文化要素,三者进行叠加分析。将南安26个政区划分为四个文化区域,借助南安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南安民居的保护。

《南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11]中强调“市域生态与文化格局”的理念,将市域划分为四个生态区:西北部水源生态保护区、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中部生态建设区和南部生态恢复区,其对生态格局做了严格并且详细的规定,并构筑了南安的文化景观带,以丰州和双溪口为中心形成十字形景观格局。由规划中的区域划分,可以看出南部地区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北部环境现状良好因此继续实行保护策略,中部地区因连结了众多文化区域而成为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对象。

根据《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结合南安历史建筑群落所处的地域的不同、承载的文化的差别,以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地理区域为依据,将建筑的保护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四种类型,根据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确定其中的重点保护区域(见图5)。

4.2各区域特点及其保护策略

各地区具有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及产业结构,比如虽然各地均进行农耕活动,但平原农田与山地梯田景观之间差异巨大,对于养殖活动来说,内陆地区多进行牲畜圈养而沿海地区则依靠地理优势进行海水养殖(见表2、图6)。另外,每个地方的特色产业也不尽相同,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采石业,内陆山区则有较为原始的茶山景观,有些地区的温泉资源可供发展旅游业。

4.2.1沿海保护区

南安市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石井镇、水头镇、官桥镇,其中石井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官桥镇的漳州寮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沿海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华侨村落,这些村落原本是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渔村,在近代化的浪潮中依靠海洋发展养殖、海运,不断扩大规模,经济逐渐富裕,建造活动也逐年兴起(见图7)。这种海洋文化及依靠海洋的生活方式沿袭至今,结合《总体规划》中的“南部海洋经济带”和“安海湾成功文化展示区”,成为整个南安侨乡民居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保护过程当中将当地渔民的生活习俗、产业结构同建筑及村落作为一个整体。

但不得不承认,沿海地区由于发展较快,以及对于“保护与发展”认识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于某些保护意识强的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得较好,而对于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的村落,传统民居可能已经所剩无几,这也体现出制定保护措施的紧迫性。

4.2.2沿江保护区

在《总体规划》中该区域承担着西溪与东溪“发展轴”的重任,同时又形成了“西溪历史文化景观轴”与“东溪生态文化景观轴”,是整个南安历史文化积淀的核心地带(见图8)。沿江流域可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及名人故居旅游业,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活化历史。

位于晋江下游的丰州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从丰州到晋江上游方向,沿途商贸经济发达——食盐、布、海产沿江由泉州府运向永春、龙岩等地,陶瓷、茶叶、木材、苎布等又从这些地方向泉州府输出,是重要的经济交往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区域商贸历史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体现近代商业繁荣的骑楼街道来说,强调完整性的同时也要相应保留原有街道贸易格局。

4.2.3丘陵保护区

南安地区在地貌上有较大范围的丘陵地带,也可称之为山区地区。其中北部山区比较特别——既保存了较多数量的土楼,又拥有呈带状分布的侨乡村落群,因此这一区域可以发展土楼与侨乡旅游产业。南部丘陵地区所建民居则更多是民国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相较于北部并不相同,可依据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背景依托当地宗祠、寺庙等建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4.2.4山地保护区

山地地区因环境特征,水资源丰富,同时又因独特的气候条件,茶产业尤其发达,南安地区的眉山乡、蓬华镇、翔云镇等山区乡镇,都有着悠久的采茶和制茶的历史。同时因为交通不便,生活艰辛,不少居民或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或走出山区,到东南亚地区从商大获成功,投入家乡建设反而令原本不富裕的乡村建起一座座豪华精致的大厝、洋楼。相比于东部地区,山地村落景观保存相对较好,素有“南安第一侨乡”的眉山乡观山村便是如此,可谓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建议增设山区文化生态景观点。

5结语

南安侨乡民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保存量较大,同时见证着悠久的历史变迁,因而对于其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应将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应用适合于当地民居系统的保护模式。

另外,无论是保护民居还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都应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尽管任务艰巨,但长远看来,它顺应了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原则,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注:

①《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福建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历史风貌区普查的通知》(闽建规〔2014〕1号)文件规定: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能反映地方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建成50年以上的,可认定为历史建筑。本文所讨论的范畴不包括构筑物。所选择的建筑符合依据:建筑主体完整,允许有局部破损、改造,或者附属部分有坍塌、重建、加建,在建造年代上指明清、民国时期,部分建筑类型如洋楼、学校包括建国初期所建。

参考文献:

[1]曾艳,黄家平,肖大威.基于文化地理研究的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策略——以广东梅州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33(5):90-9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05.019.

[2]潘用庭.南安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安居,陈芳荣.南安华侨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4]林连芳.近代南安商人与泉南社会变迁(1840-1949)[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5]曹春平.閩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6]陈志宏.闽南近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D].厦门:华侨大学,2006.

[8]王成兰,陈小瑜.基于GIS技术的南安市水土流失成因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9):55-62.

[9]卢美松.福建省历史地图集[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2004.

[10]张兵.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新类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5(6):5-11.

[11]南安城乡规划局.南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Z], 2015.

猜你喜欢

分布特征
铜胁迫下不同茶树的生理响应及亚细胞水平铜分布特性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南京市畜禽养殖业氨排放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加拿大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
五垒岛湾海域石油烃分布特征
包头市南郊污灌区农田表层土壤轻稀土平面空间分布特征
池塘淤泥氮营养物质分布特征研究
安徽省濉溪县浅层地下高氟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