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数学问题”的转化策略
2020-11-28任汉跃
任汉跃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题目的训练与演示,作为教师要重视训练题目的变式或延伸,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找到异同与规律.通过问题变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解题途径,比较不同解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把解题思想方法相似或相关的内容,通过变换形式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的本质,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一、从生活情景中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可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学习“时钟上的角度变化”时,就可以教室中的钟表作为道具引出问题:下午课外活动时,精灵同学看到黑板上方的钟是下午5时,就问小明同学“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小明同学随口答出:“因为下午5时,时针指在5上,分针指在12上,所以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5×30°=150°.”从两人的对话中关于变换时针的问题引出: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叫作角度制.钟表的表面被均分成12个大格,60个小格.抓住起始和终止两个时刻算出分针转的角度数为:分钟数×6°;时针转的角度数为:小时数×30°+分钟数×0.5°.
二、从归纳总结中化解数学问题
“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在解题中培养和引导学生通过习题练习进行反思,将解题思想、方法、规律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
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机结合,“强强联手”是中考解题的亮点.从“强强联手”选对象、认象限(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满足两函数的解析式)、找交点(利用待定系數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利用解方程组求图象的交点)、比大小(先由点的坐标求函数解析式,然后解由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求出交点的坐标,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求解析式(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把两个函数关系式联合成方程组求解,若方程组有解则两者有交点,方程组无解则两者无交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算面积(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等.又如,分式求值是代数式求值中的一类重要内容,有些分式求值题直接解答难以入手,但若根据分式的具体特点,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便可迅速求解.每个分式求值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解题时应仔细观察,根据分式自身的结构特点,选准变形角度,采取适当、有效、简捷的求解策略,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分式的通分是异分母分式加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在通分时,如果能根据分式的有关特征,巧妙灵活地通分,就可以达到简化运算、化难为易的效果.在解题时,根据不同的题型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整体通分、先约分再通分(若计算中的分式不是最简分式,一般要先约分,可使计算变得简单)、分组通分(对于比较复杂的分式在通分时,有时为了使最简公分母的次数降低、计算量减小,便可采取两两结合,分组通分的方式进行)、逐步通分、拆项相消等.
从例题的不同角度和思路入手,通过变式题目,把握解题规律也是转化“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下面一道例题为例: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为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很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从变式的变化,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反思,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训练解题的准确度和速度.
三、从歌诀记忆中破解数学问题
说到歌诀,并不是文科学习中的常用方法,数学中有效地应用歌绝,也能够为学科知识助力.
如“最简根式的条件”的判定,就可以用这样的口诀记忆: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持,幂指比根指小点”.这样数学问题在激趣中得到破解,在一定意义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