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020-11-28陈阳
陈阳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其属于人类文明和文化重要组成,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非遗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当前,国家对于非遗保护以及传承有关工作高度重视,并且增加扶持力度,社会公众以及各领域人士对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给予高度关注。鉴于此,下文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现状展开简要说明,并对新时期非遗保护以及传承主要方向作出介绍,期待通过多方努力,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引 言
非遗主要指各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还包括能够表现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以及实物场所。文化属于民族之魂,缺少文化复兴,民族复兴也无从谈起,文化是民族复兴重要精神动力,因此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我国的非遗文化,是立足于五千年华夏文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属于无形的文化记忆,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血脉。因此,需要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并将文化加以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不但是民族的智慧,也是我国文化精华。长期以来,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方面高度重视,先后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见》,立足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国情,初步建立完善的非遗文化法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分别制定非遗名录。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加强传统工艺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得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深入人心。第二,在非遗保护以及传承工作实践当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非遗文化过度开发;为成功申报非遗项目,出现作假问题等。上述内容和非遗文化多样性这一特点相违背,导致文化同质现象日益严重,对于我国非遗项目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十分不利[1]。
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当前,非遗保护以及传承相关工作开展时,国家和地方均加大探索力度,寻求文化保护全新模式,并从我国非遗保护国情出发,制定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针对非遗保护工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濒危类型非遗项目的挽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非遗的传承工作效果。非遗保护以及传承,需要统筹规划,将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加以完善,遵循“重点保护、及时抢救、科学利用、创新传承”等发展原则,不断将非遗保护发展理念加以创新,利用发展的视角和全新的思维,推进非遗项目顺利开展。以政府角度分析,需要对此项工作展开整体规划,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将此工作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相互融合,并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考虑其中,逐渐完善非遗保护有关政策与法规,充分结合新时期非遗文化实际发展规律,秉承科学发展这一目标,健全文化保护工作体系。
(二)强化宣传营造保护氛围
非遗文化源于人民群众,是群众生活不断发展而创造的,因此,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群众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才能提高保护工作成效。除了政府部门对于群众的引导,还需要发挥社会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文化保护领域学者的号召,加强宣传,使公众对非遗保护有全新认识,将自身视为文化保护的主人。宣传过程,可利用新媒体优势,展开非遗保护宣传工作,激发公众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比如:可借助当前非遗文化资源,将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作用发挥出来,组织非遗保护宣传活动;还可利用非遗项目培训、展览或者演出多种形式,邀请公众参与其中,提高其对于非遗保护参与感;还可通过教育引导,适当选取典型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内容,纳入基础教育教材当中,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类型实践活动,强化教育引导,让后辈从小树立文化意识,自觉参与文化保护以及传承当中,营造优良环境。丰富宣传形式,为非遗保护以及传承有关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优良氛围。
此外,宣传的同时还需构建沟通与合作平台,挖掘非遗文化当中的审美、创新、品质、爱国等教育价值,由非遗保护的职能部门和学校、社区等展开合作,组织专家或者传承人讲座,非遗项目表演等,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将非遗保护信息传达出来。
(三)丰富保护形式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容博大精深,非遗文化种类诸多,在文化保护以及传承工作当中,要结合我国文化本身特点,制定保护措施,使得文化保护和当前国情高度相符。
比如:针对手工技艺或者美术项目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述文化主要以物质作为载体,特别是刺绣、木刻和剪纸等文化,能够反映不同区域人们心理诉求或者精神信仰。所以在文化保护或者传承期间,切忌一味使用商业化模式,通过产业化经营推动文化发展,而是应该结合市场规律,循序渐进,保证文化传承期间内在驱动力充足。针对口头表演类型的非遗文化,需要明确文化保护或者传承期间面临的实际困境。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快,部分口头文化类型非遗文化完全存留可能性不高。对此,需要在保护工作开展时,使用先进科技,通过录像或者录音多种形式记录,并在各地区建设非遗博物馆,打造非遗保护区,使用数字化形式,将非遗资源进行共享,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像杂技、舞蹈或者音乐等类型非遗项目,因为上述内容具有较强的表演特性,需要群众积极参与。因此,在文化传承期间,还需不断挖掘,领悟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理论,运用科技力量进行处理,不断创新[3]。
结束语
总之,非遗文化当中不但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部分文化极具教育意义,社会价值也相对较高。处于全新时期,需要精准找到非遗内容的发展点,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加强非遗保护力度,与此同时,还需利用多种方法,对于非遗文化加以分类,分别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除此之外,还需强化非遗保护内容的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搭建沟通平台,让非遗文化渗透到群众生活当中,加强保护,以传承文化为使命,使非遗文化重焕生机。
参考文献
[1] 郭西燕.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潍坊地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05):51-52.
[2] 孙贵余.浅析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J].参花,202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