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城县大锅庄的艺术特征浅析

2020-11-28江青伟

艺术评鉴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艺术特征

江青伟

摘要:“锅庄”是藏区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人人都会跳,人人都爱跳,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时节,也无论是亲朋聚会,还是节日礼庆,人们都喜欢聚在一起,来一场“锅庄”歌舞表演,以示内心的祝福和喜悦。其中就“锅庄”的表演形式和隆重程度来看,尤以“大锅庄”最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大锅庄”具有“一般锅庄”所无可比拟的歌舞场面和欢快程度,在特别重大的节日庆典上,以“大锅庄”形式表演的最多,譬如:藏历新年、登秋节、大型寺庙的建成等等。提到“大锅庄”,就不得不说甘孜州稻城县“登秋节”中的“大锅庄”表演,它是稻城县人民歌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稻城县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同时稻城县登秋节也把“大锅庄”的表演推向了极致,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性。

关键词:稻城县  登秋节  大锅庄  艺术特征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59-05

一、稻城县及登秋节

(一)稻城县简述

稻城县古名为“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东汉年间为白狼羌地。其位于现四川省西南边缘,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巴藏区,周边有著名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处高原地带,境内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属于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当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稻城县南北长174公里,东西宽63公里,总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仅只有四万左右,典型的地广人稀。人口以藏族为主,也有少量的汉族、彝族、羌族、回族、蒙族等,这里的人们大都信奉藏传佛教,主要农作物为青稞,也有少量的水稻种植。

著名的5A级旅游胜地——亚丁,就位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被称为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境内有三座著名的高峰:北峰仙乃日,藏语意为“观世音菩萨”;南峰央迈勇,藏语意为“文殊菩萨”;北峰夏诺多吉,藏語意为“金刚手菩萨”。三座高峰呈“品”字形,直插云霄,巍然耸立,遥相对峙,终年白雪覆盖,洁白无暇,明净安宁,给人一种极其庄严神圣之感,故称“三圣山” 。三圣山在稻城人民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稻城县的著名节日——登秋节,就常在亚丁举行。

(二)登秋节

一年当中阳历八月份的“登秋节”在康巴藏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所谓“登秋”就是指迎接秋天、迎接丰收之意,一般这个时候,离家的游子都要回乡和家人团聚,每个村子都会自发组织聚会,大家积聚在一个宽敞开阔的坝子上,挨家挨户搭起帐篷围成一个大圈,一起玩上几天,期间会举行诵经祈福、赛马、歌舞活动等,主题是希望今年能够丰收大吉,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等等。

“登秋节”在稻城县尤为隆重,场面更为宏大。稻城亚丁被称为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近些年,稻城县政府为了搞好旅游这个绿色的经济支柱产业,亲自领导组织这一重大节日,使其成为稻城县一张亮丽的名片,以扩大影响。稻城县的“登秋节”由于县政府的领导,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集体活动,届时,稻城电视台会全程跟踪录像。从登秋节的前几天开始,稻城人民就会带上帐篷、食物、和藏族传统的节日盛装,陆陆续续地赶往旅游胜地——亚丁,在主场地周边搭起帐篷,开心地期待着“登秋节”这一盛典的到来。由于影响大,有时还会有外地人专门前来观看并加入某些活动。

稻城的“登秋节”活动有开幕式——演出——闭幕式三大程序,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中,稻城县的各部门领导大部分都要到场,领导致开幕词和闭幕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全县人民给予衷心的节日祝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舞台四周人山人海,聚满了稻城人民。在开幕式和演出这些程式化的舞台活动分别结束后,还有热烈欢快的大型篝火歌舞晚会、民间竞技、汽车比赛、骑马比赛、美食、产品展销等活动,其中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要属篝火晚会中的“大锅庄”表演。“登秋节”期间,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大锅庄”表演,无论男女老少,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成百上千的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热闹非凡。

二、稻城大锅庄的由来和发展

(一)稻城大锅庄的由来

“锅庄”是藏语“果卓”的音译,“果”意为圆圈,“卓”意为歌舞,“果卓”就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源自于原始社会的一种祭祀歌舞,当时人们还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神灵在控制和支配着,每当天生异象或者遇到灾害之时,就会举行祭祀活动。人们为了祭祀神灵、驱赶邪魔,会燃起篝火或者在中间放上部落信仰的图腾画物,然后在巫师和部落首领的带领下,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围着篝火或图腾,弯腰低头,扶肩连臂,踏歌而舞,以驱赶妖魔,祈福求平安。

(二)稻城大锅庄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也随之慢慢的开悟,“锅庄”也得到了些许的发展进步,这种歌舞已不再仅仅只是为祭祀驱魔而开展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变成一种喜庆的歌舞类型而存在,人们在闲暇之余、亲朋好友聚会、大丰收、新家或寺庙建成,亦或是在节日礼庆上,都会跳起“锅庄”,自娱自乐,以示欢乐、丰收、喜庆、祈祷之意。但在农奴制这种残酷的体制下,“锅庄”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农奴制时期,只有少部分农奴主(地主、寺庙喇嘛和官僚阶级)处于上层社会,其余人几乎全部是农奴,农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所有权归农奴主所有。农奴们跳锅庄的时候身体几乎要弯成九十度,还不允许抬起头,要一直低头看着地面,以示农奴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及对农奴主的敬畏之心,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丢掉性命。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千年之余的农奴制得到瓦解,藏区从农奴制一步跨入社会主义,所有的农奴得以翻身解放,做了主人,这对占绝大多数人口数量的底层农奴来说,是千百年来的第一大喜庆之事,奴隶终于可以不再受那无止无休的压迫和剥削。人们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直起腰、昂起头,尽情的歌唱,尽情的大幅度的和着歌曲,挥舞手臂,侧身拧腰,欢乐舞动,这就是现在的“大锅庄”。

在近代,“大锅庄”逐步成为重大时节上必不可少的歌舞活动,尤其是稻城县的“登秋节”。由于稻城县属于西部高原地带,到处都是大山,由于地形的原因,各村落相当分散,且人口稀少,所以以村为单位的“登秋节”活动就显得没有那么的热闹非凡也没有宏大的场面。现在由于县政府的领导,把整个稻城县的人民聚集到一起,大家一起过“登秋节”,使稻城县的“登秋节”摇身一变成为全县人民集体参加的场面宏大的盛大节日,而登秋节中“大锅庄”的表演人数、场面和欢快性等,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三、稻城县登秋节大锅庄的表演

稻城县“大锅庄”是当地最有特色,也是最隆重的民间歌舞艺术,所以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当地的登秋节期间,“大锅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登秋节”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上三四天,这期间的每一天晚上都会有“大锅庄”的表演。每天下午,临近黄昏时分,人们就开始做表演前的准备工作,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藏族典型的节日盛装,主场地周边摆上桌子,桌子上放着青稞酒、酥油茶、水果,还有藏族的面点食品等,在主场地中间生起篝火,等篝火慢慢的燃起后,音乐响起,“大锅庄”表演就随之开始了。这整个流程在长期的实践和传承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流畅自如,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对人们做着无形的指挥一样,没有一丝的杂乱,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但又不缺乏热闹和活力。

成百上千的人自发的围着篝火,在一位或者几位公认的歌舞能手的带领下,手拉手,和着歌曲,踏着节拍,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跟随着一首接一首的音乐,时而挥舞长袖,时而顿足击拍,时而如雄鹰展翅,时而如凤凰轻摇,歌声、欢呼声响彻山谷,忘我的欢快歌舞。回声不时的从远处宁静的雪山中传来,整个场面在篝火和三圣雪山的映照下,显得是如此的欢乐祥和。

“大锅庄”的队形也是千变万化的,譬如:前几首曲子,以篝火为圆心,男女各半队围成一圆;接下来几首曲子,一男一女交叉混搭围成一个圆;再接下来几首,男女各自成圆,男内女外,或者女内男外,成为一个环形同心圆;有时也会在几种队形之间交叉变换,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稻城登秋节中“大锅庄”的表演,经常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当有人跳累了,就自行退下休息,同时也会有人上场跟进。退下来的人往往会喝上一碗香美浓郁的酥油茶,吃上一点东西,彼此相互敬酒,说一些吉祥的话,以示祝福,然后在舞场外围休息,为跳舞的人鼓掌呐喊,同时等待休息好后下一波次的预备上场。人们如此一波接一波的进行,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完全沉醉在这美好幸福的时刻。

四、稻城登秋节中大锅庄表演的艺术特征

(一)舞蹈特征

“大锅庄”比一般锅庄更加突显情绪的渲染和内心情感的宣泄,舞姿的整体动作幅度较大,往往是前半部分速度稍慢,中途逐渐加速,最后在激荡欢快中结束,整体热情奔放,豪迈又不失优美,配上藏族特有的色彩艳丽的长袖礼服,更显得异彩纷呈,美丽大方。

总体来说,稻城“大锅庄”具有以下一些典型的动作特征:绕、颤、挥、抛、甩、转、扭、开、踢、点、跺等。

绕:主要是女性舞者的动作,就是双臂打开在胸前由内向两侧,画圆式左右交替回绕。

颤:男女舞者都有的动作,有膝颤、肩颤,这是藏民们典型的舞蹈动作。

挥:双臂的左右挥动,有时举起高过头顶,有时在胸口的正前方。

抛:双手向上抛。

甩:双臂从前向后甩。

转:即转体,有半圈和一圈之分。

扭:即扭腰臀,这是锅庄舞中女性舞者极其常见的舞蹈动作。舞者双腿略弯曲,上身打直且整体略前挺,然后腰部和臀部左右扭动,配合着手上“绕”或“挥”的动作,显得格外的柔美。

开:即胯部和双腿的打开,是男舞者的动作,整体动作有点类似蒙古人摔跤时胯部和双腿打开的感觉,这个动作充分彰显了藏族男人极其威猛的形象。

踢:即踢腿,這是藏族大锅庄舞中非常常见的男女都有的舞蹈动作,有前踢,半转身侧踢。

点:弯腿勾脚尖,脚后跟轻轻点地,也有整个脚掌轻轻点地的。

跺:就是跺脚,经常会出现在音乐和舞蹈高潮的部分,男女都有的一种动作,表达了舞者激动和欢快的心情。

这些丰富的不同的舞蹈动作,构成了“大锅庄”那整体欢快、豪迈又柔美的舞蹈风格,是稻城人民,乃至整个藏区人民生活和审美的艺术之花。

(二)歌词特征

稻城“大锅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决定了其在表演时离不开歌曲演唱。歌唱的内容和对象具有极其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有歌唱家乡自然美景的,有歌唱幸福生活的,有歌唱共产党和祖国的,有歌唱佛祖神灵祈求平安幸福的,有歌唱藏族民众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警示名言的,还有歌唱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友好和善、民族团结进步的等等。歌唱的都是一些育人向好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稻城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特性。

(三)音乐特征

随着电声音乐的发展,音响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子音响设备出现以前,“大锅庄”表演时的演唱部分都是靠舞者自身边跳边唱来完成的。舞者不仅要不停的大幅度的舞动,同时还要有无伴奏的放声歌唱,这对舞者的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尤其是人多场面大的情况下,舞者的体力消耗就更大更快,同时嗓子也很难承受这种大负荷长时间的演唱,且整体的音响效果也比较单一、乏味。

随着电子音响设备使用的普遍化,越来越多专业音乐的编创和制作人才涌现出来,通过前期对人声的录音,后期再用电脑配器制作合成,这样的音乐也越来越多。这种通过电脑制作的音乐不仅抹去了人声的瑕疵,也使人声有了丰富的器乐伴奏,从而丰富了整体的音响层次和音响效果,慢慢的,“大锅庄”的伴奏和演唱就更多的出现了用电子音响设备代替了人声的现象,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喜欢通过音响设备来播放音乐,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专注于舞蹈,可以尽情的挥洒舞动。

以前的“大锅庄”音乐有藏族的民歌,还有藏族的宗教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汇,现在的“大锅庄”表演中的音乐风格,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纯正的藏族风味的音乐这一种风格,还出现了少量的其他风格的音乐,如:汉族的民歌以及创作歌曲。这些音乐的加入让“大锅庄”的音乐风格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气息,也展现出了“大锅庄”极强的生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吸收融化的能力。

五、稻城大锅庄的艺术审美

(一)圆形之美

“大锅庄”最典型、最常见的舞蹈队形就是——“圆形”,这和藏民们最初时候原始的生活习惯有关。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存能力低下,生产落后、原始,经常食不能果腹,寒不能暖身,还总是受到野兽的侵袭。有了火之后,它不但可以用来烧制熟食,也具备夜间照明防止野兽的侵袭以及取暖之用,此时,火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火而已,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存的救命之火和希望之火,因此火就成了人们最崇拜的东西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围着火堆烧制食物、取暖、防野兽袭击、嬉戏、祭祀祈祷等,无形之中就形成了对“圆”的偏爱和喜好。

稻城县“大锅庄”圆的队形也与佛教有关。稻城县处于藏区,人民以藏族为主,多年以来,藏族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民族,也就有了藏区人民全民信教的习俗,且以佛教为主。在佛教中,教徒敬佛时,都爱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着佛塔或者佛像边转边念诵佛经,再加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圆满之说,圆满即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故,圆即满,满即圆,圆满也是人们在信教中的愿望,圆形在佛教中也有吉祥、功德圆满之意。所以,人们慢慢就形成了“圆”的舞蹈队形,这其中不仅包含了稻城人民的审美,更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装束之美

稻城地处康巴藏区,其藏族礼服,无论是从色彩、款式、质地等方面,都有一种古朴庄重,贵重神秘之感,无论男女礼服,都透露出一股雍容华贵之气。由于“大锅庄”的动作幅度相比一般锅庄较大,且速度也比一般锅庄相对较快,为了方便舞动,所以“大锅庄”的装束不像一般锅庄那样复杂多样,要相对简单一些,给人一种简洁利索之感,但又不失其庄重华贵之气。

稻城县登秋节“大锅庄”表演中,男子多头缠红色丝线,中间夹杂少量蓝色丝线而拧成的粗绳子,一般比成年男子的拇指略粗一点,对接打结的一端下垂在右侧耳朵至肩膀处。上身内穿黄色带绣图的丝质坎肩,外穿宽大、下摆刚遮住臀部的长袖外袍,袍子外边齐腰处扎上束带,外袍以白色为主,且背部和袖子中部有黑色图案,袖口和袍子的下摆镶有黑色边条,下摆处还另嵌一圈白色的长羊毛,跳舞时,有的男子还会褪去外袍的右袖,露出右肩膀和胳膊,给人一种彪悍的形象。下身穿红色带简单图案的阔腿裤,脚穿藏族长筒皮靴,靴子有纯黑色的,也有以红色为主镶有部分黑色的,裤腿塞进长筒靴内,呈束脚阔腿状,犹如雄鹰的双腿,充分展现了男人的威武和豪迈。

女子的衣着比男子的更加鲜艳亮丽。女子多化淡妝,显得清新脱俗,头戴周边镶有白色短羊毛,两侧低而前后略翘的大毡帽。耳带长长的絮状且垂至肩膀或者是由绿松石(也有珊瑚)制作而成的各种花样的圆形耳坠。上身穿以红、黄色调为主,嵌有蓝色条纹的齐脚面紧身长袖连衣裙,腰间系有五六厘米宽的裙带。手带银质戒指和手镯。脚穿红色且鞋尖呈月牙状上勾,鞋跟带低后跟的长筒靴子。整套装束,把女子身材的线条美衬托得淋漓尽致,使女子显得更加柔美又不失大方。

登秋节的“大锅庄”舞场上,头顶有雄鹰盘旋,远处有三圣雪山巍然耸立,遥相辉映,在蓝天下、篝火旁,青年男女们身穿上述美丽的节日盛装,男子彪悍刚健,威武雄壮,尽显阳刚豪放之气,犹如雄鹰展翅高飞,又如雄狮威风凛凛;女子广舒长袖,翩翩起舞,尽显优雅从容之美,犹如孔雀轻摇曼舞,又如凤凰端庄华贵。场面五彩纷呈,异常美丽,歌声、舞步声、欢呼声、风声、回声,声声相印,声声入耳,仿佛天地都在为其欢呼雀跃,一片祥和的氛围笼罩着高原大地,让人看了流连忘返,寸步难移。

(三)舞蹈之美

稻城“大锅庄”的舞蹈有绕、颤、挥、抛、甩、转、扭、开、踢、点、跺等,这些典型的舞蹈动作使“大锅庄”有了别样的美感,加上稻城人民的藏装礼服,把舞蹈中的男子衬托的更加潇洒威武、豪放洒脱、刚劲有力,把女子烘托得婀娜多姿、轻盈优美、韵味十足。

这些舞蹈动作都源自于稻城人民的普通生活和文化审美,具有不造作、接地气、自然美的特性。每当在野外舞蹈时,上有蓝天、白云、雄鹰,下有牦牛、绿草、格桑花,远有雪山、河流、鸟鸣声,“大锅庄”的歌舞置身于其中,与其融为一体,加之“大锅庄”与生俱来的欢快感和喜庆性,整体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犹如仙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神清气爽的自然美感。

六、稻城大锅庄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和振奋精神的功能

稻城县位于康巴藏区,属于高原地带,空气稀薄,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气温都比较低,比较寒冷,且昼夜温差大,所以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不多,主要就是种植青稞,因此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比较闲暇。闲暇之余经常会有长者组织村民,找一片相对开阔的地带跳起热烈的“大锅庄”,以消遣解闷,开心娱乐,同时还能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

当在田间劳作时,人们也会在休息的空当,聚在一起跳起欢快的“大锅庄”,以此来赶走全身的疲惫,只要人们一跳起来,全身顿时就充满了力量,一身疲惫立刻荡然无存,过后就又开心的投入到劳作当中,劳动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很多。

(二)教育功能

“大锅庄”属于民间艺术,其源头直接来自于民间生活,表现了生活中不同的方面。“大锅庄”是具有共同文化、共同历史、共同生活方式的稻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稻城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稻城人民的生活习性、审美取向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人们通过“大锅庄”中的舞蹈和歌唱,去讲述历史、祈求幸福安康、宣传团结进步、歌颂党和祖国、教育下一代尊老爱幼等等,这些呈现在“大锅庄”的表演中具有正能量的信号,都能对人们,尤其是对下一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无形中教育着下一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歌唱内容通过“大锅庄”的表演在稻城人民之间世代相传,形成了稻城人民独特的教育和传承方式。

(三)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和传承功能

稻城“大锅庄”承载着稻城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是稻城人民文化的结晶和缩影。大锅庄表演上至六十多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孩,人人都可以参与,因此,“大锅庄”的表演极其有利于当地文化的宣扬和世代相传。

“大锅庄”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舞艺术,其歌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涵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族交往等诸多方面,内涵也极其正面性,渗透着稻城人民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精神,譬如:歌唱家乡的美好生活,歌颂祖国、歌颂党,警世之言的教化,歌唱尊老爱幼、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做人道理,歌唱民族团结进步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跨越几千上万公里的距离,很容易就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加上科技多媒体的普及,人们很容易足不出户就看到海内外的世界。多进行“大锅庄”的表演,能够经常提醒和强化民众牢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和要义,有利于减少外来糟粕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有利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锅庄”表演中的歌词,有很多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农奴翻身解放、歌颂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歌颂美好生活等,这一类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意。

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歌曲,可以使藏区人民时刻记住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藏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着藏区人民,共努力同发展,才使我们的祖国一步步的走向繁荣富强,让藏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区人民现在才能够无忧无虑的开心歌舞。党的这些伟大事业和英明之举,经过稻城人民在“大锅庄”中的代代传唱,也能够使新生一代可以很好的了解并牢记这些壮举,使新生一代学会并且懂得爱党爱国,人们可以形成以党和国家为中心的巨大向心力。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强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各民族、各地区互通有无,共同帮扶,共谋发展,无形中就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好多民族的文化中都渗透着并相互借鉴着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优点,这很有利于各民族形成文化上的共识,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文化认知,才使我们能够不分彼此,相互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认知,才使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各民族间相互团结进步,共同发展,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而“大锅庄”中那些歌颂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歌曲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七、结语

稻城县登秋节中表演的“大锅庄”歌舞艺术是高原藏区锅庄舞中的精华所在,是锅庄舞中的最高形式,锅庄与踢踏舞、弦子舞、热巴舞并称为藏区的四大民间歌舞艺术,它那丰富的内容和正面的内涵包括了稻城人民,乃至整个藏区人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追求,是稻城人民几千年来艺术生活的结晶和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极具分量的民间歌舞艺术种类,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性。

参考文献:

[1]万建中.“锅庄”及圆圈舞的文化渊源[J].神州民俗,2014(232).

[2]林俊華.康巴锅庄文化概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03).

[3]康.格桑梅朵.藏族民间巴塘“谐”舞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艺术特征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