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镇化进程中本土音乐在旅游经济中的现状和对策
2020-11-28韦高骞余斯婷
韦高骞 余斯婷
摘要: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镇化进程取得较好成绩,本土音乐在其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桂林,金秀和三江为例对广西城镇化进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广西城镇化 本土音乐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13-03
城镇化的程度标志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发展国家经济必须要重视和发展本国的城镇化建设。发达国家重视城镇化建设,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如城镇化范围最广最大的美国,城镇化最早的英国,城镇化最快的德国,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城镇化建设,由点到面,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城镇之间的差距,有助于缩短贫富差距,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镇化建设及实施政策数年。直至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镇化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4.5%,2013-2020年累计促进6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并且在“十二五”期间,广西基本建成由“四群四带”为主要构成的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的本土民族音乐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传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土音乐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形式就是农家乐,农家乐的兴起,是顺应当代城市居民休闲需要的旅游项目,在发展农家乐的同时,发展基层民族音乐建设,是顺意社会发展的举措,对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旅游,起着关键的作用。“民族就是世界”,传承和发展本土民族不仅有利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且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水平,带动当地的经济,是一个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因素。
桂林、三江和金秀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景如画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文化资源。桂林作为文化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三江作为侗族之乡有着独特的魅力;瑶族之乡金秀有着丰富的医学,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民歌的海洋,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戏种,例如桂林的彩调,三江闻名世界的侗族大歌和金秀的瑶族音乐,独具魅力。
一、广西城镇化进程中本土音乐在旅游经济中的现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不仅剧本遭到烧毁,传承老艺人也遭受迫害。如今还有少部分民族音乐传承人,已经年老,需要年轻人进行口传传承音乐手艺,更需要大量音乐专业的人才去整理和学习音乐文化。
改革开放中文化与经济的比重失调,部分本土音乐缺乏经济市场。本土民族音乐一般是农村重大的节假日期间进行演出和庆祝的,自古以来是民间娱乐的重要方式。如桂林彩调,三江侗族大歌和金秀瑶族歌舞一般是广西农村在较大的节假日的时候,农忙后对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目前大多数年轻人为了生计和改善生活,到大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本土音乐表演演员和观众的流失,对本土音乐的发展很不利。
传统音乐继承的流失。随着多元文化渗透到广大农村,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浅薄,大多数年轻人热衷于流行的电视剧,电影以及游戏等各种娱乐方式。年轻人忙于生计和改善生活,不愿意学习和继承本土音乐的表演技能,老艺人也随着年纪渐长,逐年相继逝去和相继减少。
部分本土音乐缺乏观众。电视网络在农村普及,人们在娱乐方式上也产生了变化,电视剧,电影以及游戏的追逐慢慢取代了彩调的位置。部分地方的民族音乐,由著名的导演或者音乐家改编成音乐剧,在当地进行定期上演,吸引了部分的游人,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坐妹》和金秀瑶族民族歌舞。桂林,三江和金秀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做出比较好的模范作用,但是仍然还有很多民俗民风音乐素材没有开发。
传统剧目流失严重。一般本土传统剧目来自民间生活的点滴,并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由于村里大多年轻人都忙于外出打工赚钱,也没有兴趣对彩调进行学习和传承。种种原因导致在社会上遗存的“桥戏”本已所剩无几。
传承断层。本土音乐是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农村,并在农村发展,是村民的精神食粮。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为了生活到城市打工赚钱,对传统的地方戏剧兴趣不浓,随着老艺人渐渐逝去,好多表演技能失传。
二、广西城镇化进程中本土音乐在旅游经济中的对策
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城镇化建设。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三江,金秀和桂林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本土音乐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本土音乐还有待发掘。
(一)推进城市群和城镇带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相应的城镇化政策,桂林市政府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对桂林的有特色的城鎮进行规划和发展,比如桂贺旅游城镇带规划正有序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与特色城镇协调发展,桂北城镇群得到有力的发展,“四群四带”城镇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深化旅游人文等交流。打造桂林国际旅游目的地升级版。参与实施“广西高校国际化提升工程”,加快桂林旅游学院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推进与东盟国家的影视产业项目合作,可以通过影视带动广西地旅游业发展,比如广西德州瀑布最初的旅游就是通过影视的发展,取得全国性的知名度,明仕田园也是通过电视剧《花千骨》,把广西美丽的风景展现在全国人们的面前,吸引很多国内游人旅游,并在旅游的过程中,推广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使之得到很好地影响和经济发展。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是由著名的导演张艺谋进行编导,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截至2019年7月,共演出7000多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20亿元,开启了山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印象刘三姐》已成为广西旅游的活名片。
(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在巩固提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宜居乡村建设,集中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着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成果不断巩固提升,宜居乡村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政策中的休闲农业特色产业有利于本土音乐的发展,休闲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农家乐是发展本土音乐传承的有效方向。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广西的地理优势,吸引更多东南亚国家的游客,促进文化交流,吸引投资,慢慢地吸引更多欧美等人士过来桂旅游和投资,树立良好的中国少数民族对外的形象,让国外人民更了解中国,对中国不利的舆论给予强有力的回击。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基层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升旅游全域化水平
自治区政府文件指示是按照“一核三带三极多点”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开展的。桂林市政府坚持“大桂林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取得较好的成绩。桂林市致力于建设宜游宜居城市核心区,升级漓江东岸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打造桂阳文化旅游产业带,培育壮大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桂北旅游发展带,做强做优阳朔、龙胜、兴安旅游三极,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大景区,持续打造县城、乡镇全域旅游重要节点,建设提升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和文化旅游重点村、民族风情特色村。三江和金秀这方面做的没有桂林好,毕竟桂林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这方面旅游规划做的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较完善。三江和金秀可以以桂林为学习改模,因地制宜地进行学习和完善。比如可以以三江和金秀为中心,发展一些有特色的地城镇建设,发展农家乐和相应地饮食等旅游行业,而本土音乐辅助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比如《坐妹》音乐剧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可以同时发展大众民族音乐,这样不仅可以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减少当地的犯罪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但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景点的规划不科学,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自身的旅游营销能力不强,品牌的知名度不够和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和实现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进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旅游联盟,做好旅游的营销管理,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经营人才,科学规划村寨,开发“农家乐”旅游,促使旅游产业与茶叶产业相结合等。桂林地区的农村每个较大的农村都会有彩调团,每年都会进行彩调比赛,彩调是农村村民为了农忙闲时自我娱乐的精神文化,如果每个乡政府都重视,定期举办演出和比赛,乡里的彩调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些旅游胜地如贺州黄姚,依照过年时期的桂林风俗,当地农民自发表演了《张古董借妻》《补瓷缸》《宝对宝》《黄姚三月三》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彩调,这种本土音乐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不仅对当地本土音乐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
(四)大学音乐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间接发展旅游经济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大量的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建设自己的家乡,他们从小在家乡长大,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并且精通当地的语言,在大学受过音乐专业训练,是本土音乐最好的继承人。当地政府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吸引音乐大学生回到自己家乡发展事业。不仅能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促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或者更多创业的机会。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桂林彩調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网络新媒体以其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关注的研究内容。本文论述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实地调研了桂林彩调当下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从新媒体的角度提出其传承保护的可行性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开荣,董继刚.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及 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10):185.
[2]许贤棠,刘大均,胡静,等.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 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J].经济地理,2015(09):182.
[3]林国华,郑石.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7(06):676.
[4]王静.平顶山市休闲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1):213.
[5]陈文.舟山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1):232.
[6]颜文华.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以河南省 洛阳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17):301.
[7]李志强.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持——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02).
[8]陈学璞.广西彩调如何面临挑战[N].广西日报,2004-02-12.
[9]陈炜.民族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彩调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28.
[10]梁学梅.彩调:桂林的又一文化名片[N].桂林晚报,200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