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思政理论课建设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2020-11-28张婷婷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知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摘 要:价值性与知识性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属性。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性表现为立德树人,知识性表现为对真理的坚守,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本质上是坚持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统一。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价值性彰显不足、知识性理解不足、价值性与知识性结合不足的现实困境。推进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要坚持思政理论课的知识性,充分彰显理论魅力;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充分闪耀价值光辉;完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机制,推进课程创新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知识性;改革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1]这说明,思政理论课要时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紧密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教育实践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诉求[2]。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是落实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坚持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正确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寓于社会价值实现之中,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价值性

现代社会,多元的理论价值体系并存、冲突,这也构成了现代性社会区别于前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之一。不同的价值体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往往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很可能截然相反。在现实历史过程中,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必须具备某种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要求,正是这些基本价值要求维系人类作为生活共同体存在。所以,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面对纷繁杂乱的价值体系冲突,有必要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政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课程,其价值体系贯注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道德规范及法律条例、哲学原理、革命实践等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典型的知识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3]这一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理论、真理、理性思维强烈的追求和偏爱。”[4]以科学的理论满足青年的理性追求,对于思政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是以一系列概念、范畴作为支撑,按照严密的逻辑构成若干原理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近现代史、革命理论、改革与建设理论等相关知识,四门课程相辅相成,兼具逻辑的自洽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正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从而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辩证统一

思政理论课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其本质是价值与真理的统一。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真理则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主体及实践的意义上,价值与真理二者不可分割。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展开。真理原则的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与规律去认识与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价值原则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应当或必须为了人的自由解放,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5]真理性是人类活动的前提,价值性是人类活动的指向。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价值指向性应当以真理性为前提,唯有如此,人类活动才有可能对自身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思政理论课中,要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注重知识性教育,同时融价值性引导于知识性教育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立德育人的根本目标。但现实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裂,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既不利用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碍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

(一)价值性彰显不足

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各种价值观与思潮充斥其中,常使我们面临价值冲突,难以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个正确、统一的价值体系的确立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在价值冲突的比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价值性彰显不足的问题。例如,“原理”课程无法构建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课程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观念;“纲要”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概论”课程无法坚定学生科学社会主义信念。导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引导的作用。

(二)知识性理解不足

不懂得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内在联系,是很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对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屈辱一无所知,是很难培养起自觉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传授是重要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因为知识积累薄弱或表达能力有限,讲述不够深入、透彻,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浮于表面;还有一些教师不熟悉教学大纲,讲授中难以突出重难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找不到方向。从学生的方面来看,为应付考试,中学阶段的学习以知识点记忆为主,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仍习惯死记硬背。

(三)价值性与知识性结合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传递,丢掉了价值性引导,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質属性。例如,有的教师无意中将“基础”课讲成了伦理课和法律课,将“纲要”课讲成了纯历史课,将“原理”课讲成了纯哲学课;有的教师善于讲故事,却丢掉了对故事的学理性剖析和启发性引导;还有的教师善于使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吸引学生,但有时候在“度”的把握上却走向了“做秀”;有的教师知识积累深厚,研究成果突出,理论讲述严谨,但欠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建设性、学生主体性激发和对学生的思维启发性不足。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建设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结合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以提升思政理论课价值引导的有效性、全面完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机制,推进课程创新发展等方面解决。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充分彰显理论魅力

马克思曾用“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来形容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擊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6]。为了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就必须拿起“批判的武器”,让人民掌握理论。知识性是思政理论课的起点。在教学中,坚持“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室的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师认真学习大纲,熟练掌握教学重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校内的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教师通过多种校级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校外的主题实践活动是第三课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个课堂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传授创新发展的关键。

(二)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充分闪耀价值光辉

大学生“时时上网、沟通用网、遇事找网”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让大学生廓清思想迷雾,坚定价值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借助网络的实效性、交互性等特点,实现教育形式的丰富、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载体的创新。通过打造线下、线上双渠道,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把传统课堂知识传授与网络自学结合起来。线下教育对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观点鲜明、态度明确的讲述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线上教育要善于利用各种自媒体及时回应网络中的流言蜚语,解决学生的价值困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主流价值观内化。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各种线上平台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实时“跟踪”和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时推送教育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完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机制,推进课程创新发展

思政课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性相统一,需要统筹建设多方面机制,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协同配合的教育新格局。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6]目前各高校思政课师生配比普遍不足,“配齐”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照习近平提出的“六要”要求,“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爱国情怀、强化政治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高尚人格。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宣讲团”,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实现立体化育人机制,落实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切实转变,使“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三,专业课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凸出价值导向,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挖掘专业课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课同向同行,为“课程思政”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姜苏容 .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 屈陆,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的基本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4]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350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基金项目: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重点项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域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研究》(IFQE201708);安徽新华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化育人机制构建(2018jy021);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中心项目《存在于价值: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伦理方法研究IFQE2019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7-),女,汉族,安徽肥东人,现就职于安徽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知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的三条教学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