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

2020-11-28毛益绒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毛益绒

[摘 要]创造性思维具有广博性、跨越性、独创性等特点,表现为打破常规思路,重新整合程式,创生成果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小在学生心田播撒创造的种子,让学生成为欢乐的创造者。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3-0073-02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思维活动,具有广博性、跨越性、独创性等特点。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如今的学生缺乏创造意识,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创造的兴趣;二是没有创造思考与创造实践的机会。希恩说过:“欢乐的名字是创造。”如果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品尝到创造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欢乐,他们自然会产生创造意识,进而展开创造思考,积极地投入创造性活动之中。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为学生营造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营造创造氛围,体现课堂的开放、自由与欢乐。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心理自由,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动让位于学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成为探究的主体;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多赏识鼓励,少批评责备;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做欢乐的创造者。例如,教学《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时,教师一般采取讲授法,直接向学生介绍骨骼和肌肉的保健方法。我在课前没有预先告知学生知识,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我则坐在台下当“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观看、聆听代表的展示汇报。我的让位成就了学生,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预学成果:有的用挂图向大家介绍体育运动强健肌肉和骨骼的方法;有的制作了PPT,边演示边给大家介绍不同动作锻炼不同的肌肉和关节;还有的创编了一些强健肌肉和骨骼的动作……

二、问题驱动,诱发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充分说明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创造。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应当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悬疑性等特点,能夠吸引学生的注意,撩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由于小学生对神秘的事物比较好奇,所以课堂中问题的呈现不能过于直白,可内隐于问题情境之中,这样更容易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教学《摆的研究》一课时,我创设“风中的吊钟”故事情境进行导入后,没有向学生提问“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而是让学生先各自做一个“摆”,然后邀请数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摆”。在学生观察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多数学生说出“有的摆快,有的摆慢”。“根据看到的现象,你们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摆快,有的摆慢?”“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围绕“摆的快慢”展开自主探究。“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创造不能满足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要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三、大胆猜想,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如同思维的翅膀,让思维更加发散,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雨果也认为:“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窗户,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封闭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散思维的主要途径。然而,部分科学教师忽视猜想的价值,不给学生猜想的机会,导致学生的想象大门紧锁,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带领他们跳出惯性思维的框框,不断向外发散思维。例如,教学《摆的研究》一课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没有向学生透露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更没有给学生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自己先猜想:“你们觉得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根据观察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学生说:“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也许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还有的学生猜测:“或许与摆角的大小有关。”学生的思维如同插上了翅膀,不断地进行猜想,得出各种各样的假设。

四、亲历实践,助力创造

“创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离开实践的创造,如同海市蜃楼,终将云散烟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依靠操作实践,而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手的灵巧有助于脑的思考。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手脑联动、做思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助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天马行空地想象,要躬行其事,亲自实践。在科学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丰富操作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亲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做中思、做中创新。例如,教学《摆的研究》一课时,在学生进行猜想之后,我让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因素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我让他们选择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使他们获得了自主实践的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碰撞交换,创生新意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思维碰撞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会有新的突破和收获。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说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观点得以暴露,新的观点得以生发;通过相互碰撞,学生的情感得以共鸣,思维产生共振,在合作中创生新意。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并有意地激励学生辩论,促使他们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例如,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时,为了探究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我设计以下实验:“想办法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我先安排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进行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我引导学生对各组汇报的方法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有的学生进行补充。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创生出多种想法:有的说“往水里加盐”;有的说“往水里加糖”;也有的说“把土豆挖空”;还有的说“把土豆煮熟”……最后,我让学生将各种想法一一验证,证明他们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

福尔克说过:“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欢乐的创造者,让他们通过探究学会创造,在创造中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