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最近发展区里“扶”与“放”
2020-11-28徐艳霞
徐艳霞
[摘 要]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缺失,小学阅读教学就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里展开阅读指导。教师要先“扶”着学生阅读,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立足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解开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求知的欲望;接着“放手”,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方式方法去自读、自学,在自读、会读中使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最近发展区;扶;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3-0006-02
阅读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的,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小学阅读教学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和基本技能的缺失会面临不少的困难。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核心目标,扎实做好“扶”与“放”的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一、直观形象,吸引注意,帮助理解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讲述了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又长出新尾巴的故事。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故事提起兴趣呢?
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由谈自己知道的有关壁虎的经历或故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但实际上,对壁虎有所了解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正好激起了大家对壁虎的好奇心。于是,我出示壁虎的挂图,带领学生观察,让他们了解:壁虎是爬行动物,身体扁平,背部暗灰色,表面有细鳞,四肢短,趾底有吸盘,可在墙壁上快速爬行;它白天不怎么出来,黄昏和夜晚经常在窗口、墙壁或天花板上捕食蚊、蝇、蛾等小虫子——这是它名叫“壁虎”的主要原因;离奇的是,它的尾巴很特别,断了能再生长。
为了加深学生对壁虎特点的了解,我讓大家猜谜语:以下这些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动物?请说说理由。(1)什么虎只会吓人不会吃人。(2)光滑天花板上的爬行高手。(3)墙上的万兽之王。(4)形似蜥蜴爬得快,粘在墙上格外怪。(5)是虎不上山,特别会爬墙,不怕尾巴断,断了能再长。(6)身体扁扁墙上行,四肢短短吃蚊蝇。(7)爬墙上壁是英雄,身体扁平善捉虫。学生边讲理由边细看挂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我接着说:“孩子们,壁虎虽然长得怪吓人的,但它不伤害人,是益虫,我们不要怕。”这样,减少了学生对壁虎的畏惧之情,拉近了他们和壁虎的情感距离,扫除了他们对课文的排斥心理,为仔细阅读扫清了障碍。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静态图片以及动态视频,让学生对其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学生对它们拒绝借尾巴给小壁虎就多了一层理解。
二、立足语言,理解分析,培养习惯
语文学习就应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首要地位,特别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更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让学生从语言入手,提高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尽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
比如,阅读首先要看标题,抓住了标题,就能大体知晓文章的意思。教学时,我问:“读了课文的标题,你们认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说:“‘借字是关键,就是写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有学生说:“还有‘为什么要借。”还有学生补充:“应该还有‘借的结果,就是‘借到了没有。”三个学生很好地从标题看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为什么要“借尾巴”时,我问:“‘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这句中的‘一挣这个词,揭示了小壁虎的尾巴除了能帮助爬行外还有什么作用?”学生有点迷茫,不知从何答起。我提示:“看看这句的前后句。”不一会儿,有学生回答:“如果尾巴不断,小壁虎就被蛇吃了,就‘逃不走了。我认为,壁虎的尾巴容易断是有救命的作用。”我想,这个学生一定能从刚才的回答中悟出前后文对理解句子的作用。
接着,我又问:“小壁虎尾巴断了,‘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这‘爬呀爬写出了小壁虎此时的什么状态和心理?”立刻有学生说:“写出了小壁虎的行走速度很慢。”“嗯,很对!那么它的心理是什么呢?”另一个学生迅速补充:“前文有‘没有尾巴多难看啊一句,这写出了小壁虎的难过和伤心。我想,这里的‘爬呀爬也是它难过、伤心的反映吧。”
分析到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时候,我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优劣:(1)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壁虎说:“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吧!”有学生回答:“两个句子中,第(1)句称呼小鱼很有礼貌,借尾巴也是商量的口气,不像第(2)句,称呼粗鲁,好像有强迫的味道。”
通过这几句语言训练,学生基本学会了对课文语句的分析,即需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同时学生也养成了基本的阅读习惯。
三、导学扶放,学练结合,锻造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一是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积累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锻造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锻造,因为面对的是小学生,而且是低年级学生,自然需要教师引路、示范,“扶”着学生走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阅读,独自面对阅读的困难,独自去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壁虎借尾巴》的课文结构非常适合“导学扶放”的教学方式,课文写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第一次向小鱼借,第二次向老牛借,第三次向燕子借,三次内容同中有异,有利于边学边练。第一次借尾巴的内容,可以教师讲,进行阅读方法的示范;第二次借尾巴的内容,教师可以退居幕后,做必要的提示、点拨,让学生做主角;第三次借尾巴的内容,教师则可以放手让学生模仿前两次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我教学第三次借尾巴的内容时,就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读,边读边思,交流讨论,力争做到举一反三,从“自读”到“会读”。比如,我让学生朗读第五段,然后回答三个问题:(1)用平实的话概括本段大意。(2)燕子为什么没有借?(3)结合第六段,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为什么叫小壁虎“傻孩子”?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解决得很好,但在最后一个问题上有些纠结。我一方面鼓励大家讨论,一方面提醒大家感受这个问题和前面的哪个问题相似,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很多学生立刻从“爬呀爬”的问题中找到影子,一是联系前文,想到妈妈认为尾巴别人也要用,不借很自然,为这不可能的事伤心,很傻;二是联系后文,小壁虎转身看到自己长出了新尾巴,可见妈妈认为尾巴会长,小壁虎没有必要借尾巴,所以“傻”。我又提示了一下:“这话出自妈妈之口,就没有别的意思吗?你们的妈妈有没有说过你们‘傻?”许多学生立刻高声说:“有!这里写出了妈妈对小壁虎的爱。”……如此,我感觉“放”得很成功。
整篇课文的教学,也许有许多不到之处,但置身其中的我感觉整个教学过程非常轻松、流畅,学生的配合也非常热情、积极。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始终牢牢地将阅读教学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并以“扶”带“放”,以“放”促“扶”,达到了高效教学。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