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汉藏两族友谊之桥的架设者
2020-11-28天一
天一
引子:《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引导使者晋见。其后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三
文成公主(625—680),李姓,名字不详,唐朝宗室女。其事迹主要记载在《旧唐书·吐蕃列传》《新唐书·吐蕃列传》和一些笔记、诗文中。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和亲、共同发展的典范。她为吐蕃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使汉藏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局面不断增强,为推动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吐蕃经济的繁荣,加强汉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文成公主仍被人们所纪念和称颂。人不同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他眉头微颦,举止谦恭,细部的刻画表现出敬畏之心,又不失使节的持重仪表。最后一位白衣者是翻译官,执笏板,谨慎而略显不安。
右边是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唐太宗自信而威严地端坐在由六名宫女肩负抬扶的步辇上,目光深邃,丰神英采,透着睿智,充分展露出初唐开创者的明毅与英武。在红绿相错的宫服交织中,唐太宗的黄色衣衫、黑色靴帽更具庄严肅穆的帝王气质。宫女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
这幅画之所以闻名,不仅因其出自著名画家之手,更在于它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即唐朝皇帝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亲使者禄东赞的场景。这次求亲的结果,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民族和亲、共同繁荣发展的典范。她为吐蕃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使汉藏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局面不断加强,开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至今,文成公主仍被人们所纪念和称颂。
求婚使节的到来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大唐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选贤任能,在魏徵等大臣的辅佐下,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朝的经济文化在当时的世界中首屈一指,甚至成为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并对周边民族及政权产生了强烈影响,纷纷和唐朝互通修好。
大约与此同时,在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也崛起了一支强大的政权——吐蕃。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旧唐书·吐蕃列传》称:“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改姓为率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松赞干布是吐蕃的赞普(即君长、首领),他率众平定了叛乱,迁都逻些(今拉萨),健全政制及律令,兼并了周边一些小国,势力不断强大。这时,他被唐朝强盛的经济文化所吸引,十分希望和唐朝结成亲密关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贞观八年(634)是唐朝和吐蕃之间正式有联系的一年,这一年吐蕃松赞干布“始遣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通过这一来一往的接触,松赞干布对唐朝有了一定了解,在得知突厥、吐谷浑等都已向唐朝提出迎娶公主的请求后,他认为自己与唐联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贞观十年(636)再次遣使,并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入唐求婚。
唐太宗虽盛情款待了吐蕃使者,但由于风俗、语言皆不同,接触次数又少,对吐蕃的很多情况尚不了解,加之当时突厥、吐谷浑、大食、天竺等地的求婚使者很多,还有龟兹、高昌、石国等部来唐朝朝贡,所以太宗没有立即应允吐蕃使者的求婚。
吐蕃使臣返回后,向松赞干布禀报了赴唐请婚的情况,他说:“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这是《新唐书·吐蕃列传》的记载。《旧唐书·吐蕃列传》则这样说:“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这是明确把和亲不成的原因归咎于吐谷浑的离间。
松赞干布听后大怒,便以此为借口,“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随后,吐蕃又进兵攻破党项、白兰羌等。紧接着,他把矛头指向了唐朝,勒兵二十余万进攻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带)。同时,松赞干布还派使者来长安贡献金甲(一种护身战具),并说是来迎公主的,若“公主不至,我且深入”。这是公开胁迫唐朝与其和亲。
当时的松州都督韩威仓促应战,结果被吐蕃军打败。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决定采取以强治强的策略,“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从双方的目的来看,吐蕃是要用武力来迫使唐朝通婚,建立联系;而唐朝则是要用武力来使吐蕃顺服。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松赞干布显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吐蕃当时的实力都处于劣势,特别是军事实力更是如此。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开始东进时,“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直至松州大败,松赞干布十分惊恐,知道大唐的实力确实强盛,乃撤兵而退。
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携带五千两黄金和大批珍宝等物来长安向唐太宗谢罪,并再次提出请婚的要求。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步辇图》的情景。禄东赞聪明刚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松赞干布派他来求婚、迎亲,可见对与唐朝和亲的重视和期待。
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问题,唐太宗一向采取“绥之以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动用武力是不得已而为之,贯彻的是以和为上的理念。最终,太宗皇帝同意了吐蕃使者的请求,答应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及藏族百姓的深情
唐太宗对这次和亲很重视,特派江夏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文成公主入藏。这次和亲,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盛的妆奁。据藏文史书《王统世系明鉴》等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皇帝宴请吐蕃使臣,大加赏赐,又送了大量珍宝、绫罗、衣饰及所需物品,并赐给马、骡、骆驼等驮畜。公主还带去佛经360部,黄金宝鞍、碧玉马镫、奇珍异宝、八鸟绸、奇香木等600种,食品制作和烹饪方面的书籍多种,工艺类书籍60种,100种诊断疾病的医方,多种医疗器械,医学论著多种,卜算书籍300种,以及蔓菁等蔬菜的种子。随行的还有25位侍女、一个乐队和许多工匠。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传到吐蕃,当地百姓十分喜悦和兴奋。为了减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艰难,他们在很多地方准备了马匹、牦牛、船只、水和食物,甚至还编了一首民歌《唉马林几》,又称《迎公主歌》,表达了吐蕃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欢迎,描绘了当地草原、高山、渡口、大江,骏马、牦牛、皮筏、马车,广场、东则巷、卡额洞、布达拉宫,美貌的姑娘、英俊的青年、庄重的大臣等画面。其中有这样几句,凸显了吐蕃人民的深情:过莲花大坝时不用害怕,一百匹骏马来迎接你。翻越那高山时不用害怕,百头雄劲牦牛来迎接你。遇上了那大江时不用害怕,一百只皮筏来迎接你。来到了拉萨渡口时,百条马头大船来迎接你。来到了拉萨沃结滩时,—百辆马车来迎接你。
唐朝为公主一行预先在青海南面的河源(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修建了一所接待用的房子,一路上则有官员军民迎接。公主一行人走了一个多月,平安抵达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札陵湖)会见了前来迎接他们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以唐朝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李道宗,对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自己表示衷心感谢,并请李道宗向唐太宗致意。李道宗辞别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回到长安。松赞干布则与文成公主一起来到拉萨,一路上都有藏族民众的迎候。
松赞干布陪同公主在悦耳的乐曲声中,由北门进入了拉萨城。拉萨附近的居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争相去瞧这位唐朝公主。
为了与公主成婚,松赞干布特别在拉萨的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在这座王宫里,二人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现在西藏的布达拉宫还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里面还保存着他们结婚时的遗迹。
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贡献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是唐朝和吐蕃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松赞干布曾对大臣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从此,松赞干布便以唐朝子婿自居,并称唐太宗为天子,尽臣礼及子婿之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继位后,擢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欣然接受,他致书唐司徒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唐高宗非常高兴,进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赐诸多财物。驸马都尉、西海郡王、賨王皆为唐朝的官爵封号。封松赞干布为王,说明唐朝已视吐蕃为自己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更说明西藏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据历史记载,自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至高宗龙朔三年(663)的二十三年间,唐朝与吐蕃不仅没有发生过战争,而且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唐、蕃使者不绝于路,贡赐往来十分频繁。
那么,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吐蕃则将马、牛、羊、骆驼、金器、银器、玉器等大量输入中原。但这次和亲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吐蕃在大量引入唐朝丰富的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后,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前所述,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物品是极为丰富的,包括黄金碧玉、奇珍异宝、绸缎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及饰物,数百种制作熟食、干食方法的书籍,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这些物品与书籍对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行的大批工匠都具有各种技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他们都是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因此,在吐蕃地区,唐朝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快传播开来。汉族的先进耕作方式,使吐蕃地区种植的青稞、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纺织和刺绣技术的传授,使吐蕃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吐蕃人也开始大规模养蚕、缫丝,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中原地区土木建筑技术的传入,使吐蕃的建筑业有了很大发展。拉萨大昭寺的建筑风格,飞檐重阁,石狮装饰,与唐朝的寺庙如出一辙。小昭寺为文成公主所建,其风格也是汉式的,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唐朝的冶金、农具制造、酿酒、造纸等技术在吐蕃地区也得到了推广'对吐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一些研究者认为,吐蕃王朝崩溃后的阿里古格王朝,其宫室中残存的佛经纸张,除唐朝所造外,一部分是吐蕃自制的。有纸必有墨,唐朝的制墨技术肯定也对吐蕃有过重要影响。
其次,加强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
据《松赞干布遗训》等藏文史籍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曾带去治疗408种疾病的药物、100种医疗法、5种诊断法,约有27部重要的医书传人吐蕃,其中文成公主带去的《公主大医典》,包含了各种医学原理。中原的医书、药书、医疗方法和醫疗器械传入吐蕃,不少医学文献被藏医所吸收,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朝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有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拔了一批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各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而唐朝也曾派一些音乐家、舞蹈家来到吐蕃进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学习和交流。
随文成公主来到吐蕃的文士们也开始了工作,他们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在欣喜之余,下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典籍。不仅如此,松赞干布还开始着眼于培养本民族的人才。他不断派吐蕃子弟入唐学习汉语汉文,学习唐朝的典章和治学方法。当时唐朝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松赞干布“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这些人勤学,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学有所成。
吐蕃原来没有文字,靠用绳子打结或在木板上刻画来记事。文成公主入藏后,劝松赞干布创造文字,以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于是,松赞干布让人进行学习和研究,按藏语的特点,造出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族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不断被译成藏文,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
文成公主带去的天文历法书籍,对藏历的完善也有很大帮助。早在公元前100多年,西藏地区就有自己的历算法,它是以麦熟的三月为岁首,以月亮的圆缺来计算月份的。在唐朝历法的影响下,藏历开始以五行分阴阳配天干,以十二生肖配地支,干支配合,六十年为一轮。后来,藏历还采用了以干支相配的计时法。
第三,改变了吐蕃的一些风俗习惯。
文成公主入藏以前,吐蕃人不懂得制陶技术,还是以“毡为盘,凝耖为碗,实羹酪并食之,手捧酒浆以饮”。学会制陶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提高了人們的饮食水平。陶器上的“釉子”,藏语今天仍用汉字借音为“玉子”。还有史籍记载,文成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公)主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的土涂敷面颊,说是为了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其为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文成公主到吐蕃后,经过了解和研究,认为这样做能驱邪是毫无道理的,更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陋习。于是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觉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也就都乐意接受了,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唐代岭南诗人陈陶的诗,很好地体现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风俗的改变,诗中写道:“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最后,为唐蕃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成公主是唐朝第一位嫁入吐蕃的公主,她的行程为唐蕃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蕃古道的主干线大致走向为:从今天的西安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渭源,到临洮分两道,或北上兰州,沿黄河北岸西行至乐都到西宁,或西北行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到西宁。这段路线是唐朝京城到河湟地区的驿道,是丝绸之路的南线,也是历史上联系东西诸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陆路交通干线之一。唐蕃和亲,使这条道路成为唐朝与吐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主要道路。
唐蕃古道作为一条汉藏文化交融的通道,使不同文化在此交流与碰撞,在留下大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流传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比如,唐蕃古道上有一座日月山(在今西宁西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传说,文成公主来到山附近时,感到过了这座山,又是—重天,想到远离家乡,未免触景生情。唐太宗为了宽慰她,特地用黄金铸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个,远道送来,让她携带在身边,以免挂念。从此,这座山就被叫作日月山了。
青海还有一条倒淌河,这条河水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从这条河的河边起,要弃轿乘马,进入草原。她感到离家一天比一天远了,不禁失声哭泣。她这一哭,竟发生了“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现象。倒淌河的名称就这样产生了。
应该说,唐蕃古道见证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唐蕃近三百年的交往中,双方使臣频繁往来于长安与逻些之间,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尾声
文成公主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民情,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古朴的地方,从而使吐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唐王朝西部的有力屏障。
文成公主从贞观十五年(641)入藏,到唐高宗永隆元年(680)逝世,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她逝世后,藏族规定了两个节日来纪念她。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也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纪念日,每逢这一天,藏族人民都按照传统习惯,载歌载舞,在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庙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藏历十月十五日,相传这天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藏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到寺院去祈祷祝福。
总体看来,文成公主为推动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吐蕃经济的繁荣,加强汉藏文化的交流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汉藏两族友谊的化身,甚至被奉为神明。还应指出,文成公主和亲开辟了汉藏关系的新纪元,之后的历代中央王朝大多与西藏地方保持着持续、频繁的经贸往来,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