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参与的作文批改更有效

2020-11-28唐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叶圣陶作文方法

唐飞

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所写的序中说:“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从190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他不仅是一位教者,也是众多教科书的作者、编者,而且是研究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关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论述,能够切中肯綮、鞭辟入里,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并超越语文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常读常新的经典、教育智慧的源泉。

在很多人眼里,作文是语文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为此,众多研究者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不断有人声称发现了作文得高分的密码,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很难让人满意。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是怎么看的?他的看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作文批改很重要,人们普遍的想法,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叶圣陶先生说“批改实为作文教授之要着”,揭示了作文批改的重要作用。

提到作文批改,我们一般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精批细改”。学生写完作文,交给教师,教师每篇都要改,改完以后发给学生自己去看。如果没有做到精批细改,就会被认为工作敷衍。对此,叶圣陶曾经推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由教师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尽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部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但是,事实上,教师精批细改收效却不理想。所以他说:“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也是收效甚微的工作。”

作文批改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叶圣陶先生指出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不少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给补上,甚至整段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会写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得不清不楚。批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在学生乙的作文本上。这样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文章虽然改好了,内容充实了,思想提高了……就提高作文的技能说,实际上没有什么益处。”可以说,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大半是做了无用功。

精批细改效果未必佳,原因何在?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有论述:“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谬误。夫识力之程度至无定限。今时教者所见,增之于作文簿者,他日学生识力进步或竞更造其深,而觉教者所增为意有未尽。然则于学生所作增加意义,已非妥善之方法;况一为增益,又足阻遏学生当时之深究心耶?至于字句之凝练高古,本非必要之需求。己意已达,人亦共喻,虽不凝练高古何害?苟字句可通,而必易之以同义异构之字句,此殊足减学生之兴味及精究心。及凝练高古,厥义虚玄,以此责之,徒使生神秘之感。”学生与教师相比,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有差距。教师虽然改得好,但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好在哪里。从这种意义上说,精批细改有点儿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虽然使了很大的劲儿,但效果并不明显。

精批细改效果未必佳,还可以从学生的态度上找到原因。对此,吕叔湘先生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据我猜想,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后头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作徒劳无功。”教师费心费力,学生漫不经心,教学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退一步讲,教师精批细改,学生也认真看了,真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吗?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也想到了,他说:“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来说,实在太重了。

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受到的是“徒劳无功”的无奈和挫折感。应该怎么办?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问一下: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弄清楚了作文的目的,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批改力争达到这个目的。

对于作文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明确的说法:“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禁得起最广泛意义上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隋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下工夫。”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作文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须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作文的目的理应对作文的批改具有指导作用,对此,叶圣陶先生的一些想法给了我们启示。

从批改作文的方法上来说,叶圣陶先生主张“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简单地说,就是“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精批细改的做法。

从具体做法上来说,一是要面批,二是要让学生自己改。

针对批改作文只见文不见人的情况,叶圣陶先生说:“老师批改作文的时候,最好把作文的学生招来,问清楚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跟他商量怎么改,或者指点他自己去改。”这就是面批。面批之时,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了解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某种想法怎么表述更清楚,前后句子之间怎么连接起来逻辑关系更清晰,教师可以启发或者推荐具体说法供学生参考。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改,可以比较修改前后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如果不能面批,叶圣陶先生也提到了另一种方法:“批改只应注意于谬误之推理,不通之字句。此外直视,不妨于发还时评论及之。如某处意义有未完之处,补入如何如何一层,则较完整而周密;某处字句有粗疏之嫌,倘做如何如何说法,则较精当而经济。”就是说,在发作文本的时候,要跟学生具体说明文章存在哪些问题,并给出修改的方向或方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这样做“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亦不时教者辅导之旨矣”。

对于面批的好处,吕叔湘先生曾有回忆:“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当面批改,边改边说,得益很大。”还有很多先生回忆面批的情况,在此不一一引述。

“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习惯,具备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先生从心中有学生这个角度思考,提出让学生参与批改、学生自己批改的方法,这是他对作文批改方法的创新。这样一来,学生必须真正对自己的作文负责,再也不能胡乱写一篇交给老师应付了事。

学生参与批改、学生自己批改,真正解决了批改的核心问题,即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改,从表面上看,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改完善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符合表达的需要。从内容上看,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从表达的方法和方式方面看,有什么话是没有说明白的,有什么话是不必说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让读者看了会发生误会的,这些也是需要审核的。“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改的习惯和能力上,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学生去思考,去作文。

关于写作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在批改作文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结合学习叶圣陶先生作文批改方法的收获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曾经使用过一种师生共同批改的方法,即学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与教师当面批改相结合。当时使用这样的方法,一是针对学生作文敷衍了事、随便应付的态度;二是因为班额较大,学生的作文无法全部精批细改,把让学生自己批改和同学问的互相修改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做法比起原来自己全部精批细改的效果还要好。簡要介绍基本方法和一些想法,希望引起大家讨论的兴趣。

首先,用一个专门的时间,告诉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告诉他们修改作文常用的符号,让他们知道修改作文要注意哪些问题。

其次,学生作文之后,不要求他们立即交上来,而是先自己把文章通读一遍,仔细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看看写出来的文字能否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是还有自己想到的东西在行文的时候忘掉了,以及是否有些语句之间可以调换位置,有些词句可以删掉,等等。叶圣陶先生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一向主张作成文篇之后,要放在那里,反复看几遍,有不妥之处,就自己改,改正不妥当的意思和不正确的语句。”只有作者自己才完全知道想要表达些什么,也只有作者的修改对于提高其作文能力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也许别人的修改会比自己的修改更好,但不一定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能够体会到也不一定能熟练运用。“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做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教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修改完了,最好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把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修改之后的文章,别人看了才会更清楚。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使学生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看作一种思考过程。

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请两个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要求在文章中作出修改标记,在文章结尾的地方写上修改者的姓名。由于是自己请人修改,修改者要签上自己的姓名,所以学生在修改的时候都比较认真负责;学生在请人修改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那些基础比自己好的同学,或者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同学,这样能够发挥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影响。一方面,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则是一个提高评价概括能力的机会。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争论,其深入的程度和涉及的广度是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达到的,也是教师有限的视野所无法企及的。

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作文,解放了教师,但是教师也不能因此偷懒,要把原来精批细改的时间用来跟学生交流,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共同完成一篇习作的修改。在面批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面对学生,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真正体会到学生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想要说什么,这样给出的修改建议也就更恰当,更有针对性。教师的意见和学生自己的意见互相碰撞,学生自己体会各自的优劣,然后作出选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体会也比看教师的批语要深刻得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思考过程,学习教师思考的方法,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

最后,教师精选几篇作文集中讲评,不仅讲评作文本身,也讲评修改情况。讲评作文时,各种水平层级的作文都选几篇,一个学期下来,让所有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集中讲评的机会。

这样,每一次作文,在学生相互修改的时候,老师就有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一个学期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一次个别指导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是深入和细致的。通过对话,学生对作文不再感到畏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创作的喜悦,因为作文就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学生理解了老师批改作文的辛苦,逐步转变敷衍的作文态度,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培养自己修改的能力。

学生问互相修改与老师当面批改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作文的修改过程,关注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成长过程。在他们作文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使他们能够及时地调整,在过程之中探讨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互相对话中显出各自对特殊问题的适切性。同时,学生参与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助于他们形成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成长轨迹,加强对学习的情感体验,体验成长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叶圣陶作文方法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