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0-11-28张忠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白鹭文字教材

张忠艳

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语文教材的插图可谓类型众多,渗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国画、油画、水彩画,也有漫画、版画、宣传画等,特点各异,但均承载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对插图的使用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或多或少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重文字轻插图。教师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字的阅读上,而在围绕插图展开对话和思考方面用力不足。二是重电媒轻插图。很多教师特别热衷于电教媒体的使用,补充了大量的课外资源,冲淡了插图的作用。三是重插图轻文字。个别教师用看图说话替代了对课文的阅读,事实上再精美的插图都是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提供辅助。四是重表象轻关联。图文对照的过程,不能停留在就图观图的层面,应水乳交融、融会贯通。

显然,以上种种现象,大都没有关注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的观察能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道德感受力密不可分。为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好插图这个助推器,无论是从图像到文字,还是从文字到图像,都要让学生在图文之间走个来回,以图解文,以图赏文,更好地实现图与文的有机融合,让图与文的独特魅力在相互找寻、映衬和阐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插图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插图的内容、功能、篇幅、组织形式等,均有不同的分类。从内容上分,可分为自然景观类、人物画像类、事件场景类、事物说明类、诗词意境类等。针对不同的类型,在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景观名胜类:领略天地大美

景观名胜类插图展现的大多是国内外的名胜古迹及自然景观等,它们能够迅速有效地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弥补其生活阅历的不足。秦始皇兵马俑的宏大、万里长城的雄伟、三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金字塔、威尼斯小艇等,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比文字更易唤醒学生心中的美感。

学习这类课文时,最重要的是将文字与插图加以对照,一边听朗读,一边看插图,当学生有了直观的感知,头脑里印上了美丽的图画,再来朗读文中优美的文字,文字美与图画美就会达到和谐统一。

比如,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文长达两千多字,再加上是说明文的缘故,学生读起来会觉得比较枯燥。文中的插图,一幅是太和殿的全景图,一幅是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平面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全景图再现了故宫的恢宏壮丽,而示意图则让学生对故宫的布局设计有了空间概念,两张图一实一虚,优势互补,将文字的描述、抽象的概念及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厘清文章的脉络,搞清故宫各殿间的空间转换。我们还可以设计—些阅讀任务来增加插图的功能。比如,请你为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讲解。可以想见,有了天地大美与人文精神的渗透,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具有生活味道的设计,就能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滋养。

二、人物画像类:感悟人格之美

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其插图更多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情感,有英雄战士、杰出人物,也有文学人物、神话人物,这些插图形神兼备,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或冷峻或安详,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风貌及内心世界。若要理解人物,首先要走近人物,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衣着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来洞察其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壮美的颂歌,教材插图用油画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五位战士钢筋铁骨、浩气凛然的英雄形象,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视死如归,其魁伟的身影与险峻的狼牙山峰浑然一体,宛若历尽沧桑的青铜雕塑。细细赏析,这幅插图还极具视觉隐喻的特征。画面呈金字塔式的三角构图,人物的表情严峻果敢,姿势威武雄壮,粗硬的笔触使人物更具刀凿斧劈的雕塑感,整体形象凸显了顶天立地的效果,悲壮中有一股正义豪气。对学生来说,可以从画上读意品情,进而在物我合一的自由状态中获得视觉美感和艺术享受。

教学中,教师可用一唱三叹的方式,巧用插图引领学生入境动隋,以达到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共振。一是借助插图,融音乐及抑扬顿挫的朗读于一体,渲染并奠定课文学习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初步感知五壮士的形象。二是从字里行间寻找关键词句,一点一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从“同志们,用石头砸”中领悟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从“石头像雹子一样”感受壮士的仇恨,从“喜悦”“昂首挺胸”“像冲锋”等词语中体会壮士的英勇豪迈……插图赋予这些词句以情感的力量,学生入境动隋、心口合一,情感的升华又加快了理解的进程。三是可让学生看着课文人物插图,尝试用课前搜集的赞美英雄人物形象的成语来描述五位壮士的动作、神态,以此深化学生的理解。

三、事件场景类:体察内涵之美

事件场景类插图的特点非常鲜明,能够借助形象化、场景化的画面将真实的事件加以还原或是提取故事精华加以呈现。在故事情节的推进、环境氛围的渲染和作品主题的深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

《两茎灯草》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选取的片段只有三百字左右,却活脱脱地刻画了严监生这个中国式吝啬鬼和守财奴的经典形象,是一段绝妙的描写。文中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指向的竟然是灯盏里点着的两茎灯草,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他才一命呜呼。教材插图与课文堪称绝配,传神地再现了这一场景,把严监生的招牌动作“两个指头”定格于此,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聚焦插图上“两个指头”,层层铺垫,渐次深入,便可读懂作品的文字之美和结构之美。严监生伸出的那两根手指,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诸亲六眷种种猜测,故事发展一波三折,作者将千言万语浓缩在摇头这一动作中。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品味其神态和动作的变化来破译人物的心灵密码呢?教师可将这三句“摇头”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①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②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③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然后借助插图想象严监生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让严监生的形象在脑海里动起来,从着急、失望到生气、心急火燎,直到失望乃至绝望。学生在鉴赏中,不仅深刻地感知了人物形象,还在揣测猜想之中感知了作者精练传神的语言表现力及抓住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事物说明类:发现万物之美

事物说明类的插图主要用来解释说明课文中的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这些实物包括动植物、自然现象,也包括世界名画、现代利技产品等。如丰子凯笔下的鹅,董喜春画的鸡,还有米春茂画的猫,皆形象逼真,让人过目难忘。

《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一篇散文小品,作者以精彩、简练的文字抒写了对白鹭独特和独到的认识,营造的意境清丽悠远,读来充满诤隋画意。课文插图是几只白鹭的丹青水墨画,笔法潇洒恣意,凝练传神,与课文粗线条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相得益彰。

为了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围绕“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不寻常的比喻,教师可有层次地让学生发现和欣赏文本的画面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如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白鹭美在哪里,学生找不到恰当适宜的词语描述,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传递和表达的,在这种认知的落差中,画面美和语言美带来的冲击力会帮助学生打开触摸美的每一个毛孔;然后图文对照,找出相关的词句,品味白鹭的形象美。教师可适时补充一张白鹭的照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这种很虚很抽象的描写,其色“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其身段“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在作者眼里,白鹭几近完美,且这种美还带给人一种哲思: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只要用心体会,便能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再人文本,学生已然能夠在插图的基础上继续丰富白鹭的种种之美了,可让学生给这些图起名字,并说说展示了白鹭的什么美。无论是水田钓鱼的“图画美”,还是枝头闲立的“悠然美”,抑或是黄昏低飞的“清澄美”,都深深地刻在了学生心里。

五、诗词意境类:鉴赏意象之美

诗词主要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内涵意蕴。意境、意象之美,或和谐静谧、清新活泼,或开阔苍凉、雄浑壮丽,是陶冶学生审美隋操、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难点所在。王国维认为意境就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豁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统编教材中几乎每一首诗词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能够抓住诗中最有表现力的景物(意象)特征来营造诗境,再现了情景之间的关系,师生通过对图文的相互阐发及品鉴,可以感受更为深层次的意境。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作此诗时,他六十八岁,被罢斥归乡四年有余,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之手已经六十多年。初秋时节,暑威仍厉,将晓之际,诗人步出篱门,心头万千怅触。教材插图借助灰暗的背景、凄凉的意象及诗人惆怅的面容奠定了沉郁孤愁的情感基调,但古诗所蕴含的诗境绝不仅限于此。诗境的雄伟、严肃、苍凉与悲愤,需要融入文字的力量才能抵达。

借助插图,教师可设计三个步骤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是理解诗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插图上群山万壑,壮阔而瑰丽,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入”“摩”的用字之神,一横一纵,便将北方中原的万里山河图徐徐打开;接着借景抒情,将视线转到心怀故国的遗民,他们渴盼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第二步是体会诗情。诗人极写遗民的苦望,实则在表达内心深处的哀愁与孤独,插图上那个似仰天长叹又似深情南望的身影不正是千千万万个百姓的代表吗?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心情跃然纸上。第三步是诗我合一。诗人用大好河山的壮美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愤,用百姓的愁苦期盼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这种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带给学生极大的冲击力,热爱与悲愤,理想与现实,至此,学生再去读图读诗,便能读懂画外之意,诗中之境了。

六、童话故事类:畅享创作之美

童话故事主要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情节故事来吸引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教材插图也呼应了这一特点。高尔基说:“感知和鉴赏文学作品需要从驱遣想象开始。”尤其是对童话故事类文本,没有想象,抽象的文字符号就难以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为此,童话类插图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放飞想象,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的内容;二是借助想象,理解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三是激发想象,召唤学生补充完善文本呈现的艺术画面,拓展审美空间。

《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尽管只是节选,课文却如磁石一般充满了强大的吸引力,你会身不由己地陷入这个奇幻无比的冒险故事中。教材的插图充满了梦幻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插图的帮助,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尼尔斯变小之后的处境,他与动物之间发生种种的有趣且神奇的故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鸡鹅的威胁、与猫的决斗、牛群的憎恨,以及被家鹅带着飞离地面的情节,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学生基于插图的理解与想象中迎刃而解。

事实上,这部经典作品的插图被许多画家演绎过,不同的画家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培养学生读图时的问题意识。比如,为什么教材要布置这样的插图?如果是你,你将选择怎样的情节场面作为插图?此外,教师可拓展这本书中的一个画面——“鹤之舞表演大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创编的神奇故事,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整本书的阅读探索。最后,教师可讲述这个伟大的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年近五十岁的作者,忍受着疾病带来的巨大痛苦,几乎踏遍了瑞典的每一块土地,才得以把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名胜古迹以及动植物习性巧妙地融入这部鸿篇巨制之中。可见,任何的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的。透过文本,透过插图,透过作家,学生的精神世界愈发充盈起来,创作的种子就这样在畅享之中萌发了。

综上所述,教材插图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审美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视插图的有效运用,可以让每一次的课文学习都能成为一次思想的旅行和审美的体验。

猜你喜欢

白鹭文字教材
教材精读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