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审美:为儿童语文学习开一扇天窗

2020-11-28蒋晓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天窗体味田园

蒋晓飞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一组以“乡村田园”为主题的课文。有展现古代田园风情的《古诗词三首》,有表现江南人乡村生活智慧的《天窗》,有描绘春天迷人景色的《三月桃花水》,还有描摹乡村人家四季风景的《乡村人家》。对于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而言,我们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在人文层面,通过沉浸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田园的宁静、淳朴与美好;在语言层面,更多地调用多焦距视野,激发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重视通过城乡的比较,古今的关联,启动审美思维,让文本解读、语境还原、智慧设计、审美表达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一、抓关键词语体味品析,提升儿童的解读力

统编教材把“读书”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将兴趣视作牵动阅读的牛鼻子。浓厚而长久的阅读兴趣从何而来呢?实践告诉我们,兴趣从体味中来,从品析中来。在体味、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新路径去“探险”,可以选择新视角去体悟,可以选擇新关联去建构,从而获得更强烈的审美体验。学生作为一个投注其中的读者,参与到文本的阐释历程中来;心灵的视窗被最大限度地打开,阅读力也随之得到有效提升。

具体到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紧扣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品读。以关键词为突破口,以“热爱乡村田园”为情感线,通过城乡的对比,体味田园风情的独特美与作者情感的动人美。

1.多视窗解读:运用童话思维,发现“窗景”之美

同样的关键词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就会有不一样的意义与美感。在《天窗》一文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抓住“天窗”这个关键词,放大属于童话与神话的童年思维,从天窗是“光明之窗”“解忧之窗”“想象之窗”“成长之窗”“心灵之窗”等多个维度出发,引导学生找到童年与自然美好相遇的关联线与适合的窗口,体味乡村天窗所展现出的神奇之美。

2.多焦距解读:切换生活背景,发现“心景”之美

《清平乐·村居》中“醉”字具有复合的意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我们可调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田园的场景与作者的心情关联起来,从而创出生长性的丰富意义。教学中,可以抛出一个具有思辨力度的情境化问题:“一对老夫妻喝了一点小酒,稍微有点醉意的时候,他们在聊着天呢。多么幸福、悠闲的场景呀!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了点小酒而醉吗?他们还会因何而醉呢?”先引导学生从情由境生的角度来解读,“他们有可能因为周围美丽的景色而醉”“他们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孩子都那么懂事而醉”。再从写作背景的角度来解读,“辛弃疾原本是一个爱国的抗金将领,本来应该在战场上领兵作战,可是他现在却在乡村,无事可干。小儿独自一人剥莲蓬自然是高兴,可是辛弃疾在乡村闲度时光,就不只有甜了,这甜中有着隐隐的忧伤”。最后还可以从“互文比照”的视角来解读,“辛弃疾戎马一生,在他的作品中,一共出现了148处‘醉字。‘醉里挑灯看剑,这个‘醉又因何而醉呢”。联系作者生平,学生就会有新的解读:作者为自己报国无门而醉,为壮志难酬而忧。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清平乐·村居》中因为亲情之温馨,田园之美好,所以词中的“醉”是最柔软的,最美好的,也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

3.多感官解读:实现喻体替换,发现“声景”之美

《三月桃花水》一文,开头的两个问句中,“小铃铛”“明洁的丝绸”是关键词。可通过喻体的替换,获得“有声有色”的全感体验,真切体味出三月桃花水的欢快之美、生机之美:作者把声音比作了一串小铃铛,小铃铛的声音一定是清脆干净、富有节奏的;把桃花水的水面比作一匹明洁的丝绸,它一定是光亮顺滑的,伸向远方的,还映照着蓝天的。

二、抓生动句子立体还原,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统编教材中的很多单元选文,都富含审美元素。我们在教学时,需要相应地启动审美思维,把美感与创意力的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那些富含审美元素的教学单元,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的设计指向想象的审美与审美的想象,将文本视作审美之旅的始发地。可更多采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妙悟”的方式,以文本中的意象为源头,充分激荡儿童的想象力,生长出一根多枝的新文本、新图景。

具体到文本阅读,我们可以联系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根据生动形象的句子,想象体会句中的画面和情境”,抓住课文中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来展开立体的还原。可以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可以“想象画面给课文配画”,可以随着作者思路展开接力式的想象。如此,让浓缩变得丰满,模糊变得清晰,单向变得多维。

1.高仿还原,体味田园的童话之美

《天窗》一课,可采用“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从孤寂中看到温暖”的方法,由一生二,由二生三……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接力式的想象,进入一个个神奇、美妙、广阔的境界。例如在教学第7段时,可抓住其中写得最形象的句子“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古怪的蝙蝠,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也许是抒情歌手夜莺……”,顺着省略号的提示,让学生进入童话世界,去想象夜晚,抬头望天窗时,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此接力式的想象,童话式的还原,可以让学生尽情体味田园的神奇之美。如此,童心在,诗心在;天窗开,妙趣来,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2.补白还原,体味田园的情态之美

《乡下人家》中的六幅画面都是有留白的,可以采用经验还原的方式来填补文本空白,激发学生审美的想象。像“鸡群觅食雄赳赳”的画名,就是特别生动的,可以采用补白的方式来还原画面上的“拟人情态”:“在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母鸡就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将军,带着孩子们寻找食物;而雄鸡呢,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着,这精神抖擞的样子,多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3.具象还原,体味田园的苏醒之美

《三月桃花水》中有很多句子是浓缩的诗句,需要让其充分地浸润展开,用关联呈现、典型代言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这一句,可以用追索音响来源的方式来引导想象:“那忽大忽小的水声,还应和着什么的鸣响?那从雪地里传来的纤细低语,还来自何处?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还是谁发出来的?”通过具象的追索,学生仿佛听到了乡村田野里溪水叮咚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油菜花遍地的景象,旁边拖拉机上还坐着农民在春耕农作,在这声音的融合中,画面的想象中,人、景、情融为一体,顿时感到桃花水是那样的生机盎然。

三、抓主体情境沉浸体验,提升儿童的设计力

统编教材中不少课文,突出展示了先民无与伦比的设计力。关注富有美感的创意设计,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回到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生活和语言两个维度来提升儿童的设计力。以《天窗》为代表的课文学习,重在提升儿童的生活设计力。具体目标是:想象天窗的设计背景与历程,体味到祖先设计的独具匠心之处。以《乡下人家》为代表的课文,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重在提升他们的语言设计力。具体目标是:设计有创意的画名,凸显色彩的绚丽,生长的动感,生命的情态。

1.沉浸体验,提升生活的设计力

《天窗》一文中所提及的天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先民们非凡的想象力、设计力。这样的设计,由墙面移植到屋顶,是有创意的;这样的设计能够引发奇妙的想象,排遣夜的寂寥,有美的力量。在学习第1段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这个关键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第1~3段,寻找答案。通過初步的预热,再启动深度学习,让学生还原一下先民们设计出天窗的过程,画出他们的思维导图,从而体会天窗设计的巧妙之处。

2.推敲命名,提升语言的设计力

教学《乡下人家》时,可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给画面取名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创意力。例如,用关键词语串联法,凸显色彩的张力,为文中所描绘的第一幅图取名“长藤绿叶青红瓜”;用“取主法”,凸显生长的动态,取名为“瓜藤攀檐图”。综合运用串联法与取主法,后续的几幅图,抓住亮眼的形色情态组合,分别可以取名:绿竹浓阴笋探头、鸡群觅食雄赳赳、群鸭戏水图、天高地阔吃晚饭、秋夜歌声入梦甜。这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的设计力,具有语文本体意味的设计力,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力。

3.自由选择,提升学习的设计力

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助于拓展其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习《古诗三首》时,学生发现三首古诗同中有异。如何就此展开比较阅读呢?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加以设计,选择比较的内容、比较的方面:有的学生或许会选择从季节的角度来比较阅读《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发现春日的田园单纯而热闹,初夏的田园绚烂而闲静;有的学生也许会选择从“味道”的角度来比较阅读,发现有的是“清浅花香”,有的是“快乐跳豆”,有的是“甜蜜忧伤”。放手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设计,通过自主选择、比较阅读,可以更有效地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更准确地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上述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打开儿童自主学习的“天窗”。围绕“田园审美这一主题,进一步赋权于学生,在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尝试比较阅读的自主设计。例如,《天窗》与《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三篇课文,学生可以从田园的空间选择、景物搭配、情境色彩等方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设计,并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来进行比较阅读。

四、抓独特感受创意表达,提升儿童的表现力

纪伯伦说过,他的思想总会被语言束缚,唯有用自己的行动才能将其解放。对于统编教材而言,我们如何去解放文本作者的奇思妙想?必然需要行动。这种行动就是关联型的表达——深度体味文本中所寄寓的灵性,作出呼应性的表达。关注灵性的应和表达,必然走向创造,语言的创造。在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哪些地方是一种富有灵性的表达,体现了语言运用上的创意;哪些地方在阅读后特别有感受,也有话想说。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我们把学生引入创意表达的新天地,长线提升学生语言上的表现力。

具体到本单元的教学,创意表达所连通的语文要素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喜爱,是创意得以孵化的情感热源;自己的感受,是创意表达的本意。因此,上述语文要素,也可以转化为“创意表达”。紧密联系习作要素,我们可以把创意表达的目标设定为:仿照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写出体现个人独特想象的句段;联系语境,展开想象,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有意思的生活;看图选择田园风景,学习课文中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来写出乡村独特而和谐的画面。

1.贴近童心与时境,感受田园“哲思美

本单元中《天窗》一课,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天窗对乡村孩子、对童年的茅盾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让学生按照“天窗是乡村孩子的_____,______”的句式来写一写自己对天窗的新理解。于是,学生的创意表达就可能奔流起来:“天窗是乡村孩子的解忧之窗,那卜落卜落跳跃着的雨点是欢快的鼓点,那快速划过的闪电是强劲的灯光。天窗是乡村孩子的快乐之窗,晚风吹落满窗的星光,月儿哼唱柔和的催眠曲。”我们还可以贴近生活,放大天窗的意象:“孩子们,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见到文中所写的天窗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宅在家中,什么成了我们的天窗?”切换到生活频道,学生通过由实到虚的演变,天窗的意象被充分延展:“阳台成了我们的天窗,我隔着玻璃数着春天的脚步”“电脑屏幕是天窗,网络是天窗,为我们放映着世界的多姿多彩”“我的爸爸是医生,爸爸的表情是天窗,告诉我疫情的变化,抗击新冠肺炎正在取得胜利,爸爸最近的笑容变多了”。

2.推演时序与空间,感受田园“生长美”

《乡下人家》中所呈现的画面,其实是生长着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创意表达的过程中,需要作长线的推展,画面的推演。根据“搭瓜架、种瓜、瓜藤攀”“花儿落、结了瓜”这些词,从春天想象到秋天:乡下人家的屋前搭上瓜架,瓜发芽了,长藤了,藤越来越长,越来越茂密!花开了,花落了,结下一个个喜人的、青的、红的瓜。有镜头感的想象,就是有生机的表达,就是创意化的表达。

3.敏化知觉与体验,感受田园“质态美”

《三月桃花水》一课,需要先探讨写作结构:第4段用四个“那”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恰恰与第1段的“是什么声音”相互对应?又用了三个“它看见”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恰恰与第1段的“是什么光芒”相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写出了桃花水的灵动和美好。然后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进行创意表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大胆地去想象,你还能看到这三月的桃花水里有怎样的景象呢?你是否看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你是否看到春雨贵如油,你是否看到蜜蜂蝴蝶的飞舞?……学生活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也去写一写三月的春天,一定会写出春天的生趣,春天的美好。

对于乡村田园主题的单元教学,我们需要续接文脉,连通历史上的田园文化与现代自然文学,用儿童的方式来进行田园审美,更好地走近田园,发现田园,表现田园,让田园情怀真正地在儿童心中生长、壮大。

猜你喜欢

天窗体味田园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天窗·慰藉
人造天窗
聪明的蚊子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天窗
体味预报器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