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互动:习作单元板块剖解和教学实施
2020-11-28许德斌
许德斌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编排了一个专门的习作单元,这是在总结十多年新课改成功经验基础上的一个创新。习作单元板块清晰、结构完整,单元目标聚焦点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习作实践活动中,积累具体的言语经验,领悟表达的基本方法,习得一项或者多项言语表达技能。实践研究中,笔者发现要真正落实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扎实推进习作能力可持续发展,“教”和“学”的板块活动要指向明确的“写”,要有真正的“写一读”互动,要让精读明法、交流理法、初试练法、例文解法、习作用法的言语实践真正发生。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谈谈习作单元板块内容的剖解和教学策略。
一、明确板块主线,把握编排意图
作为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在统编教材具体的单元中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呈现。语文要素实际上是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具体化。在呈现和落实语文要素上,统编教材不仅加强了年段、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浅人深的发展梯度;还加强了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多板块内容形成一种合力、一条主线,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较之之前的各版本教材,统编教材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和板块教学的“凝聚力”更强了。执教者须准确认识单元板块主线,深刻理解编者选文和活动设计的意图。这是“写一读”互动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从单元导语“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等内容中,不难发现本单元语文要素指向“人物描写”,即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主线。为体现单元言语实践活动的系列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在螺旋式上升的言语实践中逐步达到习作目标,单元语文要素又被分解成三个“学点”:一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三是“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其中,第二、三点可以合并成一点。语文要素这样的呈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单元板块教学的顺序是,先学后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再对语文要素中的“描写人物基本方法”进行分解,就是引导学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描写,具体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以上这些,实际上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中,“领悟基本表达方法”和“内容具体”的目标具体化,也是四年级“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学习从多方面写出人物特点”和五年级上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语文要素的自然延续和螺旋式递进。
为落实这些语文要素,本单元选编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安排了《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设计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三个互动实践板块。这样清晰的表述和板块呈现,让“教”和“学”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具操作性和条理性,更加科学有序。如果再往上看,本册第四单元(前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选编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写人的叙事性文本。这与习作单元“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一脉相承,似乎是本册习作单元的铺垫,体现了同册单元之间纵向联系、螺旋式上升、梯度发展的教材编排理念。
二、用好精读板块,提炼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的第二板块是精读课文,它与一般单元的阅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不一样,直接指向言语表达,强调在精读实践中学习表达方法。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直接指向“写”,指向“学写”,指向“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为了呈现更加丰富、更为全面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便于“教”和“学”的言语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编者对本单元的精读课文进行了精心选择和安排。
第一,选文的经典性。几篇文章(片段)均选自名家名篇。《人物描写一组》中三篇选文《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分别选自《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刷子李》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第二,从主要人物的身份角度分析,选文中涉及儿童(嘎子)、青年(车夫祥子)、老人(吝啬鬼严监生)、奇人(刷子李)。第三,从描写方法侧重角度分析,《摔跤》侧重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的机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侧重外貌和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的生命力;《两茎灯草》侧重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严监生的极度吝啬;《刷子李》侧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描写刷子李的动作、外貌、语言,以及徒弟曹小三的举止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第四,《两茎灯草》和《刷子李》的典型事例的选择十分明显……以上这些精读课文的特点,作为执教者一定要心知肚明。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典范例文中不同的教学价值,有针对性地合理设计“教”和“学”的互动活动,凝成一股合力,促进学生积累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在本册上一单元(第四单元)三篇叙事性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学生已经积累了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人物心情、品质的言语经验。本单元《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读人”“写人”经验,先引导学生从“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两个问题入手,独立默读感知,边读边批注,整体上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例如,小嘎子机灵,祥子健壮、有活力,严监生极度吝啬。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交流,分享从课文中找到的描写人物的语句,并对其进行分类。因为有第四单元表现人物品质的言语经验“奠基”,学生很快就能分出描写人物的几种基本方法:《摔跤》《两茎灯草》侧重动作描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侧重外貌描写。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写人的叙事性文本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特别是描写神态、语言、心理的具体语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进行补充。最后归纳出,在写人的时候,要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角度进行细致描写,才能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将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外貌的语句划去,读一读感觉怎样,进一步感受这些动作、外貌描写对具体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重要作用。《刷子李》一课的教学,从引导学生梳理曹小三心理变化的线索入手,在与《人物描写一组》的比较中,提炼出本文不僅直接描写刷子李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还通过描写曹小三的举止、心理活动,从侧面表现了刷子李的特点。这样,学生经历了“默读感知人物特点——交流提炼表达方法——对比阅读感受作用”的板块“写一读”互动活动,积累了具体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言语经验。
三、用好交流板块,练习表达方法
统编语文教材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在听、说、读、写的互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之后,编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写一读”互动板块。“交流平台”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表达方法,对《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是什么”“选取了什么事例表现这个特点”“为什么选取这个事例来写”三个问题展开互动交流,重温精读课文具体描写人物特点的语句。通过人物特点回顾、具体事例反思、生动语句表现等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要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基础。此外,还要选好典型事例,在典型事例中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正面描写人物的特点。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特点。如《刷子李》中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心理“崇敬——质疑——崇敬”的变化,侧面反衬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这些就是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最基本方法。
“初试身手”则是让学生趁热打铁,及时提取精读实践中的写作方法,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迁移运用,进行“试写”,为后面“完整”的单元习作做好准备。“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统编教材重视言语表达的实践活动,设计的活动生活性强,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本次“初试身手”,编者围绕单元习作训练重点“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安排了两项“写一读”互动的任务:一是“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二是“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列出来和同学交流”。两项活动都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一个是写课间十分钟时一位同学短时间内的表现,重点关注“观察”和“用学过的方法”;另一个是表现家人的特点,重点关注恰当选择“典型事例”。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第一项活动指向学生个体“独立的写”;第二项活动指向群体的“互动交流”。从与精读课文表达方法的关联度来分析,写课间十分钟里同学的表现是对《摔跤》等片段中描写人物方法最直接的迁移运用;写家人的特点则是对《两茎灯草》和《刷子李》等文章中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的迁移运用。因此,这两项“写一读”互动的实践活动可以打破单元编排的顺序。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組》后,完成第一项写“课间十分钟一个同学的表现”。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练笔,了解学生对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的掌握情况。在《刷子李》一文学完后,引导学生小组互动交流“举典型事例表现家人特点”的第二项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学会选择符合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的方法。这两个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提供多样选择,帮助学生在由读到写、“写一读”互动的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巩固提升,从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
四、用好例文板块,打好作前基础
习作单元在编排了典范的精读课文板块之后,正式习作之前,又安排了习作例文板块。这样的编排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别有用意”。因为这两类“文”除了编排位置不同,功能定位也是不一样的。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指向表达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指向的是学习“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而习作例文不仅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向学生传递作文源于真实生活的理念,而且段落旁边的批注还将表达方法与例文中的生动句段“一一对应”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习作例文自主“写一读”互动中,学生会进一步感知如何运用“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因此,习作例文是学生表达的“生活化范例”。
“写一读”互动中,既要发挥好这个范例的参考引导作用,也要避免学生习作时“公式化”机械模仿,被例文左右。写作前,以主问题“如果让你写一个人,要具体表现他的特点,你准备怎么写”,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篇例文《我的朋友容容》。从例文和文旁的批注中获取“写”的方法: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容容取报纸不容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描写表现容容天真可爱、好奇心强;通过“一天没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的典型事例表现出容容“忠于职守”的特点。在交流中梳理出例文的大致思路。然后,带着“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的问题,阅读第二篇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在交流中,结合两处批注和文中描写足球比赛某一瞬间小守门员和观众们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特点。例如小守门员专注比赛、尽职尽责,戴红帽的小女孩被比赛深深吸引的状态……
接着,引导学生对比两篇例文的异同。相同点是,从描写的角度看,两篇例文都有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不同点是,从材料选择角度看,《我的朋友容容》选择两件事,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选取一个比赛场景,表现一群人的不同特点。这两篇例文在写法上互相补充,丰富了学生对“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的认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丰富了学生选材和谋篇的思路,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了基础,有效避免了习作过程中的机械模仿。
五、用好习作板块,开展作后互动
“习作”是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最后一个板块,也是最核心的板块。第三学段习作板块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第二部分是习作方法指导,第三部分是作后交流互评、自助修改。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第一部分提示了本次习作描写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接着明确指出本次习作是“选择一个人”来写;然后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是“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最后一点很明确,就是在实践中运用前几个板块习得的表达方法,写出符合单元目标的习作。第二部分以形象的图示和泡泡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第三部分是作后“写一读”互动交流,听取同学意见——“有没有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关于习作指导,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根据学情和每一次习作的特点,对教材中习作部分的板块顺序进行适度调整。要注意取舍,突出重点,留有一定的“开放度”,避免因过度指导限制了学生的选材思路,束缚了学生的表达天性。本习作单元的作前指导,可先从第二板块——思考选取典型事例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入手。通过互动交流,认识到“他读完一本故事书,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和“那幅地图他只看了一遍,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这两个事例最能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接着,想想身边哪个人的特点比较明显,他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事例很好地表现了这个特点……然后,根据所选事例的顺序,理出思路编写习作提纲,完成习作初稿。
统编教材很注重习作的交际功能,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提升表达水平。特别是第三学段,尤其注重学生完成习作后具体的“写一读”互动。执教者应将这样的理念体现在习作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小组互评活动。评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事例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是否运用所学的方法对人物进行了细致描写,使用的方法是否合适。然后,根据同学意见对自己的习作初稿进行修改。这样的“写一读”互动,促进学生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习作;激发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完成习作的喜悦;在与同伴、教师具体的对话中,提升习作能力。这也是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理念。
设置专门的习作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虽然该单元分成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但单元整体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指向表达。因此,所有板块教和学、写和读的活动都应基于表达,围绕表达这条主线展开,在多元的互动实践中共同达到单元目标,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